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忆初心•寻访“红色镇馆之宝”㉙丨三河市烈士陵园:红色记忆 映照初心使命
寻访小分队:记者 祝雪娟 实习记者 张航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志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三河地区是抗日战争时期 冀东敌我斗争最激烈、最残酷的地区之一。三河人民为开辟和保卫以栲栳山、 蒋福山为中心的冀东西部抗日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记者通过三河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堂中的烈士遗物和革命文物,追寻三河地区的革命足迹。
“三河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7年。1971年9月建设革命烈士纪念碑,并于1999年对纪念碑进行更新改造。1978年建设革命烈士纪念堂,2011年至2013年分别建设了三排革命烈士纪念墙、两座无名烈士纪念亭、六座三河人民抗日丰碑和碑廊,扩建了烈士纪念广场。” 三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冯智告诉记者,园内共有烈士776名,其中有名烈士653名,无名烈士123名。这里记载着三河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全县党政军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无名烈士纪念亭。记者 祝雪娟 摄
“在陵园东面是三河人民抗日丰碑碑廊,矗立着六座黑色大理石建造的丰碑,上面记录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三河人民的伟大奉献以及发生的十起著名惨案。”三河市烈士陵园讲解员候佳宜介绍说,“陵园西面是三排革命烈士纪念墙,可容纳720位烈士骨灰,已有653名烈士牌位。北面边有两座无名烈士纪念亭,亭下的墓穴安葬着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123名无名烈士的遗骸。”
一副算盘和一架“驴驮子”
三河市烈士陵园中的烈士纪念堂也是革命传统教育馆,在玻璃橱窗中,一副“破损”的算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这副算盘布满灰尘,算盘珠也已经残缺不全。虽然已经无法使用,但是它却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三河人民积极征粮筹款,建立地下运输线支援前线的艰苦斗争。
已经“破损”的算盘。记者 祝雪娟 摄
1938年6月,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支援当地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斗争。1938年夏季,在闻名的冀东抗日大暴动中,三河东部、北部和南部许多村庄的群众揭竿而起,组织起多支抗日武装。1940年,栲栳山村建立了三河中心县委遭到破坏后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随即建立了抗日青年报国会和人民自卫军(后改为民兵)。随着抗日斗争的发展,三河地区逐步建立和发展了党的组织、人民政权和抗日武装。广大军民奋起抗日,毁公路、炸桥梁、攻据点、打伏击,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终于在1945年8月同全国军民一道,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使包括三河在内的冀东广大地区成为解放区。
“三河地区有山有水有平原,自然条件好,可以向抗日根据地和主力部队提供相当数量粮款和其他物资,这是开辟三河地区的重要意义之一,县、区抗日政权建立后,征粮筹款是一项重要工作。” 候佳宜介绍说,这是一副木质的架子,俗称“驴驮子”,三河人民用它放在驴背上驼运军粮。还有铡草的铡刀、磨面的碾盘、盛放粮食和水的水缸、坛子……这些物品都曾被抗日军民使用过,为支援抗日前线立下了“汗马功劳”。
放在驴背上驼运军粮的“驴驮子”。记者 祝雪娟 摄
征收自1941年初开始,逐渐从粮款鞋袜扩大到布匹、生铁、食盐、医疗用品以及军工生产设备等等。随着征收数量不断增加,陆续在栲栳山、前蒋福山、后蒋福山等多个村子建立了地下物资储运站,设立专人负责,及时转运,并开辟了三条地下运输线。很多运输人员,没有武器,赤手空拳,大胆而巧妙地通过了敌人的哨卡,无论环境多么残酷,这项工作从未中断。
革命烈士纪念墙。记者 祝雪娟 摄
在三河市灵山老区涌现出了很多抗日英雄,面对日寇的侵略,他们纷纷挺身而出,保家卫国,谱写出一曲曲英雄壮歌。“栲栳山村的姚成宝从1938年起从事抗日地下活动,以英勇无畏著称。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1年初,先后任栲栳山民兵分队队长、中队长,带领民兵顽强抗击日寇。”候佳宜说,姚成宝曾多次破坏公路,砍电线杆、割电线,两次摸进灵山日伪据点,解除警备队据点,火烧炮楼。 晋察冀军区授予姚成宝“华北民兵英雄”称号,并派往延安学习。
1941年冬季,栲栳山储运站奉命将5000公斤粮食迅速转送到 蓟县庄果峪村。姚成宝立即组织70多名民兵,每人赶着两头驴,驮着粮食连夜出发。为了顺利地通过后蒋福山敌人据点,驴蹄子都用棉花、旧布包好,民兵则冒着严寒赤脚而行。由于山路崎岖,每人都磨出了两脚血泡。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动员和组织村民“拥军支前”,率领民兵配合部队拔除了八百户、黄土庄、大赵庄的国民党军据点。
“革命的砧子”
