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这些宫庙寺院,不但历史悠久,还拥有属于自己的路名

走在厦门老市区里,随处就可发现很多“以宫庙名称命名的街巷”—养真宫街、养元宫巷、福海宫巷、福茂宫街、相公宫巷、六仙宫巷、灵应殿巷、天一楼巷...多到让你应接不暇。

▲老市区中的宫庙路名(《老厦门街巷手绘地图》)

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很多宫庙消失了。如今“以宫庙名称命名且宫庙还尚在的街巷”还有多少呢?经我们统计,老市区中仅剩十几条。本期专题我们就结合清道光年间出版的厦门志书《厦门志》,来向大家讲述与这些道路街巷以及有关的宫庙故事。

《厦门志》,道光19年(1839年)刊印,是在乾隆年间《鹭江志》基础上编修的厦门志书,由兴泉永道道尹周凯主编,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作序,全书共分十六卷,记载了厦门自然环境与封建社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资料,为清末鸦片战争前厦门的重要文献史料。

南寿宫 vs. 南寿巷

南寿宫在城内,祀天后、吴真人。两旁有四大将军,其站西下首者最灵,男妇祈祷络绎不绝。

——《厦门志》(1839)祠庙·南寿宫

▲南寿宫

走在中山路东段,一栋骑楼的三楼外墙上嵌有一块写着“南寿古迹”四个大字的牌匾十分醒目,这就是“南寿宫”。

▲四大将(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寿宫主祀保生大帝和妈祖,但妈祖的四位部将却不安分,喧宾夺主成了这个宫庙的主角。民间亦直接用“四大将”指代南寿宫。“四大将”一名晏公,二为高里鬼(水鬼),三嘉应,四嘉佑。其中又以站在西面的大将最受欢迎,贡品最多,因此厦门俗语才说:“ 南寿宫大将,一仙食,三仙看。”

▲《建房收租敬赠各寺庙香资碑记》

南寿宫门口的石碑也很有来头,由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所立,记载了他将所得店租用以增添当时厦门各庙香油的事情。从石碑中还可以看出,他当时捐的几个宫庙,如马王庙,火神庙,大辕门官厅等,现在都已不存在了。

▲南寿巷与”南寿巷5号”门牌(廖嘉彬 摄)

南寿宫最早位于古城东路,1920年代末因建第一市场而迁至中山路(今416号)。有人问,说了那么多,“南寿巷”在哪里呢?实际上就是南寿宫与隔壁骑楼之间的那条小巷,巷子的最深处现在还保留有一张“南寿巷5号”的门牌。

城隍庙 vs.城隍庙巷

城隍庙与武庙相连,祀城隍之神。

——《厦门志》(1839)祠庙·城隍庙

▲城隍庙巷

南寿宫的对面有一条“城隍庙巷”,这条巷子因“厦门城城隍庙”而得名,巷子虽短,却历史悠久。

▲清同治年间地图中的厦门城与城隍庙

封建时代,城中要建城隍庙。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与厦门城同龄,是厦门老市区历史最悠久的宫庙之一。原本城隍庙的范围很大,历经数百年风雨,城隍庙面积不断缩小,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完全消失。庙前戏台遗址变成了思明区人民医院,后院则变成了新华路邮电局大楼。

▲城隍庙巷城隍庙

1980年代,龙海信徒吴天发在厦港南华路11号之2住宅处重建厦门城隍庙,后来规模慢慢扩大,并由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题写牌匾。庙内供奉的一尊明代石狮以及一些屋檐等构件为原城隍庙的遗迹

南华路城隍庙

但按道理说,“有城才有城隍”,而南华路远离古厦门城。几年前又有信徒在古城西路接近原址的位置复建了一座厦门城城隍庙行宫,也请进了厦门城开基祖城隍金身。因此出现了厦门岛上有两个城隍庙并存的特殊景象。

▲前些年在古城西路的城隍庙行宫(已搬迁)

近年来,厦门各界对宣传古城文化十分重视,每年都会举办“城隍文化节”,城隍神率领七爷八爷神将、道士团等沿着清代厦门古城四城门遗址出巡,盛况空前。同时,经过信徒们的努力,古城西路的城隍庙在2018年初又迁至城隍庙巷,更加接近原来的地址。城隍神几经周折,终于“荣归故里”。

