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界会议:团结一致再出发

俄界会议

团结一致再出发

初夏的达拉乡高吉村,山色青翠,熏风长养,群山环绕的俄界会议纪念广场上,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前来献花、瞻仰、致敬的游客络绎不绝。

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达拉乡的高吉村(藏语音译“俄界”),是中央红军长征路过甘肃的第一个落脚点。1935年9月,中央红军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俄界会议,保证了中央北上方针的实现,这个小村庄因此被载入史册。

一次指明方向的会议

踏着青石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记者来到了俄界会议纪念碑前,俄界会议五人团成员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的雕像分列在纪念碑四周。

1935年9月5日,红军先头部队一军团从川北出发,历经艰难,先期到达迭部县境内的俄界(高吉村)。10日,党中央率领三军团和军委直属纵队,从川北若尔盖县毛龙村,一路越过悬崖、飞栈、山洪等艰难险阻,于11日傍晚抵达俄界,并与红一军团会合。

高吉村群山环绕,依山傍水,西南有8座山峰,故村名藏语称“高吉”(取八个山头之意)。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国民党军队部署力量相对较少,为中共中央和红军召开会议、进行短暂的休整提供了有利条件。

今年5月下旬,记者走进高吉村,一座座藏式小楼错落有致,在众多院落中间,隐藏着一个用土围墙夯成的两层小院,这里就是俄界会议的旧址。小院内,面向记者左侧就是当年召开会议的土房子,至今依然保存完整,弯腰穿过一个低矮的形如窑洞的拱形门,就置身于会议现场。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当时的党中央和红军成功召开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走出会议室,爬上一截大约2米长的木头楼梯,就进入了当年毛泽东居住过的小木楼,机要室、值班室仍保持着当年的样子。

1935年9月12日上午11时,党中央在高吉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当时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王稼祥、刘少奇、凯丰、邓发等中共中央领导成员,彭德怀、李富春、林彪、罗荣臻、蔡树藩、叶剑英、林伯渠等列席了会议,周恩来因病未能出席会议。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面对红军出现分裂的苗头,以及对战略前进方向判断上的分歧,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从思想上系统揭露和批判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错误。

根据红军当时的处境,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同意了彭德怀提出的关于缩小部队编制的提议,并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和林彪组成的五人团作为全军的最高领导;成立了编制委员会,以李德为主任负责部队的编制工作;再一次确定了红军继续北上的方针,继而为红军长征战略转移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次会议史称“俄界会议”。

俄界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总结说:“我们需要团结,比任何时候更加重要。”据《迭部县志》记载,会议后,红军很快开始了新的征途,党中央在高吉村小河边的一棵白杨树下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议,向干部说明了当时的战略方针和迅速行动的必要性,并向全军发出了为执行北上方针的告同志书。

俄界会议后的第二天,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离开高吉村,向北上唯一通道腊子口进发,拉开了攻打腊子口的序幕,加快了北上抗日步伐。周恩来则留在高吉村接受当地藏医的救治,在伤势好转后,离开高吉村与红一方面军在宕昌哈达铺汇合。

一处承载着责任和希望的旧居

茨日那毛泽东故居位于旺藏乡政府驻地东南侧茨日那村。

俄界会议后,红军先头部队沿达拉河向东北方向的旺藏寺出发,这段路程十分难行,全程都是崎岖的山路和异常险峻的悬崖栈道。经过艰难跋涉,中央红军于9月14日到达旺藏寺一带,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及警卫人员住在茨日那村。

毛主席到达的时候正值9月,茨日那漫山遍野菊花飘香。据说,当时群众看到院子里的菊花都低下了头,聚在一起议论说,这次一定是有大人物到了我们这儿,花儿见了他都低头。

在茨日那村采访时,绿树掩映下,一座宏伟的雕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毛泽东同一位手里提着一串辣椒的藏族老人亲切地握手,这座雕像被称为“辣子情缘”。

“看到辣椒,我们不禁想起毛泽东曾说过的‘不吃辣椒不革命’的话语”。讲解员说,“因为知道毛主席是湖南人,非常喜欢吃辣椒,当主席抵达茨日那时,群众便主动为主席送上了当地盛产的辣椒。可即使这么好吃的辣椒,主席也没舍得吃,而是把它转送给了即将参加腊子口战役的将士们,让他们提神醒脑,打起精神攻下腊子口。”

这座雕塑不仅传递了藏汉一家亲、军民鱼水情,还表达了毛泽东作为战斗指挥者对前线战士的关怀和爱护之情。

远处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林木,近处是一排排规划完备、修葺一新的民宿。如今的旺藏乡,正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续写着藏汉一家亲、军民鱼水情的崭新篇章,这座昔日静谧的藏家小寨,围绕毛泽东旧居,以红色资源为载体,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平台,已被打造成了全国特色美丽村寨、全省红色旅游胜地,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八方来客。

顺着漆成彩虹色的路面,记者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茨日那毛泽东旧居。讲解员告诉记者:“当时一进院门的房子住着警卫人员,毛主席就住在二楼的房间里,红军不仅没有打扰主人的生活,还帮他们打扫卫生、做饭。红军粮食短缺,群众主动拿出家里的粮食送给红军,但是红军不仅打了借条,还留下银元。”

在通往毛泽东旧居的连廊上,“一件红毛衣的故事”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纷纷驻足品味。1935年9月的一天,红一方面军某部在藏寨朱立村驻扎时,连部一位年轻的通讯员不小心将房东家的瓷罐打碎了。第二天,当部队准备离开的时候,指导员在检查纪律时发现了此事。指导员严厉批评了通讯员,并要求他赔偿。可是,通讯员除了腰间的一支驳壳枪和身上的一件红毛衣,别无他物可以抵偿。指导员就要求他将红毛衣脱下来赔偿给房东老阿妈,通讯员一听就哭了起来,原来这件红毛衣是长征途中牺牲的妈妈给他留下的唯一遗物。了解情况后,房东老阿妈实在不忍心,但部队又有铁一般的纪律,只好拿出自家的一件羊皮袄换了这件毛衣,指导员又执意留下一块银元,此事才算了结。

转过连廊,就来到了毛泽东旧居——一座典型的藏式风格小木屋。这里面积不大,一铺连锅炕占据了其中一半,屋内陈设极其简单,但却是藏乡群众招待最尊贵客人的地方。1935年9月14日傍晚,毛泽东就在这座小木楼中,向红一军军长林彪下达了以三天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林彪迅速将命令以电报的形式发给先遣部队红四团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随后,英勇的红四团指战员向腊子口进发,开启了新的征程……

记 者:邱瑾玉

责任编辑:崔莹

联系电话:0931—8588230

电子邮箱:147531846@qq.com

Hash:22a50694e26eded9e7d0036a05081d3ee6d6d6fe

声明:此文由 大西北消息速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