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 姑射山下孔圣庙
孔圣庙是纪念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后来孔庙的功能也远远超出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山西临汾参峪孔圣庙位于城西八公里处的姑射山麓。此庙初建于宋代政和八年(111年)末。历代毁而复建,几经修缮,终因年代久远,特别是文革以来逐渐破败荒废。本着“尊儒重教,以文兴邦”的理念,尧都区刘村镇王延文投资1000多万在刘村镇参峪村重建孔圣庙。按“四位一体”的发展方针,即将孔圣庙、书院、儒商文化促进会及参峪村的建设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庙内彩绘、门楹、雕塑、器皿、论语长廊、文化园等景观与被誉为“世界第二大文庙景区”的汾州府文庙相似。
儒释道相济共创和谐盛世
日月星同辉光照锦绣前程
孔圣庙主门前这副对联为著名书法家邢喜保先生撰联,由著名书法家李寅生(尚之)所书,其书法厚重俊秀,颇引人注目。主殿更有“至圣先师”大匾,犹如圣光普照,庙台前有大鼓、大钟、大鼎,更觉此处孔圣庙雄风如春。
在参峪村盛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以前村西边有个龙王庙,庙里的老和尚每天吩咐小和尚去山里挑水,一开始小和尚挑水比较利索,天不黑就回来了。后来又来了一个小和尚,两个人抬水反而回来的有点晚一些了。又过了一些时侯又来了一个小和尚,成了三个小和尚一起出去抬水了。有一天,老和尚左等右等还不见三个小和尚回来....到了很晚三个小和尚才兴高采烈地跑回来。一问才知道,一个小和尚说他们和另一个小孩子玩耍,所以忘了时间,老和尚不相信,因为深山里根本没有人家,怎么会有小孩呢?第二天,小和尚又去挑水之前,老和尚告诉他们如果再看见那个小孩就把五彩绳悄悄系在他左手上,小和尚照做了。回来后老和尚就让他们顺着五彩绳一起去深山找,绳子的一头居然是系在了一株人参上,老和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人参成精了,由此得名”参峪”,意思是在山谷里的人参。人参成精之地,渐渐被人们比喻为发财之地。儒家思想随之扎根繁衍。
参峪村“户不足百,大姓有三”的记忆深深地烙刻在村民脑海之中。“古有桃园三结义,刘、关、张异姓同胞好似亲兄弟;今有参峪刁、王、李三大姓氏犹如一家人。”其中刁姓人口最多。刁变就是参峪村历史上的刁姓名人。
故事说,一南蛮子来到姑射仙洞盗宝,听闻一歌谣说“前七里,后七里,金香炉,在七里”。南蛮子一心想盗走金香炉,挖通了仙洞整个前后七里,就是找不到金香炉。南蛮子毕竟聪明,后在南仙洞庙见一金漆香炉,忽悟“七里”指的是“漆里”,遂盗走金香炉。
盗走金香炉后,南蛮子来到距离仙洞沟不远的参(shen)峪村,见麦场上有一碌苇(liùzhou),遂探问主人,欲高价购买。主人即刁变,一听怦然心动,心想区区普通碌碡,何以值如此价格,其中定有缘故,乃谎称需与家人商量,令其改日再来。南蛮子走后,刁变将碌碡隐藏起来。
南蛮子又来时,刁变说是孩子玩耍,不小心将碌碡推入深渊。南蛮子连说“可惜”。刁变言说村中有的是碌碡,何不再买一个?南蛮子说:你有所不知,那个碌碡并不值钱,值钱的是碌碡两侧眼内的两汪油。夜深人静后,将油涂于眼中,经七七四十九日,即可开天眼,大显神通”。南蛮子走后,刁变涂抹,果然如南蛮子所言,天眼大开。
时值暑天,人们都头顶烈日在田间劳作,刁变却剪了些纸人,贴在锄把上,竖于田间,顿时化作真人,锄起田来。有邻居请刁变帮忙,刁变亦如是剪贴,且嘱咐主人只干活儿不吃饭。邻居过意不去,照常去送饭,途中忽乌云滚滚,雷声隆隆,一场倾盆大雨骤然而下。只见地里空无一人,唯竖有几把锄头,锄把上的纸人均被雨水淋湿。
刁变幼丧父母,由叔父抚养长大。其叔父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十分羡慕和向往,刁变令其坐在小凳上,闭住眼睛,只听耳旁风声呼呼,待睁开眼时已经在苏州街头。叔父觉得果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观不尽人间美景,说不尽苏州繁华,玩了几日竟流连忘返。刁变给了叔父几个钱,告诉他花时一个一个去掏,就回去了。起初,叔父还照办,不想后来嫌麻烦,一次买东西时竟全部掏出,再掏时却没有了,只好千里迢迢讨饭而归。
回来后,叔父告刁变忤逆不孝,将他遗弃他乡。县官传刁变到公堂,刁变申辩并非遗弃,是叔父不听其言。县官叱责刁变纯属荒诞之谈。刁变则说如其不信,可以展示钻瓮(bèng)。县官命人取来一U,在众目睽睽中,刁变将身一缩,跳入甏中。县官命其出来,刁变硬是不出。县官一怒,将矛打破,不见人,叫其名,片片皆应,遂命人埋掉。
县官认为刁变是妖人,命差役四处捉拿。俗话说“女人口不牢”,后来刁变妻子失意说刁变根本捉不住,除非用发辫搓绳穿住他的锁骨。此话传入县官之耳,刁变被捉拿处死。刁变给妻托梦,叫她日日送饭祭奠,至七七四十九日便可复活。不料只差一日,又走漏风声,刁变被刨出埋在鼓楼底下。至今人们还说,只要鼓楼底下三天三夜无一人通过,刁变就会出世。