▲城隍文化节

三官宫 vs. 三官巷

三官宫 在东门外,祀三官大帝。宫后有石镌“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大如斗,颜体,极佳。

——《厦门志》(1839)祠庙·三官宫

▲三官巷

在古城东路旁有一条三官巷,因巷子里的“三官宫”而得名。

▲三官宫,宫后有石

所谓三官,即天官唐尧、地官虞舜和水官大禹。远古时期,天、地、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们常怀感念,敬为神明,并顶礼膜拜。

菜市在东门外三官宫前。每日黎明,诸菜毕集,青葱夹道,转售诸小店及负贩者。

——《厦门志》(1839)墟集·菜市

民国第一市场旧影(高振碧 收藏)

厦门古城的东门原来就位于三官宫旁,东门外是一处菜市。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在菜市的基础上建起了“第一市场”,这是厦门第一个近代化的市场。第一市场在1990年代后渐废,10年前改为“闽台特色食品街”。如今古城东路上仍保留了一市旧址与牌匾。

▲古城东路与一市旧址

西庵宫 vs.西庵巷

西庵宫在西城内,祀天后、吴真人。

——《厦门志》(1839)祠庙·西庵宫

台湾公会与新华路西庵巷口

西庵巷,读起来和“溪岸路”有点像,但却相隔有一段距离。西庵巷是靠近新华路(原民国路)的一条巷子,原属厦门城内,因“西庵宫”而得名。

▲西庵巷

清中叶以来,厦门有些寺僧为追求香资收入,选择香火旺的宫庙进住,自任住持,并经营成为派系所属的子孙宫庙,代代相传,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就有位叫达广的僧人来住持西庵宫,可知当时西庵宫香火旺盛。

西庵宫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改由菜姑住持。五十年代,几位在家居士曾在西庵宫设“西庵莲社”组织附近信徒于周五集会念佛,文革前后,西庵宫消失。

▲碧玉寺里的西庵宫

碧玉寺碧玉寺旧址位于厦门墙顶巷,是一座香火兴旺的寺庙,社会各界人士,善男信女都前来参拜,求福,由于战乱损坏,致使重建,于一九三九年迁到厦门民国路西庵宫共兴道场。一九五七年,由于市政府需要被征地用于建区文化用品厂。后来,佛祖旧奉敬在居士家中,让善男信女进香参拜,香火鼎盛。释宏辉法师教其弟子释开辟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善男信女集资兴建碧玉寺。一九九四年八月十六日在此圣地奠基兴建碧玉寺、西庵宫和杨使岩宫。

——碧玉寺前碑文(节选)

最近,笔者于前埔附近的碧玉寺里又见到了西庵宫的身影。查看碧玉寺前的碑文,才知当年西庵巷旁的墙顶巷里有座“碧玉寺”,因战损于1939年迁入西庵宫内。1957年,西庵宫被征地用于建思明区文化用品厂。改革开放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西庵宫方才与碧玉寺一同被重建在了前埔这里。

养真宫 vs.养真宫街

养真宫在内关帝庙边,祀天后、吴真人。

——《厦门志》(1839)祠庙·养真宫

▲第七市场,旧称“关隘内”

中山路旁的第一市场有三官宫,那位于大同路这里的“第七市场”旁有什么宫呢?

▲养真宫街与养真宫

答案是“养真宫”。养真宫始建于明,原祀保生大帝和妈祖,直至清末,佛乘和尚来此住持,他将养真宫改为后殿祀菩萨,前殿祀仙祖(吕洞宾)的宫庙,因此养真宫又被人们称作“仙祖宫”。

养真宫因养真宫香火收入丰厚,遂同时列为漳州南山寺泉州开元寺下院,把每月收入分为三份,一份供住宫日常费用,另两份分别上交南山、开元两寺,作为斋粮之需。

——《厦门佛教志》(2006)住僧宫庙·养真宫

▲养真宫内仙祖

仙祖被民间视为医神,养真宫遂逐渐演化为民间祈求身体健康的场所,并长期设有义诊。民国时期养真宫是厦门香火最丰厚的宫庙之一,丰厚到每月收入除留一份自用外,其余还可分出两份,分别上交漳州南山寺泉州开元寺