烈士纪念堂内还陈列着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用于锤炼大刀、土地雷、土炸弹等兵器的铁砧子,群众称它是“革命的砧子”。还有一个墨斗,在日寇侵略者的三光政策后,八路军用它帮助抗日群众重建家园。还有八路军战士用木头打造的猪食槽子,供群众养猪养鸡使用,它见证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历史。
群众称它是“革命的砧子”。记者 祝雪娟 摄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面对敌人对根据地实行的“三光”政策,八路军和民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坚持在敌人制造的“无人区”内,过沟钻洞,发动群众,与日军进行殊死斗争。
在抗日战争期间,三河有有上万间房屋被烧毁,但是三河人民没有被日军的残暴吓倒,更没有屈服。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英勇杀敌,为掩护抗日干部、战士和保护转运抗战物资,付出了血的代价。
反映军民团结战斗的雕塑。记者 祝雪娟 摄
1944年日军在冀东西部进行疯狂的大扫荡,冀东地区一个报社和十四军分区兵工厂先后转移到东八里沟村隐蔽工作和生产。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报社和兵工厂所需。
一封泛黄的家书
“父母亲二位大人:儿于东北参加人民解放军,现已到湖南省攸县驻防,请勿怀念。兹寄之军人家属证明,不知接到否?咱家年景生活怎样,来信言明为盼。目下,全中国解放在即,并有全中国渴望的人民政府已于北京成立,实属可喜可贺!再问大娘、叔父、各位婶母安好!现在我在湖南省攸县驻防,来信时可写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解放团二营六连可也。儿徐灿”
这是烈士徐灿生前写给家里的一封家书,虽然发黄的信纸和信封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但却是字字千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小小的报平安书,寄托了离家战士深深的思念。
一封泛黄的家书。张航 摄
在烈士纪念墙上,记者看到了烈士徐灿的生平,徐灿是三河市 段甲岭镇东公乐村人,1945年11月参加革命,1949年10月,在参加解放湖南的战争中牺牲。
“1949年8月5日,人民解放军进入长沙市区,数十万群众夹道欢迎。在全国即将解放之际,徐灿高兴的给家里写了这封家书,告诉家人战斗胜利的喜讯,表达内心激动的心情。然而不幸的是,就在10月份,徐灿在与国民党残余部队战斗时英勇牺牲。” 候佳宜说。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革命建设各个时期,东北、华北、华东、江南等全国各地和国外战场都留下了三河籍烈士的鲜血和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
不忘初心热血涌,长向英雄借薪火。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明节前夕,三河市第一中学组织师生来到三河市烈士陵园,开展了“追寻先烈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
三河一中开展“追寻先烈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记者 祝雪娟 摄
近年来,该市加强对陵园建设的上档升级改造,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烈士陵园功能提升和陵园环境改善,加大了绿化、亮化、美化力度,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全天候、开放式县(市)级烈士陵园。红色文化资料布展内容更加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更加突出,成为 廊坊市首批被授予“廊坊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四家授牌单位之一。
三河一中学生瞻仰烈士纪念堂。记者 祝雪娟 摄
回望峥嵘岁月,探寻先辈足迹,传承革命传统,对服务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河市烈士陵园征集、保存了大量有关三河地区在战争年代里,农村党组织建立的实物、文献、史料和革命烈士生前的遗物,这些都以其独有的属性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完善宣传教育体系,推动红色主题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营造出讲好新时代红色故事的浓厚氛围。
连日来,三河市许多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到烈士陵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先烈的崇高精神,寄托哀思,告慰英烈在天之灵。让广大党员和群众重温在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冀东和三河这片热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伟大革命斗争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将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激发出的信念信心和热情激情,转化为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具体行动。
Hash:e8ffeafe71a679cb9970ed359331ea62f61e13ff
声明:此文由 长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