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靖远法泉寺首度登上央视!传遍中国!

黄河从它的腹地横穿而过,一路向北。绵亘大山纵横而来,在此地戛然止步。这里便是甘肃靖远。从古至今,靖远便是古丝绸路北道重镇,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浓郁,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特色文化资源

靖远县城以东,有一座始建于北魏时期,深藏于杨梢沟口红山岔中的古佛寺——法泉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赏民俗、逛庙会、尝美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朝觐观光,踏青赏花,尽情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

法泉寺民俗文化旅游节举办始于1988年,初始为当地传统节日,四月初八“浴佛节”。2015年,白银市委、市政府为充分展示和弘扬靖远独具特色的丝路文化、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淳厚古朴的民俗风情、钟灵毓秀的人文景观,将法泉寺四月初八“浴佛节”盛会升格为白银市法泉寺民俗文化旅游节

第三届白银市法泉寺民俗文化旅游节共历时3天,期间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书画交流、剪纸刺绣、象棋比赛、民俗文化体验等多项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一一上演。

原汁原味的民俗集会,独具特色的民间风情,精彩纷呈的娱乐节目,络绎不绝的游客行人,法泉寺民俗文化节的氛围越来越浓烈。然而,当我们停留驻足欣赏这些古朴的建筑,悠久的文化古迹,感叹先贤圣哲留下精湛技艺结晶的时候,法泉寺的一瓦一砖,一草一木,都离不开这个人,她叫张玉仙。

1988年以前,法泉寺荒草凄凄,渺无人烟,破屋断瓦,随处可见。每天在砖瓦厂做工的张玉仙,上下班都会路过法泉寺,看到这一幕幕的场景,对于从小就喜欢专研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张玉仙来说,她的心里开始渐渐萌生出了一颗种子。

对于当时在砖瓦厂上班的张玉仙来说,修复法泉寺也许就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然而,就是这个小学文化的张玉仙,硬是在一片质疑声中,掷出了法泉寺重建的第一块砖。

虽然得到政府的相关支持,恢复重建团队也慢慢组建了起来,但是对于当时的张玉仙他们来说,面临着最重要的一个难题,资金。正是凭借这种毅力,经过30多年的努力,张玉仙硬是以一己之力,将法泉寺慢慢恢复了过来。但是,当时的法泉寺许多的文物大量流失民间,许多的楼宇房舍也必须重新设计规划,究竟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将靖远文化与法泉寺文化结合起来,张玉仙煞费苦心,彻夜难眠。

作为法泉寺最大的重木建筑——紫霄楼,张玉仙从2012年起联合多为民间艺人开始动工,到2016年9月9日落成,期间共用两千多根木头。紫霄楼雄伟肃穆,雕栏粉饰色彩缤纷,栩栩如生。

法泉寺,这座传承千年的古刹名寺,云集了历代文人骚客的珍贵墨宝,能工巧匠的彩绘雕塑,而最为代表的就是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

悠久绚丽的石窟艺术,让法泉寺的历史文化气息,彰显的更加的浓厚。传说,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始是由古印度传来的。从今天遗存的窟群来看,石窟中的各样佛本生、佛本行和大乘经变,以及各石窟的供养人像等,都是依据现实中人的生活而创造的,它们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

从古至今,据考证甘肃省有131处石窟,大部分为北魏时期的石窟,但是北魏时期遗留下来的东西却很少。因此,为了收集这些遗留下来的文物,张玉仙30十多年来四下奔走,历经千幸万苦才有了如今的法泉寺盛景。

法泉寺作为靖远古八景之一,被列入中国大名寺名录,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森林公园,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观光游览。如今,70多岁的张玉仙,在法泉寺工作了近30多年,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这里不仅倾注着她的心血,也让她这颗传承中国文化之心弥久散开,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里,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聚焦先锋榜栏目

更多推荐

靖远法泉寺上央视了!靖远人快看!!!

Hash:1b28bc7ed0841113e817449e8548a6f968a68306

声明:此文由 家在靖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