内武庙 vs.内武庙街

内关帝庙在海岸,背海面街。祀汉寿亭侯,并关、周二将军之神。其周将军极灵,祈祷不绝。

——《厦门志》(1839)祠庙·内武庙

▲内武庙与内武庙街

“内武庙”在养真宫旁“内武庙街”的尽头。清末厦门奉祀关公的庙宇不少,内武庙位于近城的内街,冠以“内”字,以区分城内的武庙,以及外街的外武庙。

▲内武庙关帝与对联

内武庙门外的对联很有意思,叫“义之至上谁若夫子者,学而有成岂唯春秋乎”。这是一句藏头联,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厦港大善人蒋以德居士曾对内武庙进行修葺,并在庙内创办义学。

▲厦门佛教居士林

内武庙还是一处“居士林林院”。居士林是在家居士们结成的组织,遗憾的是,厦门长期没有供他们修习佛法的固定场所。直到1997年,市宗教局和佛教协会拨内武庙为居士林林院基地,才结束了厦门居士半个世纪“有林无居”的历史。

天一楼 vs.天一楼巷

王宫轿巷有透山仔顶,八卦楼及圣王宫,圣王算来真正兴,各省人人有闻名。

——《最新厦门市镇歌》(1916)

▲天一楼外观

位于思明南路原政协大厦后方的天一楼巷里,有一座八卦形的小庙,名为“天一楼威灵殿”,又称“圣王宫”,祀奉的是闽南民间四大神之一广泽尊王,早在百年前的《最新厦门市镇歌》里,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1938年天一楼旧影

这个地方最早叫“山仔顶”,后有了天一楼才衍生出“天一楼巷”。原本小庙外立柱上的藏头联的头两个字即是“天”、“一”。可为什么现在庙匾上却写着“威震殿”呢?这是因为威灵殿外墙上的字迹在文革时都被抹去,后来重修时,工人错把繁字体的“靈”字刻成了“震”字...

▲趋尻川石

威灵殿虽然小,但却是厦门最特别的一个宫庙。因为它建在一块大石头之上。传说石下是个蜈蚣穴,有蜈蚣精,常出来作怪害人。周边的南安后裔回乡向广泽尊王请愿,尊王果然显灵,盖了这个八卦楼,降服了这只蜈蚣精,从此地方安宁,香火旺盛。这块石头一直保留至今,斜面光滑无比,常有儿童在石上滑滑梯,因此又有了个戏称—“趋尻川石”(磨屁股石)。

▲天一书殿

天一楼在文革后荒废多年,近些年一群文创工作者在街道的协助下将其修葺一新,不仅请回了广泽尊王的金身,还将小庙打造成“天一书殿”。书殿设有小型图书馆,可供人们免费借阅交流,并经常举办沙龙活动。内墙上挂有一幅幅经典的厦门老照片和路名牌,不仅唤起老厦门人的回忆,也让游客更加深入了解厦门的历史与文化。

万寿岩 vs.万寿路

万寿岩在阳台山之东。《鹭江志》一名山边岩。《嘉禾名胜记》自太平岩越山二里许有寺,松林郁茂,右有巨石镌“无量寿佛”四字,左有石洞,《府志》名一片瓦,即八景所谓“万寿松声”也。石镌明人诗二句,无姓名。俗传为俞、戚二公作。岩有钟,高二尺有奇,径三尺,舞以下、于以上具有记。乃宋开宝六年将仕郎临仁著铸,镇荐福院。万历间,院废,为仙游樵者所得。忠翊校尉陈大勋售置于此。里人章绍本云。

——《厦门志》(1839)山川·万寿岩

▲民国万寿岩旧影(陈谷 收藏)

很多人知道厦门有个地名叫“万寿”,却未必知道地名的由来。实际上它与一方“无量寿佛”石刻有关,因无量寿佛又寓意万寿无疆,石刻所在的寺庙就取名为“万寿岩”,后来又衍化为路名跟地片名。

