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梅花道人

走近梅花道人

撰文 沈文泉

《义门吴氏谱》中的吴镇小影

梅花道人是元代著名书画家吴镇的号。他的另一个响亮的名号是梅花和尚。

吴镇(1280—1354),字仲圭,与吴兴王蒙、常熟黄公望无锡倪瓒并称为“元四家”。

戊戌岁杪,走进坐落在嘉善县城魏塘镇上的吴镇纪念馆,走进吴镇的梅花庵,走近这位六百多年前的“丹青圣手”,我在他的墓前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

我是湖州人,之所以对吴镇情有独钟,特别关注,不仅因为他是元代书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更主要的原因是吴镇的人生和艺术带有很多湖州元素。元代孙作认为吴镇是仅次于赵孟頫父子的人物,其《沧螺集》云:“近世画出吴中,赵文敏父子外,仲圭其流亚也。”

吴镇人生的湖州元素首先来自于他的家族。他的高祖吴潜(1195—1262)虽然祖籍宁国(《宋史·吴潜传》亦称其为宁国人),但出生在湖州德清县新市镇。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三十二明确记载:“吴柔胜,宣城人,初妻某氏,生源、泳,流寓新市,再妻吴兴沈氏,生渊、潜……故新市有状元桥可据,潜临殁有‘湖州生,循州死’数语。” 吴镇纪念馆中的《吴镇世系图》也说吴潜父亲吴柔胜“占籍德清”。根据《宋史》等史书的记载,吴柔胜占籍德清当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的后期,庆元元年(1195),他又受丞相赵汝愚被贬影响,在新市赋闲了十多年。根据新市镇文化学者韦秀程的研究,吴柔胜在新市先后安家于东岳寺、朱家弄和北栅吴家园。百度百科上的“吴潜”词条也说他“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出生于浙江清新市镇”。既然父亲占籍德清,儿子又出生德清,那么吴潜就是正宗的德清人了。

吴潜是吴氏家族的又一个巅峰人物,是吴氏家族的骄傲。他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高中状元,曾“迁校书郎、添差通判嘉兴府,权发遣嘉兴府事”,后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因为力主抗元,被贬为沿海制置大使,判庆元府(今宁波)。开庆元年(1259),元军进攻武汉,京师震动,宋理宗被迫重新起用吴潜,拜其为特进、左丞相,但所奏不被采纳,反遭奸臣诬谗,于次年再度罢相,最后被贾似道等奸臣毒死在循州贬所。吴潜还是南宋词坛重要的词人,留下了二百五十余首词作。

也许是因为吴潜早年曾在嘉兴为官,在任沿海制置大使时对澉浦等沿海港口都有所经略,吴潜那位同样出生在新市的兄长吴渊也曾任江东转运使,负责海运,《宋史·吴渊传》称吴渊“改知镇江副兼都大提举浙西沿海诸州军、许浦、澉浦等处兵船,岁亦大侵,因渊全活者六十五万八千余人”,在“知平江府兼浙西、两淮……岁亦大侵,因渊全活者四十二万三千五百余人”,由此结下了广泛而良好的人缘,所以在吴潜被害死,他的次子吴寔战死后,他的孙子、吴寔之子吴泽在与吕文德坚守襄阳五年之久仍遭失败后,便将家迁到了嘉兴思贤乡陶家池村隐居起来。

宋德祐元年(1275),祖父吴潜获得平反,追复原官后,吴泽应沿海制置使李曾伯之召,南下澉浦接受制置使司差遣,参加抗元斗争,但很快又遭到失败。

南宋灭亡后,元廷于至元十四年(1277)在澉浦港设置市舶司,使澉浦港的海运业蓬勃兴起。吴泽见赵宋江山大势已去,只好放弃家国情怀,转而带着长子吴禾、孙子汉英在澉浦经营海上运输业。

