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后宫的小秘密

青岛人都知道有句俗话,叫“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青岛天后宫,旧时称“天妃宫”,老百姓称之为“中国大庙”,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王

1天后宫为何能在欧人居住区得以保存?

放眼四望,天后宫所在区域大都是欧式建筑,而具有中国建筑风格天后宫能够在德占时期的欧人居住区得以幸存,还有着一段曲折的经历。

1898年德占胶澳后,德国对青岛进行城市规划时,把沿海一带划定为欧人居住区,因此天后宫成为德人的障碍,他们急欲拆除,移往他们划定的中国人居住区另建。

天后宫是中国沿海地区广泛建设的庙宇,是渔航人家寄托希望、祭祀神灵的圣地,容不得轻易乱动,外人肆意移建更是大不敬。 德人侵占胶州湾后,把持了地方的一切大权,中国人没有伸张正义、维护权益的地方,而能够代表同业参与市政的,仅有胡存约、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宝山、成兰圃等几人而已。对德国人准备拆除天后宫的行为,胡存约与傅炳昭等联络众人努力抗争,最终迫使德人放弃了这一无理的打算,保留下这处中国的传统建筑。

2民国时期天后宫的旗杆为什么在屋后

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建立之时,旗杆当然是在前,后历经明、清、民国七次维修扩建。特别是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两次较大规模的修扩,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因为是向南扩建的,因此将原来的旗杆包围在院内。

1996年,青岛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在的天后宫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二进庭院结构造型,建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房,还有戏楼、钟、鼓楼以及附属建筑计16栋80余间,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装饰外,其余的全部为清水墙、小灰瓦,并配以苏式彩绘、雕梁画栋引人注目,整个建设艺术体现传统和园林风格,旗杆也移至门口。

Hash:df0a83c546a2535d359be4ab5f1218100d070b52

声明:此文由 青岛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