无量寿佛石刻(图片来源于网络)

万寿岩所在的山麓又叫“阳台山”,山上松林郁茂,清风掠过,松潮澎湃,有“万寿松声”之誉。又有黄沙一片,夕阳落山,余晖映沙,绚丽无比,被人们称为“阳台夕照”,此两景皆被列入厦门大八景中。

▲万寿岩寺(图片来源于网络)

万寿岩还有一处珍贵的市级文物,这就是明朝时俞大猷与戚继光两位将军游览万寿岩时,在岩壁所留的唱和诗刻。因俞大猷与戚继光都是抗倭名将,民间合称他们为“俞龙戚虎”,故石刻所在石壁又被称作“龙虎题壁”。

▲俞戚题壁(图片来源于网络)

虎溪岩寺 vs.虎溪岩路

虎溪岩一名玉屏山,在城东二里有奇。有棱层洞,洞后有一线天。北转为石厂(han3),匝以石阑。石上镌”摹天“二字。山门巨石镌”先露一芽“四字。《嘉禾名胜记》案:岩中石刻,又有“天门”、“玉蟾”、“飞鲸”、“飞鳌”、“棱层”、“灵则名”、“虎溪泉”、“一线天”、“划然长啸”、“凌空一渐”、“碧海波澄”、“入我门来”、“引人入胜”,凡十数处。唯“棱层”二字最大、最佳,与“摹天”二字皆明林懋时书。明池显方建刹,名“玉屏”。秣陵将军胡真卿建“啸风亭”。国朝康熙间,威略将军吴英重建。雍正间,同知李璋修。《府志》有大雄殿、准提阁弥勒楼、供佛泉、飞鲸石,有桥,有古榕数十株。《嘉禾名胜记》有石佛,又有小洞,名小空洞。

——《厦门志》(1839)山川·虎溪岩

▲清末虎溪岩(通士达光影艺术馆藏)

铁路公园靠近万石植物园的这段路又叫虎溪岩路,通往虎溪岩寺。虎溪岩寺始建于明,初名“玉屏寺”,至清康熙年间,一片破败,福建水师提督吴英延请元飞和尚来此住持,他重振寺宇,因此《厦门志》称元飞为虎溪岩寺开山祖。

▲虎溪岩路

在佛教大乘八宗里的禅宗有一支名叫临济宗,昔日临济宗在厦门又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南普陀寺为代表的“喝云派”,另一派则是元飞和尚开创的“虎溪岩派”。由于元飞是东渡日本传法的隐元和尚的第五代法孙,虎溪岩寺与日本佛教同根连祖,因此常能在虎溪岩寺见到来自日本的僧人参访团。

▲虎溪岩寺

明万历年间,嘉禾石痴林懋时来此凿石成洞,是为棱层石洞。洞内塑有一虎,每逢农历十五满月东升,月光照进洞内,正好照在老虎头上,老虎双目炯炯,形欲奔跃而起,十分神威,这就是著名的“虎溪夜月”,为厦门大八景之一。

▲棱层石洞与虎溪夜月

虎溪公园民国十九年冬建,经营历九年,植树数万株,中有听雨轩、松涛阁、虎溪吟社、观海阁、滴催亭、四望亭集贤亭,均遭敌毁。尚存二桥,曰天桥、三步桥;七亭:曰蒸然亭(戴蒸然建)、待月亭(邱延平建)风风亭(李礼谱建)、雨雨亭(翟雨亭建)、浴日亭(蒋鼎文建)、五福亭(黄五福建)、观海亭(施实甫建)。山有洞六:曰听泉洞、窝岚洞、冷泉洞,上汇洞、“玉壶洞”、“留云洞”。抗战胜利后仅修补道路,植树万余株。余未遑修复也。

——《厦门市志》(民国)虎溪公园

厦门无人不知的中山公园,其实最早拟选址在虎溪岩,后因为了避免日本僧人在荷庵(今中山公园动物园)建东本愿寺,于是重新规划在荷庵附近建中山公园。不过民国十九年还是在虎溪岩这里建起一座“虎溪公园”,可惜这座公园仅存在几年就被日本侵略者毁灭了。