刁变故事在尧都区河西一带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清末贡生刁射斗也是参峪村人,民国年间曾参加纂修《临汾县志》。
参峪村在这些传说中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历史,参峪村在历史长河里先后修建了5座大庙,其中以孔圣庙最负盛名。而且在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都出现过名人高士,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参峪村在历史上曾有文脉之誉。
“虽然是深山,只有骡马才能通过的羊肠小道,但是许多本地的商人都选择从这儿经过去西北地区做生意。那时,村里许多人家经营骡马队,供商人们租用,不少村民也因此获得了财富。”
刘村镇参峪村位于刘村镇西山脚下,现有114户,478人。耕地面积1835.66亩,距仙洞沟风景名胜区仅7公里。随着国家和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该村积极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刘村参峪村党支部及村委坚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实施“利民”工程。投资100余万元打深井一眼。彻底解决了参峪村多年来靠天吃水、靠车拉水的问题。安装自来水112户,农民吃上了安全、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团结一致,共建参峪村美好明天。
孔圣庙几经兴衰,几经风雨。2013年,当地商界人士王延文先生以振兴儒学、弘扬尧文化为己任,对原庙折旧修旧,扩建重修。广大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精英积极配合,使工程建设得以顺利进行。重修后的孔圣庙占地20余亩,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除原有的大成殿外添建了大戏台、东西塔、金榜桥、文昌阁、魁星楼、明伦大讲堂等建筑。主体建筑由正一殿、大戏台、东西庑组成四合院。正殿内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四大名圣的塑像,左右两翼殿分别供奉观音菩萨、金脚娘娘、玉皇三娘娘和关圣帝君以及赤脚大仙、药王扁鹊。大殿与戏台南北相望。出大殿顺阶往东,跨过金榜桥,拾级而上登临的文昌阁内分别供奉着魁星和文曲星。出阁向东移步明伦大讲堂,可以聆听圣贤之教诲,瞻仰大师之风范,是文士学子翘望功名,金榜题名的必拜之圣迹。
站在孔圣庙靠山的一处平台上,近看孔圣庙一览无余,魁星楼是魁星庙建筑的一个制高点,向平阳城望去,临汾古楼越汾河与此处魁星楼、金榜桥、孔圣庙山门、姑射山仙洞沟之间似乎形成天然的一条中轴线,且孔圣庙坐北朝南,周围有四个山头拥立其中,犹如四大将军形成月牙形而将孔圣庙围抱环绕护卫,而孔圣庙前又有一条柏油马路似彩带一根环绕而过,人与仙共居,地处入世入山之宝地,参峪乃人间仙境,亦有问鼎之下之势,参亦参悟之,一语双关也,求人权富贵者,无不应验。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颗星。一说为其中离斗柄最远的一颗星。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被古人称为主管文运之神。居住于东海之滨天台山的羲和部落具有非常丰富的天文知识,她们最早识别北斗七星并把离斗柄最远的一颗命名为魁。其后人伯益成为部落首领时曾在扶桑山鳌头石梦遇魁星,受其点化而著《山海经图》。后人遂尊魁星为文运功名禄位之神人。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之录》中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象奎而改奎为魁。」继而魁星被形象化为一赤发蓝面鬼,立于鳌头之上,翘足,捧斗,执笔的模样。唐宋时,皇宫正殿雕龙和鳌于台阶正中石版上。考中进士者站在阶下迎榜,而头名状元则站在鳌头上,所以称为「独占鳌头」。全国魁星楼不计其数,但这样与金榜桥连体者却少之又少,参峪村金榜桥千百年来,一直以他独特的文脉气息,庇佑着农家学子不断鱼跃龙门。
庙前山根之间,有一皂角树,年代久远兮,半枯半荣,但上部偏枝皂角果实枝叶繁茂,离丈余视之,状如迎客之姿,庙前墙根还有庙对面房屋多有皂角树,均为迎客之姿,游人叹为观止,莫不疑为孔圣人点化熏陶千年所至也。
大木根深,长河逐浪;天地广远,游子思乡;盛世明时,振家兴邦;齐心协力,孔庙重光;举杯祝福,竭诚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秉着弘扬国学文化,振兴儒家传统文化,扬爱国高风,精诚团结,共襄尧文化兴盛壮举。
来源:易汾网
Hash:fd897bd6d12414709128dc166536b5f92990b8be
声明:此文由 花心大菠萝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