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原来沔城的邵沈渡,有着这样的故事…

红色邵沈渡

1951年6月,老沔阳县被一分为二。东荆河为界,以北为沔阳县,以南为洪湖县,如今还有不少人习惯称洪湖为“南岸”。仙桃与洪湖共同承载着老沔阳的历史,口音相同、风俗相近,河边密布的渡口,连通着两岸百姓割不断的情缘。

在沔城回族镇正南面的东荆河大堤下,就有一个由渡口命名的村子——邵沈渡村。邵沈渡与洪湖市施家港隔河相望,至今仍是沔城、郭河去往洪湖曹市、府场、峰口等地的重要渡口。

沔城镇邵沈渡渡口

说起邵沈渡这一地名,颇有一番来历。

初夏的东荆河水流缓缓,棵棵白杨树笔直挺拔,被微风吹的哗哗作响,南北两岸的大堤好似铺了一层地毯,绿得醉人。

河道不宽,渡河差不多5分钟。问及邵沈渡的来历,一同过渡的市党史学习教育百姓宣讲员於正江道出一首打油诗:“自古沔阳贯一洪,南来北往冇桥通。沔城暴动能成事,邵沈渡船汗马功。”

於正江介绍,2015年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期间,他和同事宋传香到村里普查,通过走访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而得知。

原来,以前的东荆河上没有一座桥梁,南来北往的人全靠渡船通行。在施家港对岸住着两户人家,一家姓邵,一家姓沈,两家靠着东荆河捕鱼为生。该处有一渡口是洪湖苏区通往沔阳县城的捷径,过往客商络绎不绝。

1927年10月,国民党沔阳县政府逮捕了娄敏修等数十名革命志士,鄂中特委和沔阳县委决定调集洪湖苏区(瞿家湾)的工农革命军及赤卫队举行沔城暴动,营救这些同志。

12月3日下午,沔阳县委派人到施家港对岸,找到邵、沈二人,希望他们当晚在一个时辰内将300多人渡过河,做到安全、迅速、保密。二人不问原由,调来各自的渔船,在渡口待命。

深夜,鄂中特委书记萧仁鹄、委员邓赤中,沔阳县委负责人刘金山率领工农革命军和赤卫队员由施家港上船。由于邵、沈二人驾船技术娴熟,不到一个时辰,300多人全部渡到北岸,直奔沔阳县城而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灭沔阳县的国民党守军,救出被捕同志。

4日凌晨,参加完暴动的革命军和赤卫队带着缴获的枪支、弹药返回渡口,邵、沈二人又迅速将他们送抵北岸施家港码头。沔城暴动能成事,邵沈渡船汗马功。由此一来,邵沈渡这个名字便一传十、十传百流传开来。

来源: 仙桃日报记者胡纯波、刘贤双

编辑:张岂

关注

Hash:d300773afae111d95db8c6af9a78bffd44c40a8f

声明:此文由 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