鹿洞寺 vs.白鹿路

白鹿洞山之南为白鹿洞,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榭,掩映林端。《县志》旧建大观楼、宛在洞、接因亭。乾隆间,再拓六合洞、朝天洞、衔山亭。《鹭江志》明时,与虎溪合而为一。有泉曰“龙泉”,又曰“琮琤”,有半月池。《嘉禾名胜记》上有石室,祀关帝。洞前后有广陵朱一冯及晋阳赵纡题名,俱天启癸亥年制。

——《厦门志》(1839)山川·白鹿洞

▲清末白鹿洞入门台阶(通士达光影艺术馆藏)

明万历年间,嘉禾名士林懋时在虎溪岩开凿棱层石洞的同时,在山的另一面也在开凿石洞,洞开凿好后,在洞侧营建文昌殿,祀朱熹神像,并以朱熹在庐山建白鹿书院故事,称这里为“白鹿洞”。

▲白鹿洞寺

白鹿洞在明朝时就办有义学,后荒废,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苇江老和尚在此建“白鹿洞寺”,成为白鹿洞寺的开山祖师。乾隆十六年(1751年),南澳总兵倪鸿范代理水师提督,他赶跑僧人,拆毁佛宇,在这里建起书院,因书院位于玉屏山麓,因此取名“玉屏书院”,是厦门一中与厦门五中的前身。到了道光年间,玉屏书院已搬到了今实验小学这里,而白鹿洞复归白鹿洞寺。

▲宛在洞与白鹿含烟

白鹿洞内泥塑白鹿一只,口向洞外,每当春末夏初,炎热湿润天气,水汽上升,便有烟雾涌出,缕缕可见,因此形成了厦门小八景之一的“白鹿含烟”。

▲攻剿红夷石刻

白鹿洞的后山还有两处文物保护单位—“朱一冯攻剿红夷石刻”和“赵纡攻剿红夷石刻”。所谓红夷即皮肤泛红的荷兰兵。明朝天启三年,福建巡抚南居益、总兵俞咨皋(俞大猷的儿子)、同知赵纡等人率兵攻剿红夷取得大捷,路过鹿洞,在这里留下石刻纪念。

碧山岩寺 vs.碧山路

碧山岩去城南三里许,在石浔司署后。《嘉禾名胜纪》始筑小宇,祀观音大士;后僧慈惠渐次辟之。《鹭江志》前有风动石,有泉名“碧山泉”。采补

——《厦门志》(1839)山川·碧山岩

▲碧山路

在思明南路与铁路公园交汇处附近,有一条路,名叫碧山路,因“碧山岩寺”得名,却离碧山岩寺有一定的距离。碧山岩寺藏在居民区中,要从巡司顶巷往里走上一段才能到达。

▲巡司顶巷与碧山岩寺

碧山寺灵岩,从后往前看更像一朵灵芝

虽然藏得很深,但碧山岩寺是个值得一去的所在,一进寺门,你就会被一大石吸引。大石状如灵芝,故名“灵岩”,玲珑卓立,风来欲动,因此也有人叫它“风动石”。据说石下还有数尾壁虎,壁虎的颜色能随观者的福泽深浅而变化,十分有趣。

万全碧泉石刻与史国公酒

碧山岩寺后曾经流水淙淙,水质清冽可口,是为厦门三大名泉之一的“碧山飞泉”。现遗址旁还留有一个“碧泉石刻”,为厦门著名药酒酿造商“万全堂”所题。万全堂与松筠堂、春生堂一起合称为厦门“药酒三堂”,曾风靡海内外。

南普陀寺 vs.南普陀

五老山在城南六里。山如五老形,故名。《县志》五峰并列,而无尽岩居其中。《方舆纪要》大石嵌空,其下虚厂。宋僧文翠建普照寺。《府志》。又按:《普陀寺僧谱》:院,五代僧清浩建。初名泗洲;宋治平间建普照院。元至正间废。明洪武间毁于兵。寺盛时,常居大众百余人。自唐以来,兴废不一,俱名普照寺。国朝康熙间,靖海将军施琅重建,改名南普陀。左右有鼓山钟山。有洞名“六月寒”。洞左有“云巢”,又有石笕以引水。寺右,乾隆间复建龙王庙。《嘉禾名胜记》门有御制平台纪功碑亭四。前有平原,为水师演武场。壁有俞大猷、佟法海诗。俞诗今为苔没,不可识。寺祀观音大士。道光十三年僧省己醵金重修。采补

