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实践第二日 | 踏访延安革命足迹,追溯红色新闻故事
国情实践第二天,国小新继续踏访延安革命足迹,前往延安新闻纪念馆、鲁迅艺术文学院、红星园等地参观。
01
延安新闻纪念馆
新闻纪念馆:重现延安时期新闻史
延安新闻纪念馆坐落于清凉山南麓,始建于1986年,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专题纪念馆。它记录了从1937年至1947年期间,党中央在延安清凉山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馆内陈列分为5个单元,在四个展厅展出。共展出文物180 余件,历史照片,文献等资料400余幅。
图一|新闻纪念馆展厅入口处的钢笔雕塑
通过场景复原、影像合成等技术,展馆内再现了老一辈新闻人在清凉山学习、生活、战斗的场景。时任新华社社长向仲华曾说:“新华社工作人员的工作是十分艰苦的,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小时以上。不仅要学会宣传战线上斗争的本领,而且要学会对敌作武装斗争的本领,不但会写文章,还要会打仗。”
图二|新闻纪念馆内展览墙
在众多展品中,有一件令同学们印象十分深刻的古老文物——一台高1.2米、长2.3米、锈迹斑斑的印刷机,这台印刷机见证了中国早期印刷出版业的沧桑历程。据讲解员李女士所说,这台印刷机是当年中央从上海运来的。当时为了闯过敌人的封锁线,地下工作者将这台机器进行了拆卸,把机器的零件全部装到了棺材里,以蒙蔽敌人的眼睛,最后才顺利运抵苏区。
图三|革命战争时期的印刷机
清凉山:红色延安的“新闻山”
图四|从清凉山远眺宝塔山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7),清凉山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央印刷厂和边区群众报社的所在地。
1941年5月,新华社与解放日报社一起搬到清凉山上新打的窑洞里。3年后,正是在延安清凉山的窑洞里,新华社向世界播发了第一条英文电讯,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从此世界可以直接听到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图五|新华社国际部旧址
清凉山的成就远不止于此,它还是新中国出版事业的摇篮。在这里,诞生了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筹建了中央印刷厂。为了克服纸张不够等困难,边区人员想出了“马兰草造纸”、“自制油墨”、“改革字架”等办法。
图六|中央印刷厂文物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陈毅同志曾赋诗赞美清凉山的功绩,因此,清凉山也被称作“红色新闻山”。
守与望: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延续
参访之余,同学们也积极进行采访实践,挖掘纪念馆背后的故事。
延安新闻纪念馆的保安吴大爷是扬州人,三十多年前带着孩子来到延安定居。他在纪念馆已经待了三年,主要负责志愿者服务和讲解联系等工作。据吴大爷所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新闻纪念馆作为一个红色景点,游客也比往年多些。参访游客中也不乏一些外国友人,他们往往带着专业的随行翻译,为其介绍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新闻活动。
图七|同学采访纪念馆保安吴大爷
讲解员李女士已在此工作了三年多,她提到,延安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的能力。当她还在读小学三年级时,学校便挑选出了一些“小小讲解员”去延安各个旧址做义务讲解。她当时就负责枣园革命旧址的周恩来旧居。
谈到未来,李女士说,“希望自己能做好本职工作,作为延安革命圣地的一名讲解员,更好地宣传好我们延安的红色革命历史,让大家来延安之后不虚此行。”
一位来自成都的游客喻先生表示,在看完相关展览之后,他身为一名老党员,真切地感觉到当年党在新闻舆论宣传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以及老一辈党员对于舆论战线的无私付出。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报人是博古,他曾经主办过《解放日报》,历史上他是左倾的,后来他也对他的错误做了深刻的检讨。其实这些老一代的报人,不论他们是否犯过错,当时他们还是想把我们的革命指引向前,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图八|同学随机采访游客
02
鲁迅艺术文学院
国小新的第二站来到了位于延安城东北5公里桥儿沟的鲁迅艺术文学院。它成立于193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
在鲁艺的门口屹立着一座大石头,上面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鲁迅艺术文学院”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图九|鲁迅艺术文学院门口
一走进鲁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中世纪城堡式样的建筑,上面写着“天主堂”几个字,在一排矮小的石窑洞中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国小新带着疑问采访了鲁艺的讲解员。
据讲解员介绍,这座西式建筑建于1931-1934年,是西班牙传教士用募捐的善款修建的,曾经用来收养孤儿,它不仅保留了古罗马哥特式的建筑风格,还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经典建筑。
这座教堂的历史意义在于,在这里曾经召开过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是党的六大以来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全会。它不仅确定了毛泽东党的领袖地位,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为中共七大的召开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今的鲁迅艺术文学院绿树成荫,“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依然激励着一批批学子精益求精,不断为我国文艺工作做出杰出贡献。
