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客居 | 总417期
|品湘西 ●故事|第63期
山 乡 客 居
杨盛龙
那一天肯定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出了一条有史以来最大的号外新闻:城里一户居民要到山寨来落户啦!
山寨里大人小孩都感到很新鲜,都到村口看新奇。城里人到农村落户,这事儿不是如同外星人来临么!
我们看到,城里居民户一家五口,随同接他们的几个干部、乡亲一起,带着大包小包,来到村口。他们全家人并不像我们山村人对这里的山水环境有习以为常的喜好,而是一脸愁容,主妇脸上明显挂着泪痕。生产队长笑着说欢迎他们到山寨来落户,姑娘小伙子帮助拿行李,老大妈轻轻对那主妇说着一些温情的劝慰的话。人家新到一个地方另起炉灶,人生地不熟的,不容易啊!我这等不大不小的后生只顾着傻看稀奇。
他们家,户主两口子四十多岁,大儿子二十多岁,两个小儿子还在上小学的年龄。城里人日不晒雨不淋的,一个个白白净净的,不像我们乡下人天天上山劳动被晒得一脸黑褐;他们手掌伸出来,细皮嫩肉的,哪像我们的手天天在地里掏被刺抓如同掏锉样的粗糙!
他家大儿子说:“我们是响应上面的号召,下放到农村来的。报纸上说,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从他这话,我想到以前听到一位城镇居民说的:“天干地喳坼,二十四斤少不得。”他们住在城里,每个月都有固定的粮食供应,拿着粮本去买现成的。哪像我们,大集体大呼隆生产,一个生产队一年生产的粮食比以前一家富裕户多不了多少,交给国家公粮“余粮”后,所剩不多,每人平均两百来斤口粮,是稻谷、包谷加上红薯、洋芋、杂豆等在内的毛粮,只够吃半年。
城镇居民落户,大家都来看望。寨子上人都叫他们“居民户”。初来乍到,多么不容易啊!重起炉灶,一切都得从头来。就连烧火做饭都不会。人家住在城里哪烧过这种柴火啊。老伯娘给他家送来新采摘的菜,帮着给烧火,说,人要虚心,火要空心。如此这般,柴块架空了,火才燃得好。
在山上挖土,城里居民的劳动姿势让大家好笑。山村人都是大跨步,扬起大翻锄,“呵呲呵呲”深挖,大锄大锄地一大块一大块翻挖。而他们却是两脚并拢直立着,很斯文的一小点一小点的切萝卜似的挖,那样子确实有点滑稽。
收工了,大家都到坡地周围荆棘茏砍一些柴顺便带回家。居民户主砍的是当年发出的树芽。他家女人数落:“你是到菜市场买菜啊,专拈嫩的!”
大家七手八脚,各自很麻利地砍了不少柴,收集到一块儿,捆成大捆,或挑或扛或背,实沉的大收获。城里居民才得了一小点儿,几十根比筷子长不了多少的柴棍子,勉强捆着,像兜提包一样地提着,如同走在城里的大街上。
居民户家几个人很斯文地劳动没几天,一个个手上就起了血泡,手腕被太阳晒脱了皮。寨上人看到他们的可怜样子,直叹气:唉!他们本来在城里生活得好好的,为么子得到山里来受这份罪啊!
他们家最拿手的是摆弄乐器,当父亲的拉二胡,大儿子吹笛子,两个小儿子唱歌。每到晚间,寨上的姑娘小伙子就到他家去听他们奏乐唱歌。各生产队组织文艺节目到大队会演,他家是我们生产队的主力。他们一家就能出几个节目,还编排加教唱,组织生产队的年轻人排练了好几个节目,在大队会演中受到好评。
男主人做农活是外行,操练多少天也没怎么练出手脚,在城里时就会做泥水匠,于是他带着大儿子外出参加建筑队,包工修建房屋。与生产队签了合同,每人每月交生产队26元,记工分260分,等于26个工日。就是说,每天交1元钱,记工分10分。到年终分红,大约值3角钱。那不是受盘剥了么?细算起来,也不一定是受盘剥。3角钱在生产队年终分配中可以购2斤稻谷,1元钱在偷偷做买卖的“黑市”上也能买2斤稻谷。再说啦,他家男主人宁肯在外面干,挣那钱交生产队,感到没有在大坡上日晒雨淋的那么劳累。问题是,生产队分配的粮食很有限,每人年平均只有200来斤毛粮,不够吃,只有到“黑市”买高价粮食,或者借粮度日。以前吃国家平价供应粮,现在到“黑市”买高价粮,这一家城市居民的生活翻了个儿。
居民户家两个孩子上学。家长发现,乡下学校老师教给孩子的是,1/2加1/3等于2/5,感到纳闷,去找老师,在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看到,墙上贴了老师自撰的六条类似座右铭的字幅,其中五条文法不通或有错别字。城里居民一个劲儿摇头叹气:说是城里居民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接受这种教育啊!
居民户家大儿子几年后就是大龄青年了,终身大事高不来低不就,回城里不好找,下放的居民户分散到九乡十八寨,后来只有找一个农村户口的女子成了家。
十几年后,我们寨上那一户居民回城了。他家大儿子的老婆及其所生的两个孩子不能转为城镇居民。农村土地分到户,给他家三个农村户口人分了3亩水田2亩旱地。从此后他们全家都在城里生活了,可在乡村一直还有一份田地。这是特定时代的文化遗产。
我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多年后,回到山村一看,青壮年大都到东南沿海打工去了,大部分孩子到县城上学,一些老人在城里租房陪读,不少人在城里修建或买下房子,多数人成了城里人,村寨里剩下的人少了。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渔猎采集、游牧到农业,再到工业化、城市化。想把城里人退回去变为农村人的做法是逆历史潮流的行径,城市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作品原创:杨盛龙
文章审核:白苗苗、龙骏峰
征 稿
征稿内容:原创文图
18374337699
地 理
故 事
Hash:4b847071bbeec0d7c0ba0cc2099cf6ed4010e155
声明:此文由 品湘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