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协力建一馆 ——参加中国血防纪念馆建设纪事

我一生主要从事一件事,这就是血吸虫病防治。在职38年,退休又有5年,未曾间断。这些都是平凡的工作,但退休后受邀参加中国血防纪念馆筹建,感觉是我人生中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1

定心领受新任务

退休几年来,我和家人每年都到海南住一段时间。2018年的春节,我们全家计划在三亚过年。1月中旬,我夫妇俩先期启程,为随后来琼的女婿女儿和外孙作些准备。抵达三亚凤凰机场,打开手机就收到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林丹丹副所长的短信,意即我电话为何打不通?请在收信后联系。

林副所长到了北京?找我沟通防治科研事宜?我当时这样想。我回拨通电话,她说拟邀我参加筹建中国血防纪念馆。这件事我是知道一些的。2018年是毛泽东主席著名诗篇《送瘟神二首》发表60周年,2017年下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开始筹划系列纪念活动,其中一项是在江西省余江县(现江西省鹰潭余江区)原“血防纪念馆”基础上建“中国血防纪念馆”,而且已请相关领导、专家进行了研讨。这次邀我,可能是建馆事宜的再次研讨吧。我当即应允尽快赴赣。

在三亚稍作安顿后,我于2018年1月23日抵赣。到了余江,我才知并不是我认为的一般研讨,而是要求我承担中国血防纪念馆展陈文本即脚本的撰写,同时牵头进行展示图片和展品的遴选、布展指导等工作。我先后在地市级、省级和国家层面的血防行政、业务机构工作,对基层和全国的血防情况有一些了解,对血防事业也有感情。建设国家级血防纪念馆,考虑把撰写脚本等重任交给我,应该说是对我的信任和期许。作为一名血防人,作为退休前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从事血防业务管理十多年的血防人,我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兴趣做这件事。

兹事体大,我先向单位领导作了汇报,得到鼓励和支持;我向家人说了,因为这需要驻赣较多时间,均表示理解和同意;更多的,是我需要做较多的准备。如果说我对血防情况还较熟悉,但对于如何撰写纪念馆脚本之类,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2

初心不忘驱瘟神

我的家乡湖南华容县,枕长江,依洞庭,良田万顷,鱼米丰裕。但过去小虫为患,血吸虫病流行。自幼见过不少“大肚子”病人,也见过进村入户收取大便的血防人员。那时,并不知“大肚子”是晚期血吸虫病,但已心存怜悯;对吃“国家粮”、送医上门的血防医生,也有几分向往和钦佩。

全球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6亿多人受到威胁。我国是受血吸虫病危害最重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调查,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地区,血吸虫病人1000多万,受威胁人口超过1亿。染病者男不长、女不生,此病被视为“瘟神”。毛主席《送瘟神二首》诗篇中“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蔬鬼唱歌”,就是血吸虫病肆虐的真实写照。

毛主席高度关心人民疾苦,对血吸虫病防治尤为重视。1953年,毛主席在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均儒反映江南一带血吸虫病危害严重的来信上作了重要批示,并批转时任政务院秘书长习仲勋负责处理。1955年,毛主席亲自提议成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并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1956~1958年,毛主席多次与专家学者座谈,商议防治大计。

毛主席在沈钧儒的来信上批示,请习仲勋同志负责处理

1957年7月7日,毛主席在上海各界人士座谈会上,向有关专家询问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情况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部署。1957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1957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保证执行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指示的通知》;随着,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分阶段、连续制定了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流行区各地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全面开展查病治病和查螺灭螺工作,迅速掀起了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1958年余江率先以县为单位消灭了血吸虫病,同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第一面红旗——记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的通讯,毛主席读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毛主席为疾病防控写诗,这是唯一的一次。

毛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光辉诗篇鼓舞了流行区干部群众战胜病魔的斗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血防人,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公共卫生工作。我国于2008年达到了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201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并已启动消除血吸虫病进程。我国血防成就举世瞩目,这也是我国公共卫生发展进步的典范和缩影。在纪念毛主席诗篇发表60周年之时、在吹响消除血吸虫病号角之际建设中国血防纪念馆,正当其时。我能参与其中,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3