根据赵孟頫在吴泽第三个儿子吴森墓志铭中的记载,大约在元贞元二年(1296),吴泽“乐武塘风土饶沃,因定居焉”。武塘即魏塘,吴泽最终将家迁到了“风土饶沃”的魏塘,买下了已经败落的魏塘名园——陈景仁陈园的西花园,兴建了魏塘吴宅——竹庄。竹庄规模恢宏,里面有春波草阁、橡林精舍、笑俗陋室建筑。那年,吴镇已是一个十七岁的青年,正和兄长随毗陵(今江苏常州)柳天骥学习《易经》,并开始学习书画艺术。

最后,吴泽终老澉浦,葬在西门吴家山。吴禾是个孝子,离家到澉浦庐墓守孝,并继承父业,进一步壮大了吴家的产业。他还在赭山购置大船,为往来的行人摆渡,被人们称为“大船吴”。吴禾最后也死在澉浦,葬在吴家山。

值得一提的是,元末明初,湖州南浔的沈万三也靠海上贸易发家,富可敌国,想来澉浦港也是他的一个重要据点,因为澉浦离他后来定居的周庄比较近。

有学者著述说吴镇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元朝了,作为前宋遗民,他们的家道已经中落,他小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因此“殊乏贵游子弟之气”(《沧螺集》),长大以后也过着俭朴自给的乡村塾师生活,甚至还要靠给人家卜算吉凶来养家糊口。我倒是认同余辉的观点,改朝换代并没有使吴氏家族衰败,反而由于澉浦市舶司的设立和澉浦港的兴盛而更加发达了。

我之所以持上述观点,首先是因为吴镇的诗字画被称为“三绝”,是艺术中的珍品极品,但他“贵介求之不与,惟赠贫士,使取值焉,海内珍之”,这虽然被不少人解读为他性格清冷孤僻,蔑视权贵,但终究是因为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颇类似于民国年间“海上双璧”之一的王一亭,因为家产雄厚,不用像吴昌硕那样靠卖字鬻画谋生。其次是因为吴镇癖爱梅花,筑梅花庵,栽梅数百株,自号“梅花道人”,又自题墓碑“梅花和尚之塔”,这些作派是断难靠在乡村私塾教书和卖卜的菲薄收入所能做到的。还有,我在吴镇纪念馆看到一张《吴镇行迹图》,发现他曾壮游浙江、江苏、安徽多地,其中到过湖州和德清,也到过宣城和宁国,还到过杭州苏州、无锡等地,并多次到过太湖洞庭西山。这样的云游四方,在元代的交通条件下,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是做不到的。从这些旅行目的地来看,吴镇显然有过一次寻根问祖之旅。

吴镇人生中的湖州元素也体现在他的书画艺术中。吴镇的书法作品以草书见长,其代表作是六十一岁作的《草书心经》,也是他传世的唯一一件草书作品,有论者将它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苏轼的《寒食帖》相提并论,认为都是“震撼人心的作品”,也是与赵孟頫书风相对立的一座草书丰碑,有着“不激不厉,萧散雅淡,绝去尘俗,一任自然”的艺术效果和最高境界。《草书心经》打破了千余年来“二王”今草的格局,为元以后草书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首开了先河。在吴镇墓园梅花庵的碑廊壁间,我们看到了这卷草书的碑刻,全卷无一懈笔,浑然天成,意境深远,观之冷隽清逸,如料峭云崖上的老梅干枝,给人以超拔苍秀、萧淡之致的美感。在这幅草书作品中,我分明看到了出生于永州零陵(今属湖南)的湖州长城县(今长兴县)籍草书大家怀素(737—800)草书的影子。明代书画鉴赏家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里就说吴镇“作藏真笔法,古雅有余”。藏真是怀素的字,吴镇是“法怀素而泯其夸张”。当然,吴镇的草书不只学怀素一人,而是博采众长,他还从銎光和杨凝式的草书中汲取营养。

梅花庵中与《草书心经》碑刻相对应的《八竹碑》碑刻,是吴镇晚年创作的八幅墨竹画的刻石。这些作品,尤其是至正十年(1350)七十一岁时所作的《仿东坡风竹图》,是典型的“湖州竹派”风格。吴镇自称画竹五十年,对文同和他开创的“湖州竹派”倍加推崇,多有学习和研究,曾撰《文湖州竹派》,集文同以后墨竹画家二十五人给予简略评价。他在《竹谱》中写道:“古今墨竹虽多,而超凡入圣,脱去工匠气,惟宋之文湖州一人而已。”

