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二•九”

85年前的今天,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数千人,为反对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自治”运动,反对日本侵略华北,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这就是著名的抗日救亡“一二·九”运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法大学、北平大学农学院等高等院校教师、学生参加了抗日救亡示威游行。

“一二·九”运动发生的背景

1935年冬,日本侵略军继占领我东北、热河之后,又侵入察哈尔和冀东,进逼平津,加紧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妄图制造第二个“满洲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对日军进攻节节退让,签订丧权辱国的协定;对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则进行疯狂的镇压,下令取缔一切抗日团体和抗日言论,甚至枪杀爱国学生和各界人士。广大人民痛感华北危急,国亡无日,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了:“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公布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又称《八一宣言》),10月1日在巴黎《救国报》上公开发表。

正当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制造“华北事变”之际,中共中央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此后,在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员李长青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彭涛、周小舟等同志领导下,组织了各界的抗日救国团体,成立了北平学生联合会,发动和领导了北平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

1935年11月18日,为反对华北自治,北平市学生联合会成立并发表成立宣言。

“一二·九”北平学生的抗日示威游行经过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爱国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国民党政府的恐怖统治,涌上街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所谓华北自治运动”等口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为动员全民抗战作了准备。

城内·学生冲破封锁

12月9日,北平城里的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大学法学院、师范大学、女一中、东北中山中学等校学生,冲破国民党军警的包围、封锁,奔向中南海新华门。城里学生在新华门请愿,向南京政府提出六项要求:一、反对所谓华北自治运动;二、公布中日交涉经过;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释放被捕学生,不得任意捕人;五、保障人民言论、集会、结社和出版自由;六、保障地方安全。并要求开放西直门,让城外学生进城。侯未允许,激起众愤,学生遂结队游行,沿途高呼“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

1935年12月9日,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和北平学联领导和组织爱国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图为游行队伍。

大批军警手持大刀木棍,准备袭击学生队伍

军警逮捕学生

城外·学生示威活动

12月9日,城外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大学农学院等校的学生队伍,拟从西直门进城请愿,政府问询,紧闭西直门,阻止学生进城。部分学生绕到阜成门、西便门、城门也都关了,只得又回西直门。这时,被阻于城外的群众、大车队、骆驼队和当地围观居民已经人山人海,学生就地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

燕京大学等校学生队伍奔赴西直门

清华大学的学生队伍,沿着平绥铁路向西直门挺进。

军警戒备森严,阻拦学生入城。

西直门外汇集的广大群众

学生在群众大会上动员人民起来抗日

扩大·全市乃至全国

北平学联为争取爱国自由,决定全市大中学生总罢课,并发表罢课宣言,表明抗日救国的决心。各校学生还组织纠察队自卫护校。12月16日,在天桥举行市民大会,反对“华北自治”,与会者3万余人。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北平学联的罢课宣言声明:誓死反对傀儡组织,反对投降外交,要求动员全国抗日,争取救国自由,释放被捕学生。

清华大学的学生纠察队

北京大学禁止学生罢课的布告

在一二·九北平学生斗争的影响下,从11日开始,天津保定太原杭州上海武汉成都重庆广州等大中城市先后爆发学生的爱国行动。许多地方的工人也进行罢工。上海和其他地方的爱国人士和团体成立各界救国会,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12月下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联合会组织平津南下扩大宣传团,到河北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开始踏上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宣传团的基础上,次年2月初,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这个组织后来很快发展到两万余人,对团结广大青年、促进抗日救亡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一二·九”运动的意义

“一二·九”运动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进而独占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的妥协退让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一二·九运动中先进的知识青年,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力量。

“一二·九”运动的纪念

为纪念“一二·九”运动,在海淀地区营建了两处纪念性建筑,一处是位于北京师范大学校内的“‘一二·九’运动纪念碑、纪念亭”,另一处是位于香山植物樱桃沟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一二·九”运动纪念碑

北京师范大学“一二·九”运动纪念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

1985年12月,为纪念“一二·九”运动5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在校内建立纪念亭。亭坐北朝南,占地约30平方米。亭内正面左侧墙壁上高嵌着一块黑色大理石匾额,上面镌刻着胡乔木题写的“一二·九”纪念亭的亭名。亭内正面左侧中央矗立着“一二·九”纪念碑。碑高1.5米,由碑座和碑身组成。青石碑座高0.3米,长2.74米,汉白玉碑身高1.6米,长2.5米。碑身正面上方横刻“时代先声”,下面竖刻一二·九纪念碑的碑名和碑文。碑文撰于1984年,刻于1992年。该碑文记述了北师大学生在70年前参加“一二·九”运动的一段历史。2002年,因北师大建设主楼,纪念亭被拆除。在师生的倡议下,学校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纪念碑的复建工作。2005年12月为纪念“一二·九”运动7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一二·九”纪念碑复建落成揭幕。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植物园樱桃沟。当时这里曾是北平爱国学生举办军事夏令营时的重要活动场所。

北京市大中小学生和共青团员为纪念“一二·九”运动50周年,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勤工俭学、捐款集资修建成此亭。1984年12月8日奠基,1985年8月动工兴建。同年11月底竣工,12月9日,举行了落成典礼和揭幕仪式。

纪念亭由三座白色立体三角形钢亭组成,建在黑白相间的花岗岩台基上。中央主亭高5.5米,边长5米;两边次亭高4.2米,边长1.8米。三角形代表“一二·九”运动时期在这里举办军事夏令营时露营帐篷的缩影。三个三角形组成“众”字,代表民众的觉醒和人民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每个三角形建筑都有三个足尖,一个顶尖。三个三角形建筑,共有12个角尖,其中九足着地,寓意“一二·九”。北面靠近山坡矗立着长28米,高3.3米的纪念碑,黑色磨光的大理石上镌刻着彭真题写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金字以及刘炳森书写的碑文,记述了“一二·九”运动的光荣历史和建立纪念亭的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这场由北平爱国学生首倡,迅速席卷全国的“一二·九”运动,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声援,促进了民众觉醒,掀起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新高潮。85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共同追忆历史、缅怀先烈、铭记初心、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编者按:

本文图文根据《中国共产党抗战纪事》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海淀区历史大事记》《一二·九运动》 《中国青年运动重要史迹通览》、海淀区史志办官网等整理。

Hash:7bfff5af02b655cf2afb4ef3918c2ad016f9971b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