悉心运笔写词章

抵达余江后,江西省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共鹰潭市余江区委等相关领导、专家亦会集余江,进行了一连两天的商讨。按照要求,血防纪念馆要从原来基本反映余江血防内容的地方馆,扩展到反映全国血防内容的国家馆,扩建、布展必须在2018年9月底前全部完工,以保证在毛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诗篇发表60周年之日——即2018年10月3日前后开馆。

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此程会商,我感到最紧迫的问题是资料征集工作。当时征集工作还未开始,而资料征集需要一定时间,这事关布展质量和工期,我提议立即代拟资料征集文稿,报请国家卫生健康委尽快发文,并建议江西省可先行一步开始征集。随后商议了脚本要求、展馆布局等事宜。

脚本是建设纪念馆的策划文本,建馆各个环节,都需以脚本为依据、作参照。鉴于时间紧迫,会商确定脚本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用约半个月时间即在春节前,拿出初步框架,主要供布展公司考虑展馆布局和工程设计;第二步:用约两个月时间即在4月上旬,基本完成脚本,其中包括至少两次讨论和送审;第三步:在布展过程中,为求得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对脚本作必要调整和完善。

第一步脚本框架的撰拟时间虽短,但胸中基本有数。一是前期已有相关领导、专家研讨提出的基本思路和要求;二是全国血防概况及基本资料大体掌握。在余江两天后返回三亚,抓了点紧,早晚并用,用了约10天时间,如期在农历小年前提交。

第二步的工作有些压头。主要是资料征集工作延迟,脚本难以细化,此再后述。但不论怎样,还是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分别提出了基本成型的讨论稿。两次讨论的参加人员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部分省血防办、各省级血防(寄防)所的领导和专家。两次讨论原则上肯定了脚本框架,作了微调,强调突出中国经验、血防精神、体现各地特点等内容。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讨论时,认可了余江篇和全国篇内容板块并行的布局,且先说余江,再讲全国。对此曾有不同看法,认为余江血防是全国的一部分,甚至有提出余江血防任务不是太大……,不必单列。

余江血防敢为人先,毛主席专门赋诗赞之,在全国乃至国外都有很大影响,余江血防精神影响深远,再者国家馆建在余江,余江板块单列,适当、恰当,亦是应有之义。此得到大多数的赞同。

做第二步工作期间,我已从三亚回到北京。会同余江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等人,专程拜会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和相关处室主要负责同志,汇报了情况,获听了指示。又与余江相关部门人员一同在北京、再到河南安阳、湖南长沙分别考察了首都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红旗渠纪念馆、中国文字博物馆雷锋纪念馆。我在北京家中撰写期间,专程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自然博物馆、北京地情馆、时传祥纪念馆等多个展馆,到首都图书馆查阅脚本撰写、博物馆建设等相关书籍,相当于临阵磨枪、即时恶补吧。

这些对我启发很大,帮助很多。如考察红旗渠纪念馆,就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时任局长毛群安提出的,他建议借鉴其表现手法,注重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宣传中国经验等;并说血防纪念馆可作为中国血防经验走向世界的重要传播阵地,当时我国的疫情、条件和非洲差不多,今后可安排非洲朋友到血防纪念馆参观。为此,脚本加重了过去疫情危害、防治血吸虫病群策群力以及我国血防援助非洲行动等内容的份量。

4

尽心竭力搜材料

前面提到,由于资料征集工作迟滞,脚本撰写及展馆建设进度备感压力。当时正值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直到2018年3月份全国“两会”后,新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2018年4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才发出“关于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通知”明确血防纪念馆征集材料工作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旋即通过“微信群”先告知各地选送展示材料,正式“通知”于4月16日发出。“五·一”节后,各地材料陆续报送。好在江西省在2月下旬已向全省发出征集展示材料的“通知”,在全国征集工作开始时江西已收集了一批照片和实物,为建馆前期工作提供了一些便利。

