鲁迅先生亲自设计改建的四合院

鲁迅 摄于1925年

人们熟知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其实他还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鲁迅的设计造诣非常深厚,比如他设计的北京大学的校徽沿用至今,他的书籍装帧设计引领近代潮流,他甚至还设计了中华民国国徽图样……

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图案

鲁迅设计的书籍封面

鲁迅参与设计的中华民国国徽

本文要介绍的是鲁迅先生的建筑设计作品:位于西三条胡同21号的小院,现为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位于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是鲁迅1923年底购买的。

1924年春天鲁迅亲自设计改建成一座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在此居住,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

此后,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他两次自沪返京探望母亲,也曾在此小住。

在此居住期间,鲁迅写下了《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作品,并且主持编辑了《莽原》、《语丝》等刊物。

有关文物陈列在北京鲁迅博物馆

鲁迅设计手稿

北京鲁迅故居现状平面图

这里引用一些游客的文字描述:

这是一所地道的北京小四合院,一进式,门牌号为阜成门西三条21号。1924年,先生花800大洋买下了这所宅院,亲自设计改造了某些地方后,这里便成了先生在北平的第四处住地。按理,800大洋不是个小数目,但这所宅院真的很小。

步入故居院门,只见青砖灰瓦,朱漆门窗,鲁迅栽种的3株丁香树仍枝繁叶茂。

院里有二株白丁香,并不很大,但树荫覆盖了整院。后园有口井,围着白色的栅栏,栅栏后有棵黄刺梅,枝繁叶茂。据传,白丁香和黄刺梅都是先生当年手植的。

北边的3间正房,中间堂屋是洗漱和吃饭的地方。其东是鲁老太太卧室,先生常和老人在此拉家常;西是先生原配朱安卧室。

堂屋向北接出去的一间八九平方米的小屋,是鲁迅的写作室兼卧室,很小,是先生当年设计扩建的。北边窗下,用长板凳和木板架起一张单人床,床上放着被褥和枕头。

东边靠墙放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砚台毛笔、茶杯和一盏煤油灯,墙上挂有鲁迅留日时的老师藤野的照片。

但这间小屋名气很大,这就是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许多名篇便是在这间小屋里完成的。

通往后园的小道在北屋西侧,小道旁有一株高大的枣树,但这株枣树不是先生在名篇《秋夜》中所写的枣树。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故居的东、西厢房为储藏室和佣人居室。

故居的3间南房是藏书兼会客室,屋里放有桌椅、书柜,里边套间还放有床铺。当年这里经常高朋满座,鲁迅在此接待来访的作家和进步青年。“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时,许广平曾同许羡苏一起在此避居。

院外胡同

保留的门牌号

正门

二门

主院:正房、西厢房

两株白丁香

东厢房

后院门

后院门内

后院、水井

后院绿植

正房

堂屋

堂屋局部

东间:母亲鲁瑞的卧房

东间:母亲鲁瑞的卧房

西间:原配朱安卧房

堂屋后面的“老虎尾巴”

鲁迅书房兼卧室

鲁迅书桌

南房:藏书兼会客室

南房中间

南房西间

南房东间

会客厅

(青年画家陶元庆1926年送给鲁迅的碳画像)

附录:

鲁迅在北京的住房经历

1912年5月,鲁迅随临时政府教育部从南京迁来北京,最初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在这里住了七年半,开始了他创作的生涯,而且是“一发而不可收”,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著名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等脍炙人口的小说,都是在这里写成的。

1919年,鲁迅在绍兴老家合族共居的老房卖掉了,他用分得的款购置了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一所院落宽敞的房子,并迁此居住。同年12月,又将在绍兴的母亲、朱安夫人和周建人及其家属等都接来北京,全家住进八道湾。鲁迅在这里居住的三年多时间里,曾接待盲诗人爱罗先珂,并发表了著名的《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集》等一百多篇译作。

直到1923年8月因与周作人夫妇的矛盾尖锐化,被迫迁出八道湾,租了西四砖塔胡同61号内的三间北房。这里房屋窄小,环境嘈杂,但在这里鲁迅仍写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以及《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等十多篇著名的小说及论文。

为了寻找一个安定的环境,也为了使母亲搬出八道湾的要求能实现,鲁迅带病跑遍了宣武门、西直门、德胜门、阜成门等十几处地方看屋。1923年12月,在许寿裳、齐寿山等朋友的帮助下,借钱买下了宫门口西三条21号六间旧房。

由于房子太破无法居住,鲁迅又亲手操办了这所房子的改建工程,现在还保留了鲁迅当年为改建房屋亲手绘制的房屋设计图和鲁迅亲笔记下的修建工人付款折,以及当年购买修缮材料的票据等。从1923年10月30日确定购买此房,到1924年5月修建完成,鲁迅整整忙了大半年。从房屋设计到拟订《做法清单》,从请瓦工、木工、油漆工,到“看卸灰”,“买玻璃”都是自己经手办的。

这一方面是为了保住房屋的质量,同时更主要的是为了节省开支。当年鲁迅为修建此房所欠的款,直到1926年8月收到厦门大学付给的薪金后才还清。

(本文为【建筑联盟】编辑整理,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Hash:368842704191f50ab0e81bdb3b67171c1a88fa9d

声明:此文由 建筑联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