吴镇的墨竹画技艺还受到赵孟頫的影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吴镇《枯木竹石图》就糅合了苏轼和赵孟頫的笔意,显得滋润和纵逸。

在“元四家”中,吴镇的墨竹画成就独步艺林,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墨竹画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他对画竹理论的论述也同样丰富,有元一代,恐怕很难有人能出其右。卢勇对吴镇七十一岁时所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竹谱图卷》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二〇一三年九月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上下两册的《吴镇〈竹谱图卷〉之考辨》专著。

吴镇的山水画存世很少,藏于海内外的仅十余幅,但这些作品明显受到了赵孟頫的影响。例如,赵孟頫贬抑南宋院体,倡导北宋以前的艺术,吴镇等“元四家”就抛弃了马远“一角”、夏珪“半边”式的院体取景构图法则,无论疏密、虚实的变化,很少以空白作云霭,取景实在。这一特点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吴镇的《溪山草阁图》轴中表现得最为鲜明,作者以披麻皴画出层层叠加的圆坡,堆砌出一座突兀的巨峰,坡与坡之间不留缝隙,既显得饱满,又无压迫之弊,具有李成、范宽全景式构图的特点。

其实,吴镇应该是直接受到过赵孟頫指点的,因为赵孟頫与吴镇的三叔吴森关系甚密。皇庆二年(1313)五月二十日吴森去世时,他的儿子吴汉英等就千里驰书,请在大都(今北京)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的赵孟頫为他们的父亲撰写墓志铭,并寄去了《义门吴氏谱》。赵孟頫遂为吴森撰写了《义士吴公墓铭》。如赵孟頫在吴森墓志铭中所说的那样,吴森“唯嗜古名画,购之千金不惜”,所以赵孟頫在任江浙儒学提举时,曾多次造访吴森,相与欣赏古画,探讨画艺。吴镇因为父亲长年在海上漂泊,所以依三叔吴森生活,因为二叔吴秫留在了思贤老家。每当赵孟頫莅临竹庄,吴森肯定不会错过这样好的学习机会,拉正在学习书画艺术的吴镇参拜、旁听。

对于艺术创作中的湖州元素,吴镇在一首诗中也说自己“晚年笔法似湖州”,这是长期受文湖州、赵吴兴等人影响的结果。

吴镇人生中的湖州元素还体现在他与湖州文人墨客的交游上。除了赵孟頫,他还和赵孟頫的外孙王蒙是好友。从吴镇纪念馆中的《吴镇行迹图》看,他显然是到杭州余杭的黄鹤山拜访过王蒙的。吴镇在王蒙为太朴先生所作的山水画册上题跋时称其为“吾友王叔明”,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与王蒙等人并为“吴兴八子”之一的沈梦麟,也作有《梅花道人〈山水〉》题画诗一首,称赞吴镇的山水画云:“梅花道人盘礴裸,画山画水无不可;兴来纵笔不同皴,奇峰玉立莲花朵……”沈梦麟另有《皇甫廷玉赠刘士瑞梅花道人〈山水图〉》诗一首。吴镇与沈梦麟的交往,很可能是在他到湖州和德清追寻祖先足迹的时候。

近代著名书画家、湖州安吉的吴昌硕和吴镇虽是吴姓本家,但他们的人生轨迹没有结点,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爱好——梅花。然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吴昌硕爱梅,所以多有咏梅、画梅之作,为我们留下了诸如“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这样经典的咏梅诗篇和大量的梅画作品。而吴镇虽爱梅,却不见其以梅花为题材的作品。嘉善的文友也告诉我:“吴镇从来不画梅。”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此次魏塘之行留给我的一个谜,也是梅花道人、梅花和尚吴镇留给我的一个谜。

Hash:8c7bbe4a39298c615cb0b31280a0c705ada97146

声明:此文由 虎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