通过发通知、会议要求以及“微信群”发动,以及派员到一些档案馆等相关单位寻访、收集,陆续征集到照片4000多张、实物约1000余件。虽然数量不少,但通过分拣发现,按照脚本内容及展示要求,仍有不少材料缺如,或电子照片像素低等问题。缺少的主要包括重要历史事实的资料原件,反映部门血防、血防人物、血防科研、应急处置等活动的照片。如毛主席批转习仲勋同志的历史资料原件,几经争取尚未落实;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实施重大灭螺工程的照片较少;缺乏重要血防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照片;反映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血防救灾防病的照片一张都没有……,这些如不尽量补充,心里怎会踏实?

此时距完工时间不到半年,建馆各方签有合同,实际进度已经延迟,各方压力都很大。当时余江方面和布展公司曾提出现有资料也差不多了,为保工期,是否用已有资料、材料就可。但我坚持,还是要再设法寻找、尽力搜集。虽然征集材料并不是我的职责,但我认为某种程度上这是“国家大事、百年大计”,要少留遗憾。

为进一步征集展示材料,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国家有关部委发出了专门函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印发了向社会各界和个人征集展示材料的倡议,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领导在“微信群”再次发动,血吸虫病室许静、曹淳力、吕山等坐镇上海督促收集和整理……

我非“巧妇”,但愁煞了“米粮”。工期迫近,布展公司一再催促,部分资料迟迟难达,我确有前有阻截、后有追击、困兽犹斗之感。此时我要求加派力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和余江区政府立即增加了人手,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亦派员支援。我和抽调在建馆现场的同仁,一方面以组织名义,一方面利用个人人脉,反复打电话、发邮件,请相关单位和同事、朋友于公于私给予支持。经多方努力,一些资料陆续补充,脚本拟订随之加快步伐,我经历了一段起五更、睡半夜的时光。

通过突击搜集,应该说相当一部分材料补充上了。中央档案馆终于同意给出毛主席批转习仲勋同志相关血防文献的加戳复印件,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资料陆续到达,110多个县提供了钉螺标本……。每收到一份珍贵资料和展品,我们现场工作人员都不是一般的兴奋和激动。

5

精心修饰再扮妆

2018年8月中旬,我们终于提交了全部脚本。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其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江西省卫生健康委、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和鹰潭市余江区委等单位领导、专家对脚本进行了审查。脚本共34500字、列图片499张、实物展品401件。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6400多平方米,展厅依次为序厅、五个主厅和尾厅。主厅展示内容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瘟神肆虐,讲血吸虫病的危害;第二部分、吹响号角,讲防治工作的部署;第三部分、余江首捷,讲余江血防历程及成效;第四部分、举国行动,讲全国血防历程及成效;第五部分、合作共享,讲国际交往和血防展望。

脚本提交只是基本完成了布展的书面工作,纸面上的内容形成可供参观的展馆,布展公司还需根据脚本进行再创作,分别作平面和立面设计,包括图文排版、实物展列、形式美化等。在这一过程中,脚本撰写方和布展公司方随时互动,相互切磋,根据需要还会对脚本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以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更好的展示效果。后期布展我们与设计施工方作了无数次沟通,从照片次序、比例大小,到示意图制作、实物摆放,反复比较,精摹细琢。这也是脚本第三步的工作。

6

痴心未改血防情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18年12月14日上午9时,中国血防纪念馆正式揭幕、开馆。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题写馆名,邹家华是余江籍人士、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和出版家邹韬奋之子。在余江出席全国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关推进会的全体代表,全国血防楷模、血防卫士,中央和江西省各大新闻媒体记者,鹰潭市余江区各界人士代表等共500多人出席开馆仪式,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菊生共同为中国血防纪念馆开馆揭幕。