03
红星园
在延安有一个地方,专门纪念在抗战时期为延安作出贡献的外国人,这就是“红星园”,也是国情实践第二日的最后一站。
红星园国际文化交流园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延烟路,是纪念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为代表的国际友人的中外民间友好交流合作平台。
这座由《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取名而来的文化园区,不仅有纪念其作者埃德加·斯诺的铜像和珍贵资料,还有近四百张珍贵老照片,它们记录着抗日战争时期来自10多个国家的150余位国际友人与延安的深情厚谊。
图十一|红星园“国际友人图片展”展厅
“红星园”的发起人马逸飞,是一位生于延安长于延安的60后。他说,第一个来延安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他的偶像。2011年12月8日,马逸飞在北京参加了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纪念活动,深受触动的他,决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项目,以促进中外民间交流,于是,“红星园”诞生。
图十二|红星园内斯诺雕像
问及红星园中马逸飞先生最喜欢的照片,马先生指向了一张1936年的斯诺单人照。照片中的斯诺戴着和毛主席一样的帽子,当时他在给毛主席照相时,发现主席的头发很长,便把自己的帽子给了毛主席,这也促成了主席一生中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图十三|马逸飞先生提及的两张图片(左斯诺 右毛泽东)
谈到红星园未来的发展规划,马逸飞先生认为,最大的规划就是希望这个园区能给年轻一代的学生留下好印象。这些史料收集集合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心血,红星园这个平台就是给年轻人一个探索的入口,让青年们共同探索研究,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代流传下去。
图十四|接受国小新采访的马逸飞先生
参访感想
01
王彦琳:
今天我们参访了延安新闻纪念馆、鲁迅艺术学院以及红星园三处红色旧址。其实新闻史方面的内容我们之前从课堂上已经了解到一些,但亲眼看着一件件实物还是感觉不同,比如曾经印刷过《解放日报》的“文物”双面印刷机,新华社工作人员办公过的石窑洞旧址等等,这些实物让我有一种时空跨越之感,但巧合的是,百年前、百年后我们都在努力地做着同样一件事:传递中国声音。
在红星园里,透过一张张照片,我仿佛看到了许多鲜活有趣的故事。马海德,他是一位来华的外国医生,却又同样是新华广播电台的对外英语播音员,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再比如随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脚步到来的大批国际友人,他们当时在红色延安做了些什么?传播并不是自媒介而始,而是自人而始的,一张又一张照片,它们不仅记录着那段烽火岁月的艰辛,也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对外传播的故事。
02
刘奕宁:
在延安新闻纪念馆,巨型的窑洞实景和栩栩如生的蜡像,立体还原出当年我党新闻工作者在乡间采访,让人身临其境,我仿佛能回望到那个枪杆子与笔杆子交织演绎的艰苦红色岁月……窑外烽火连天,窑内干冷逼仄,恶劣的环境下先辈们依旧勤勤勉勉,用声音与文字传递共产党人坚定的呐喊。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新闻事业正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红色电波,冲破了国民党当局的重重封锁传向四方,在大后方和沦陷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统区很多青年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中受到教育, 提高了觉悟, 千里迢迢越过封锁线, 奔赴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当年,许多听众纷纷致信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一份来自昆明西南联大的一封信中说:“听了你们的声音,就像在茫茫黑夜见到了灯塔。”
清凉山下,这份使命、这种精神,将深深烙印于我心中。
03
姜若涵:
在清凉山的土地之上,在红星园斯诺铜像之下,在国际友人图片展的拱形长廊之中……我们回望了党报人在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当我看到延安新闻纪念馆的历史图像和红星园国际友人照片展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历史是鲜活而厚重的。
历史中的人出现在书籍文字中时,常常是被描述的、被塑造的、被审视的。可历史影像中的他们多是鲜活的、生动的,让人忍不住去回望那一段历史,去与他们对话。相比于传统的文字媒介,历史影像可以更直观、更立体、更形象地塑造一个人物、记录一场事件、还原一段历史。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能够形塑一个人的感知乃至思维模式,图像和文字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图像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观看者的视觉,形成更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响力。我被这些历史图片深深震撼,更为这段红色岁月深深动容。
To see the world,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撰稿/姚易琪、王彦琳、姜若涵
版面编辑/刘奕宁
视频编辑/薛莹
责任编辑/王逸帆 华璐月
(原题为《国情实践第二日 | 踏访延安革命足迹,追溯红色新闻故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Hash:86f7f7b2df5546ea61beb6eec197f5130d0d5193
声明:此文由 澎湃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