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瑶山古寨:七迁五变,从远古走向新时代文旅腾飞

  11月12日,在三道门处,几声枪鸣、一曲铜鼓奏乐、一场陀螺表演,开启了荔波瑶山古寨的探寻之旅。走进这个传统的自然村寨,古韵悠悠,房屋以古老的土墙建筑为主,小溪和老屋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精美的图画。

  瑶山瑶族属白裤瑶支系,迁徙并栖居于荔波县南部的高寒山区。长期以来,他们生存方式原始,以刀耕火种兼狩猎为生,一地种上两三年,剥尽地力后又搬家开荒,又称“过山瑶”。

  自1955年,部分村民走出深山,搬到山下的拉片村开始,瑶乡人经历了七次搬迁,方式由部分搬迁变为整体搬迁,搬迁主要目的地由山下的乡村变为县城。

  走出去的瑶乡人在外面打拼,生生不息,而留在瑶乡、历次搬迁聚集移民最多的拉片村,发展方兴未艾。如今瑶山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的起点上,今日的瑶山景区在荔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蓝图下正以“文化+旅游+扶贫”的模式实现着第二次发展的腾飞。

  瑶山拉片村在一次次变迁中,古老村落变成热门景区,传统手艺变成致富技能,将民房打造成民宿农民不再只知耕地还当起了演员,日常生活用品变成热销商品。古朴民族保留着原始风情,走向更美的小康生活。

  景区以门票收入10%作为旅游扶贫给予乡政府分配,并动员瑶山群众穿着瑶族民族服饰展演参与生产生活,还原瑶族人民原始生活场景,以景区门票收入10%作为群众分成,委托乡政府进行分配,鼓励瑶族同胞保持原始的生产生活状态,景区发展间接带动了近1500人就业。

  参与景区演出的村民谢金伟表示,自己每月能有1500块的演出收入,不需要表演时,自己还能干些别的,演出工作对自己而言还是很轻松的。

  瑶族风情古朴浓郁,是最神秘的、奇异、令人遐想、引人探索的古老民族,它在地质地貌、生物、美学、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价值,长期以来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认同,极具保护价值。

  古寨内,一位来自安徽的游客郭君说:“我本来是到荔波出差,顺便来古寨旅游,住进景区民宿后,被瑶族人的民族文化风情深深吸引,同事都已经回去了,但我还想在寨子里多住几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鸿新

编辑 王维

编审 张发扬 莫宇

Hash:5c96269721c8b5f6957bc7f919f6627ea2b90e3c

声明:此文由 天眼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