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天水凤凰山传世楹联“孤雾”之谜“孤鹜”之争

破解天水凤凰山传世楹联“孤雾”之谜 “孤鹜”之争

作者:刀客虚谷

秦州镇岳凤凰山上有一副传世楹联曰:

“明月清风留客赏,落霞孤雾与天齐。”

为什么要说他是传世楹联呢?皆是因为这幅对联上没有署作者的姓名和书写年代,但在历代屡次修建中这副对联都被保留了下来。民国时期重修凤凰山泰山庙时将这副对联用砖刻镶嵌在山门之上。2008年地震,凤凰山震后重建,又将此联重刻悬挂于泰山庙。

初看此联人们立刻想到的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博得千古喝彩声,被后世奉为写景的经典。但细推敲似乎大有不同,二者虽异曲同工,却有南北地理之别,显然不会出现相同的景色。问题就出在这个“雾”字上,凤凰山上的对联是“落霞孤雾与天齐”,而《滕王阁序》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

(重修前的滕王阁

文人墨客都爱游览名胜,又喜欢抠抠字眼,

有一文人,游览凤凰山,看到此联后大失所望,觉得如此名山竟然将孤鹜写成孤雾,着实大煞风景,愤愤下山,临了还作诗一首,诗曰:

敬之鸿爪落云山

又有讹书骛雾传。

岂是文章随便买,

枉辜高宇入寒烟。

并留有注解: 门内有木制楹联,竞将落霞孤鹜的骛字,写成雾字,使人哭笑不得,大煞风景。

此文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须知道古镇新阳是人杰地灵之地,文风兴盛,辈出人才。先贤怎可将一副错联刻在山门上如此之久,一时间“雾”与“鹜”之争形成两派,各出论断陈述观点,听来都有道理,最后的结果却是依然没有定论。

当我看到这副对联的时候,第一感觉首先想到的是作者在一个夏末秋初的傍晚投宿凤凰山,当他登顶山巅,远望西山落日晚霞,苍山如海影影绰绰如云似雾,孤鹜平飞,远看似乎快与天相齐了。待到残阳西下,明月升起,一阵清风吹来,作者看着眼前的景色,触景而发,突然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千古绝句,他提笔写下“明月清风留客赏,落霞孤雾与天齐。”的对联来。

他为什么要把孤鹜写成孤雾呢?是他没有读过《滕王阁序》吗?答案是他不但没有写错,而且是一个对王勃的《滕王阁序》非常推崇和喜欢的一个人。而且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一个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众多的辩论背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一定要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这副联不但没有错,而且它背后还隐藏着未知的文化信息。一定要让每一个看到这副对联的人都心生敬畏之心,而不是一看此联马上想到的是“这里的人没文化,凤凰山别去了,门口挂的对联大煞风景”。

于是我反复推敲此联意境,不断看各位老师的论断观点,然后又查阅《滕王阁序》,发现滕王阁屡建屡毁达到三十多次,而且现在存世的《滕王阁序》为北宋《文苑英华》本起,说明传世的《滕王阁序》并非原稿。

(破败的滕王阁残楼)

然而,在日本皇宫却发现日本庆云四年,(公元707年)即王勃《滕王阁序》创作后的26年收藏的《滕王阁序》的抄本,在该抄本中,开篇却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与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版本是不一样的,专家们给出的解释是,“豫章故郡”是原版,而“南昌故郡”只是为了避唐代宗李豫的讳,而作此修改,是后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孤鹜”,一只野鸭也!“孤鹜”必须成群才齐飞,单独不可能用齐飞一词,该处是一直困扰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的文坛悬案。而在日本皇宫的抄本,却是“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日本庆云四年公元707年,遣唐使手抄本《滕王阁序》)

那么,在王勃作《滕王阁序》后的第二十六年,日本遣唐使手抄的这个版本无疑是最接近王勃原作的,也是最可信的。

“落霞与孤雾齐飞”应该这样解释:晚霞的霞光随着片片孤云的飘动,迅速变幻着丰富多彩的颜色。

而晚霞是由照在片片孤云上的落日余晖形成的。

也可以释解为:傍晚的彩霞与片片孤云一起飞舞。

看到原作我忽然茅塞顿开,以前一直纠结于这传世名篇里的精华之章句,原来是后人修改过的。

这时我突然对凤凰山上的“落霞孤雾与天齐”有了全新的认识,因为西北夏天或初秋落日晚霞本就是一道风景。

这里的“落霞孤雾与天齐”可解释为落日余晖照在一朵朵孤云上,远山如海,天地一线与天相齐的壮美画面。为什么有这样的描写呢?这一句突出凤凰山的高,看的何其苍远辽阔,此中意境只有在相同的季节,相同的天气条件下,蹬上凤凰山才能看到。

国内版的《滕王阁序》众多专家学者认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突然冒出来一个动物景观“孤鹜”(孤单的野鸭),显得那么不协调,而且野鸭从来没有孤飞的习惯,而“孤雾”则更为合理,孤雾可解释为“一片片孤单的云朵”。

如此一解,凤凰山上这幅楹联不但是传世佳作,而且写此联的人更不简单。因为从宋代开始一直到今天,《滕王阁序》一直都是沿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与此联异曲同工的凤凰山门联“明月清风留客赏,落霞孤雾与天齐。”却用的是孤雾,那么这位作者生活的年代绝对不可能是晚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人。因为在这些朝代里,《滕王阁序》作为经典之作,文人必学修之章,他们学习的就是孤鹜,而不是孤雾。如果是,那他就更加的不简单了,他在看到这幅美景时,写出落霞孤雾,写出了和与原作者王勃一样的意境,“雾”“鹜”虽一字之差,画面意境却是截然不同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位作者是唐代中晚期的人,或民国时代的人。说他是唐代中晚期的人,是他见过或学过原文。民国的话猜测他可能去日本留过学,见过真本,或者见过日本教科书上的原文。但是民国那么多大家,好多都去过日本,但是没见谁发过关于中版和日版《滕王阁序》有不同之处的论述文章,所以说这个猜测是站不住脚的。

写到这里我也不想再对作者的年代做任何没有证据的推断,只是对这位作者更加的敬畏,这副传世名联是古镇的文化密码,“雾”“鹜”之谜虽然破解,但作者之谜未解,却让文人墨客到了这里不由得生出一颗敬畏之心。若要在此联上悬一块横匾,我想应该是这四个字,“凝思仰止”

(责任编辑:金怀斌)

Hash:4610b7b7bc8fcf47c7448c8c625d0031a9ab1a76

声明:此文由 古镇乡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