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有古村,何必下江南!这座清秀的古村落,走起~

怀·川·地·理

博爱县许良镇于庄村

在晋豫两省交界的太行山深处、丹河之畔,坐落着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古村落——博爱县许良镇于庄村。这里山水交融、竹林茂密,人与山相依、与水相亲,让远去的历史屹立于山水之间,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活画卷。

▲山水相依的于庄村

于庄村位于博爱县西北山区,村旁的三渡湾是丹河古渡口之一。丹河原为古代山西河南的重要水上交通要道,博爱县境内沿丹河形成了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北魏摩崖石刻”。汉代水磨、古丹道、碗子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其相关的战争史实、名人名迹、诗词名曲、神话传说等均有文字记载。

▲“古宅古树,石头屋石头墙,出门就上房。”

于庄村依山傍水,是一个颇有古韵的传统村落,沿岸古村居民以水磨为生产工具的民风民俗传承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太行山博物馆”之称。

▲充满生机的竹林

记者走进于庄村,只见清秀的小山村在青山绿水和竹林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妖娆,石头砌的房子、颇有沧桑感的古槐树、民居前的磨盘……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于庄村的故事。

▲于大爷家十代人居住过的院落

▲用圆石头盖房,是于庄村民居的典型特征。

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于庄村独具地方特色的怀庆建筑群,木结构加石砌墙体的建筑形式,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价值。这种极具地域性的建筑,正是中国建筑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河南传统民居形式中的一种。院落布局充分结合地形条件,沿等高线平行布置,前后高低错落有致。许多民居建筑的门楹、窗户、神龛,雕刻精美,各具特色,这种传统的装饰文化,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是于庄村村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见证于庄村六百余年发展历史的老水磨

坐落在村内磨河上的水磨是于庄村农耕文明的见证,如今依然保留着。水磨始于盛唐,兴于明清,古人临河挖深洞丈余,修引渠接丹河之水,利用丹河水水流落差冲击水轮带动磨盘转动来碾磨粮食,在手工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磨也是于庄村民世世代代维持生计的重要工具。

▲引丹河水环绕于庄村,为水磨提供了动力

▲曾经的水磨房仿佛在向世人述说着什么

“于庄村共有50余户170余口人,其中中共党员13人。因为贫穷,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80多个老人、妇女和孩子。”该村党支部书记曹有福说。

▲潘东北(右)和村党支部书记曹有福(左)在为于庄村谋划未来

如今,为了示范带动山村开展全域旅游开发,博爱县委、县政府邀请中国乡村建设研究院对于庄村进行规划,制订了三渡湾“一线、五点、八区”旅游规划方案;依托许良镇丰富的竹资源、于庄村原始风貌建筑及毗邻丹河的特点,将旅游主题定位为“竹乡水村”;将打麦场、水电站、磨坊、小游园等公共设施进一步打造成供游人、村民体验民俗文化、休闲、喝茶、聊天的场所,凸显太行山居文化。

▲豁达、开朗、憨厚、热情的于庄村村民

看到了古村发展的新活力,该村在外经商多年的潘东北回乡创业,成立了三渡湾农业开发公司,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建成了农家宾馆、种植园和有机采摘园,完成了河湾景观一期工程。同时,该村通过政府支持、村民筹资筹劳等方式,投入300余万元,加大对村落的原生态环境保护;运用竹元素进行竹工艺开发,利用天然优势打造具有水文化的河湾特色,已逐步打造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民俗体验、农事活动、文化展示、果树采摘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示范村,带动全村群众投身旅游开发。

▲以旧复旧建设的古窑洞焕发了新的生机

青山绿水润身心

不辞长作于庄人

目前,于庄村乘着博爱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东风,已成为该县“党建+全域旅游”示范村,变成了具有古韵流溢、花果飘香、健身休闲、民俗风情的特色乡村,变成了“太行深处养生地”,变成了广大村民幸福和谐的家园福地,让人乐而忘返!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原文钊/文 赵耀东/图

主编:王晨光 责编:赵晓晓

编辑:周唐实习生:赵玉环校对:陈婷

Hash:19ff4a01b41c5d0ae8ec22400560e768498b11da

声明:此文由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