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这个庙供奉的是人,你知道在哪吗?

余下内容更精彩!

近日,小编特意驱车来到濮阳县城隍庙,

这座城隍庙曾供奉人,

到底怎么回事?

让我们一起去看下吧!

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城祭祀活动,始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距今已近千年。濮阳县城隍庙特别受人尊崇,还有一个特殊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别处的城隍庙供奉的是神,而濮阳城隍庙供奉的却是人。

濮阳县城关镇城隍庙村因城隍庙坐落在此而得名。1954年9月,濮阳县改属河南安阳专署,与现民生居委会等为东五街农会;1956年与现在的民生居委会统称为民生大队;1963年与民生居委会分为民生居委会与民生农业队,为城关公社民生农业队;1966年与南街、南关合并为城关公社前进大队;1969年与南关分开,为城关公社南街大队第三、第四生产队;1982年与南街分开成立城隍庙街委会;1983年9月,濮阳县撤销,濮阳市成立,为濮阳市郊区城关镇城隍庙街委会;1984年2月,在原濮阳县基础上,成立濮阳市郊区,为濮阳市郊区城关镇城隍庙街委会;1987年6月,撤销濮阳市郊区,恢复濮阳县,改为濮阳县城关镇城隍庙村委会。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水(隍)庸(城)的祭祀,城隍神为《周宫》八神之一。

濮阳城隍庙历史悠久,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城隍祭祀活动,始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距今已近千年。

别处的城隍庙供奉的是神,而濮阳城隍庙供奉的却是人。这个人就是明弘治年间开州知州李嘉祥。所以濮阳县城隍庙特别受人尊崇。

据嘉庆《开州志·建置志·廟署》记载:城隍廟,在东城南隅,在同文坊【旧志】明洪武六年同知冯朝泰修,永乐元年判官李珣,天顺四年知州李迪,相继重修。正德间知州谭绶重修,杨怀作碑。

嘉靖间知州陈时熙重修,王崇庆作记,王崇庆曰:夫积土之谓城,鑿土之谓隍,郡县之廟城隍,以其保障我也,灵气之萃乎一方者也,或以为忠烈之臣没而受封於是岂亦传闻之误,与因并及之。天顺四年知州李迪,皆相继修葺,有城隍廟坊在西巷口。万历间知州沈尧中以官地十亩供廟香火。

濮阳城隍庙位于濮阳县古城东南隅,城隍祭礼的活动始于北宋熙宁十年,澶渊移至北澶(今濮阳城)后,其时州城城隍作为京都门户的保护神,倍受尊崇,香火亦盛。宋室南迁,中原沦为金、元统治,战事频仍,庙事活动日见萧条。迤至朱明定鼎,百业复兴,为城隍庙事活动带来生机。城隍祭礼的活动始于北宋熙宁十年,澶渊移至北澶(今濮阳城)后,其时州城城隍作为京都门户的保护神,倍受尊崇,香火亦盛。

宋室南迁,中原沦为金、元统治,战事频仍,庙事活动日见萧条。迤至朱明定鼎,百业复兴,为城隍庙事活动带来生机。洪武六年知州冯朝泰奉檄于宋时原址大兴土木修建城隍庙,庙事活动恢复了北宋旧观。自此以后,久盛不衰,历明清两朝达五百七十余年。其间,如明永乐年间判官李珣,天顺四年知州李迪,正德年知州谭绶,嘉靖年间知州陈时熙,清乾隆年间知州吴元澄以及康熙五十七年州牧、贤士各乡会首等多有修茸。明万历年间知州沈尧中拨官地十亩以供香火。至清代中叶,城隍庙之建筑格局日臻完善,鸟瞰庙宇雄伟典雅,细观布局科学合理,门楼、照壁、古刹显得庄严肃穆,并显僧道奉祀之虔、庙宇香火旺盛。清代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各乡会首集资碑等。另外还有明代石狮两对,明代石坊部分构件。这些文物以及新修复的濮阳城隍庙,都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应当妥善保护。

濮阳城隍庙解放后曾一度成为濮阳地区公安处的驻地。1954年濮阳地区撤销,又成为民居。由于历史蹉跎、时代变迁,城隍庙频临秃陨,原址上有壁画、城隍大殿、东西厢房及民宅均系危房。

在2002年濮阳县启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时,城关镇政府以此为契机于2003年8月8日举行开工奠基仪式。由城隍庙村民委员会、民生居民委员会发起,村民民营企业踊跃捐资。

2005年重建山门、城隍大殿、东西厢房、戏楼、钟鼓楼等建筑。于2008年到2014年11月份重建三清殿(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2015年农历五月十七,灵宝天尊生日这天在三清殿举行开光仪式。共投资1500余万元,占地6.2亩,建筑面积2772平方米。

重建后的城隍庙,基本上保持了明清时的原貌。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山门、戏楼、城隍大殿、三清殿。

文章由濮阳头条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

快来看看吧!

Hash:bf025e28c5fda8d8225128a27f0f6e41f1a22e2a

声明:此文由 濮阳头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