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丨最人文地名——米公祠

米公祠,因纪念米芾而得名,其原名米家庵,坐落在樊城城墙南隅的柜子城上,元末明初毁于兵火,明清多次重建与维修。

米公祠

米公指米芾,祠指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米公祠位于湖北襄阳樊城区解放路2号,海拔高67.8米。祠堂庭院清静,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银杏参天,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他碑刻145碣。《米公祠及其石刻》1956年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米公祠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吴公琬、郑五云二人访古,得《米氏世系碑》残碑。襄阳籍官员王谨微诗记此事云:“三尺残碑卧道旁,剜泥认是米襄阳;一船书画人争羡,半亩荒庄仍自荒。”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江南学政、御史邵嗣尧从米氏故里寻得另一残碑与前碑恰为一体,经洗刷辨认,得知自宋以来,樊城柜子城、陈庄、柳堰铺一带是米芾后人世代居住的地方。为纪念这位历史上的书画大师,邵嗣尧会同地方官绅,由米芾第十八、十九代孙立碑建祠,供后人祭祀

清朝雍正年间

重修祠宇房屋五栋,均为白墙青瓦,立有“米氏故里”碑。据同治《襄阳县志》载:“米氏祠在樊城朝觐门内,祀宋知淮维阳军米芾。祠前有墩,中有衢路。”清朝雍正年间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高茂选建桥于墩,令与祠接,下做券门,以通行路,筑亭墩上曰“面墩亭”。又寻得米公及苏轼、蔡襄、黄庭坚等墨迹勒之于石。今祠中存石刻四十五方。祠前左有明陈继儒所撰《志林序碑》、碑阴刻《净名斋记》,右有缉朝御史邵嗣尧所撰《重修米氏故里》碑记,碑阴刻《西园雅集图记》。

咸丰年间

兵荒马乱,道台金修樊城,筑堡障,城门为“宝晋门”。米氏族人,视其扼祠宇之地,有碍家庙,襄阳道台指示:“兵乱在急,承年之后,仍修旧迹。”

同治三年(1866年)

米氏族人禀明道、府、县官经三衙门会商,拟订筹款培修。共修房屋三栋,其一是米公祠牌楼及过厅,其二是庭院中三间卷棚,其三是祠宇的主体建筑“宝晋斋”。

光绪元年(1875年)十二月

曾修祠宇,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为牌楼题写“米公祠”门额。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米氏后裔为保护珍贵的文物,将石刻四十五块运至米芾二十七世孙米高秦家保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襄樊,狂轰滥炸,为保护珍贵石刻全部窖藏地下,才免遭浩劫。

1951年

襄樊市成立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米高秦主动献出石刻,这批珍贵石刻在米公祠内保存至今。

1956年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米公祠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

襄樊市文物管理处成立,米公祠由襄阳地区拖拉机厂管辖移交给襄樊市文物管理处管理。襄樊市文物管理处负责米公祠的日常管理工作,随后,对米公祠内宝晋斋和牌楼及过厅等进行维修扩建,兴建仰高堂等建筑。

1987年

成立襄阳米芾纪念馆,具体负责米公祠的保护管理工作,米公祠内面积不断扩大。

2006年5月25日

国务院公布米公祠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end -

✎来源丨寻根湖北

Hash:df216569229c930c7451f252e927794dafb48726

声明:此文由 湖北民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