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门天后宫的前身是妈祖庙,始建于元朝末年
平阳岭门天后宫(妈祖庙)位于县城南岭门山,又称妈祖庙。关于其始建年代,据现存《平阳县志》记载,均为元至正年间。笔者认为平阳妈祖庙应始于明弘治年间的圣妃庙,其改自元代祭祀碧霞元君的东岳行宫。清康熙时,圣妃庙改为天妃宫,大概在光绪年间才改为天后宫。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姓林,福建莆田湄洲人,诞辰为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生时行善,据说她二十八岁时(987年)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为神。
妈祖之事最早见于北宋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但该书仅作“福州演屿神”,概当时妈祖信仰尚未成熟。其后妈祖地位逐步提升,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在我国沿海地区,更是传播到东南亚。可以说,妈祖信仰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而妈祖庙则是其重要的文化载体。平阳天后宫包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岭门天后宫现存建筑为1992年重建,1999年重建戏台,2003年重建妈祖庙大殿。其整体为木结构混合建筑,西向,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水泥支架悬立大殿,颇高耸,共三层,下两层作平台,上层内部为戏台,歇山顶红色琉璃瓦;中部与戏台相连,为回廊结构,两侧分别立有三柱,各有对联,柱间墙面则彩绘壁画,顶以钢板搭构;中部之后设有阶梯,通往后部的大殿。大殿面阔五间,深三间,柱均有彩绘龙饰。前二柱游龙浮雕,面面相觑,生动形象。殿前正面匾额题有“海不扬波”四字,为光绪元年所立。殿内中部设有香坛,后部各间均立有塑像,中间为天后娘娘妈祖,侧壁各立二雕塑。柱上斗拱简化,上作抱头梁,梁架为混合式结构,五架梁下为穿斗式梁,其上则立三瓜柱,再上为三架梁。顶为重檐歇山结构,瓦与前殿同。
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天后宫,平阳岭门,元至正间知州周嗣德建,明弘治三年,(县)丞李选率民重建(旧志)。清光绪六年,平阳副将梁云山率众重修(据庙碑志)。”可知旧志认为岭门天后宫为元至正间周嗣德所建,然事实未必如此。周嗣德于元至正甲午年(1354年)上任,摄州事。其时闽栝贼攻陷州治,官吏皆降,黠民跳乱。嗣德上任后济民整兵,于1357年才基本平定贼乱。而后方国珍为乱,战事迭起。1362年,发生夺印之争。1363年,方国珍侄率三十余舟列横阳江口及瑞安飞云港。周嗣德四面受敌,激诸军屡挫敌锋方解围。明年春,方国珍调台庆温之兵来攻,相持六个月,至九月终城陷被执。可以说,周嗣德在平阳期间,仅1357年至1362年兵息民安,不过五年。五年间,周嗣德所兴工程皆见于记载,广城池、浚河渠、拓海堤,又修官署、孔子庙学、东岳行宫、城隍祠、广福宫,悉复其旧,此中未见妈祖庙。从周嗣德生平事略中也可看出其他时间应不会有大工程。
后世之所以将岭门天后宫(妈祖庙)与周嗣德相联系,可能与其所建东岳行宫有联系。元代温州地区应颇盛行东岳祭祀,现存碑文中即有《东岳行宫碑》。该碑刻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作者章嚞是平阳人。按该碑文所载,东岳行宫实为祭祀泰山之庙。东岳行宫所祭祀的东岳神可能为泰山神女。泰山神女起源甚早,西晋张华《博物志》:“文王以太公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见有一妇人当道而哭,问其故,曰:‘我东海泰山神女,嫁为西海妇,欲东归,灌坛令当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骤雨过也。’文王梦觉,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风骤雨自西来也。”元代的《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则将其视为东岳帝君的女儿,“(东岳)帝一女:玉女大仙,即岱岳太平顶玉仙娘娘是也”。其后,泰山神女开始被封为“碧霞元君”,且影响力逐渐增大,甚至一度超越了东岳帝君。而妈祖自属道教系统后,不仅形象更趋丰富,其神格内涵从最初的海神拓展为战神、生育神、保护神等。妈祖与“碧霞元君”的联系也日趋紧密,信仰逐渐融合,后更传崇祯时被加封为碧霞元君。明嘉靖年间进士钱薇所作《天妃歌》,诗云:“峨峨庙貌天妃祠,问祠所自人罕知……东岳行祠乃其故,不识何代称天妃。”该诗正反映了当时将东岳行宫改为妈祖庙的情况。妈祖与碧霞元君同为女神,日益趋近的神格内涵应是导致这一转变的基础。
由上可知,岭门天后宫可能存在由东岳行宫向妈祖庙转变的情况。据县志所载“悉复其旧”言,该东岳行宫应早已有之。至于周嗣德为何要修东岳行宫和广福宫等道宫,从周嗣德字“宗道”“从道”来看,其大概为道教信徒。巧合的是,纵观周嗣德生平,其最先任福建海口场司令,后秩满还浙江。
东岳行宫终非妈祖庙,那么平阳妈祖庙究竟建于何时?查弘治《温州府志·祠庙》有“圣妃庙”条。这是目前所见平阳妈祖庙的最早记载。隆庆《平阳县志·祠祀》亦有“圣妃庙”条。两者相同,均指其位于岭门,当是现在的天后宫。按弘治《温州府志》成书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平阳东岳行宫至迟在明弘治十六年已改为妈祖庙。另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周嗣德建,李选重建,梁云山为重修。其间差别若明,盖在李选重建前,周嗣德所建已塌毁。李选为宜兴人,弘治三年见任,具体事迹不详。至于李选所建是否为圣妃庙,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若其所建仍为东岳行宫,尔后改为圣妃庙,似嫌突兀。当时东岳行宫和圣妃庙也有共存的情况。因此弘治《温州府志》所载圣妃庙应是弘治三年李选所建。当时东岳行宫逐渐衰微,圣妃庙则日渐兴盛。史志虽言李选为重建,但这仅是后世妈祖信仰完全取代碧霞元君后所追述的记忆,而当时所建应为妈祖庙。
此后,圣妃庙之名大致沿用至清顺治时期。成书于顺治八年(1651年)的顺治《平阳县志》卷七仍有“圣妃庙”条,而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的《平阳县志》中则改为“天妃宫”。按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四五载,“康熙十九年,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二十三年加封天妃为天后”,而据相关学者考证,加封天后实为乾隆二年,乾隆二十二年又予覆准。但是,成书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乾隆《平阳县志》仍作“天妃宫”,而其时温州地区已有数座天后宫。由此可见,即使官方加封了更高的封号,已建好的妈祖庙也不会立即改名,旧志记载清光绪六年(1880年)有过重修,所记未详,但推测此次重修时改名为天后宫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结 语
其实,早在宋代,温州地区就已存在海神信仰,并建有海神庙,但更多的是止风雨、消水灾。当元明时期伴随着对海洋的深入拓展,原来的海神内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能够抚慰对海的敬畏和恐惧之心的妈祖信仰自然而然地代替海神,在平阳落地生根。原有海神信仰似乎并未因此消亡,至少在清乾隆年间仍有海神庙,两者职能不同,互不越界,且同行并存,这也反映了温州地区神祀信仰的包容性。
总之,现平阳岭门天后宫可追溯至元代东岳行宫,但真正作为妈祖庙则应始于明弘治年间的圣妃庙,至清康熙时改为天妃宫,大概在光绪年间改为天后宫。( 陈鹏)
Hash:3bea5a1e35f875dee69326ede1df7221d619c91a
声明:此文由 幸福昆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