——《厦门志》(1839)山川·五老山

▲清末南普陀(通士达光影艺术馆藏)

千年古刹“南普陀寺”,厦门人再熟悉不过,但说到南普陀路,恐怕就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了。南普陀路在历史上有过几次变化。

▲民国战前南普陀路

▲民国战后南普陀路

民国时期的“南普陀路”,在抗战前是思明南路上从思明县政府(今破狱斗争旧址附近)到南普陀寺的那一段。战后则变成南普陀寺南边的一条路(今厦大校区内)。而如今南普陀路连接南华路与不见天,并不通南普陀寺。

▲现在的南普陀路

但更早之前的清朝,要来南普陀寺则要从鸿山寺后面的禅师公岭上去,越过镇南关小岭,穿过不见天小路才能到达。

▲南普陀寺与莲花池

那时的南普陀寺前的一段路,是用刻有莲花形状的石头铺成的,因此得名“南普莲香”。后来这些莲花形状的石块被移铺在大悲殿前。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普陀寺前建起莲花池,从此“南普莲香”就名符其实了。

日光岩寺 vs.晃岩路

日光岩亦曰“晃岩”。上有龙头石,俗名“龙头山”。池直夫居其下,有“晃园”,极花竹之胜。石刻“鼓浪洞天”四大字。有寺,乾隆间僧瑞琳募修。《县志》旧唯石室一间,后建高楼及旭亭。旁有小洞,堪避暑。《嘉禾名胜纪》。今寺圮。

——《厦门志》(1839)山川·日光岩

▲清末鼓浪屿日光岩寺及“鼓浪洞天”摩崖石刻(通士达光影艺术馆藏)

鼓浪屿上有一条“晃岩路”,因日光岩而得名。日光岩上的日光岩寺始建于明,初名“莲花庵”,寺内有一方明朝海防同知丁一中所题的“鼓浪洞天”石刻,为厦门八大景之一。

▲日光岩寺

明末清初时,郑成功来到厦门,并在日光岩麓建起一座龙头寨,这是他在厦门最早设立的营寨。龙头寨东北部还有郑成功的水操台遗址,1918年李增蔚在此题写“闽海雄风”四个大字,写得酣畅浑厚,豪迈大气。

▲郑成功龙头寨

厦门现存年代最早的诗文集名叫《晃岩集》,很多人认为它与日光岩有关,其实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晃岩集》的编者池显方曾到同安县感化里的端山隐居修道,有人夜见山林放光、木石齐明,以佛经中的“佛光显煜”取名为“晃岩”。所以《晃岩集》里的“晃岩”很可能在同安而非鼓浪屿。

宫庙路名是厦门老市区地名的一大特色,若算上那些路名还在但宫庙已消失的,有60-70条之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昔日厦门宗教及民间信仰场所之密集。这些地名不但背后有有趣的故事,也是我们考究老厦门的重要线索。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宫庙地名”的故事呢,欢迎与我们留言分享。

编审:杨羽翔

图/文:钱尼

(除特别说明外)

参考资料:

清道光《厦门志》

民国《厦门市志》

《天风海涛》一(1980)

《厦门路路通》(2005)

《厦门佛教志》(2006)

《厦门市地名志》(2010)

《思明文史资料》六(2010)

《南普陀寺志》(2011)

由于涉及庙宇较多,编者水平有限

定有疏漏,欢迎留言指正补充

任何形式的抄袭、未经授权的转载必究

搜集、整理、撰写原创文章不易

以上为第337期 寻找老厦门专题

《厦门手绘地图》及《寻找老厦门》微信公众平台由厦门映派传媒有限公司运营、维护。除特别说明外,文章版权归映派传媒所有。欢迎合作与交流。

Hash:e1c6ed0d675f6d3546a316d289354eb1875a5963

声明:此文由 厦门手绘地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