开馆时刻,余江下起蒙蒙细雨,但这并未影响人们参加开馆仪式和参观的热情,馆前广场人声鼎沸,周边更是人头攒动。此情此景,我不禁心潮涌动,眼角湿润……

2018年12月14日上午9时,中国血防纪念馆揭幕

开馆半年,已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3万多人参观。中国血防纪念馆,已成为我国血防历程和成就的展示场所、血防精神的传承陈地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国血防纪念馆的建设和顺利开馆,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地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建馆全体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果。脚本是集思广益、集体智慧的结晶。特别是余江区委、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立说立行,只争朝夕,体现了“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余江血防精神的血脉传承。

先后在建馆现场工作的各位同仁,他们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朱泽林和张利娟,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吕尚标、葛军和张晶,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孙乐平,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站童晓庆和艾冬云等同志,大家勤勉合作,加班加点,共同研讨,更是给了我很多帮助。本人执笔,力所不逮,谬误难免,盼不吝教正。材料搜集仍存遗憾,期待不断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对加强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作出了重要指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开拓奋进。根据规划,我国将于2020年有效控制血吸虫病危害,2030年前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值此攻坚制胜时期,以我国新时期血防精神与同道共勉:群策群力,科学防治,甘于奉献,誓送瘟神!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李华忠,退休前担任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寄生虫病室主任、研究员,2018年应邀负责中国血防纪念馆脚本撰写。

读 后 有 感

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刘亦文

27/6

June 27th

星期四

Thursday

今年5月28日,湖南省血防同仁李兴彪处长将华忠老师的《倾情协力建一馆——参加中国血防纪念馆建设纪事》一文,分享在全国血防微信群。今天再读,依然受教育,很感动。应该感谢华忠老师为中国血防纪念馆的用心、用情、用力。

在党的生日之际,作为一名党员和血防人,还有一份额外的记忆和纪念,那就是1958年7月1日,毛泽东主席欣然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光辉诗篇。江西余江,因“诗”扬名。江西血防,在全国树立了第一面红旗。

2018年12月14日,全国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推进会在余江召开,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与脱贫攻坚同步,消除血吸虫病等地方病给群众带来的健康危害与因病致贫。当天上午,还举办了一项重要活动,即中国血防纪念馆揭牌开馆,这是由1978年建成的“送瘟神纪念馆”,在四十年之后升级改造而成。我有幸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也深切体会到,从2017年10月国家寄生虫病所、江西省卫生计生委有关领导提议,到开馆这一年多时间里,各种不易和不懈努力,凝聚了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余江当地的坚持和全国血防同仁的支持,其过程,正可谓“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记得当天正下着小雨。主席台上,中国血防纪念馆牌匾上的大红布即将揭下。在列队的最后面,遇上华忠老师。他也许想在更远处观看、感受这一场景。在我看来,此时此景里,华忠老师是现场群众中的“第一功臣”。我连忙请他来合影留念,也想沾沾华忠老师的这份荣光。

我与华忠老师因此机缘结识,是丹丹推荐的。一年多来的接触,正如丹丹所言,他的确是负责撰写中国血防纪念馆展陈脚本的最佳人选。对血防事业的热爱、工作经历、才识水平、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韧劲,这些都缺一不可。一些事例,在华忠老师的文中有所体现。其实,要展示中国血防工作60年的历程、成就、经验,文稿的撰写、编排,照片和实物的收集、遴选,特别是其中的协调工作,其难度、强度,远不止文中的几笔描写。在一些时间节点,甚至还能感受到华忠老师的焦虑情绪。的确,成就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必有不一般的付出。

这两天,江苏省血防同仁一行32人在余江参观调研。刚刚,带队的杨坤博士在全国血防微信群分享了他们的活动照片,题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弘扬血防精神”。

六十一年前,因伟人诗篇和第一面红旗,江西血防在全国有独特的影响。新时代新征程,江西作为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圣地,血防精神正转化为推动转型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鹰潭红旗干部学院正成为全省干部党性教育基地,中国血防纪念馆正成为全国血防人的精神家园。

现在,江西血防工作在全国血防系统、血防工作在江西各领域,都同样有着独特的影响。

编辑/制作:李兰

Hash:f1f319078d807be456c7e37134b7527ab9ef0819

声明:此文由 江西寄生虫病防治研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