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伏夜出,便便高贵,被当地人尊为保护神

正午,骄阳似火。下了车,置身常温下,如同冰箱里抽出的冰棍儿,从外到内迅速融化。然而此时我们的向导却告诫我们:“前往华云蝙蝠洞,包里面多带件衣服御寒”。

蝙蝠洞就在半山腰上,走到那里已经汗流浃背。搬凳子坐在洞门口歇一会儿,体感一股极强的寒流袭来。一时间避之不及,汗毛孔迅速收缩,好似挨了一记玄冰掌。深冥幽玄的蝙蝠洞似乎藏着千年寒冰,无法观察的冷气从洞口喷涌而出,形成一道结界,当进入它的辐射范围,瞬间手脚冰凉!

云之华章

一半是火热,一半是清凉,夏日旅行的行程单上怎么少得了“探洞”?

黑暗、幽闭给人的紧张和恐惧远远大于人对洞穴本来奇形怪状的视觉刺激,走进一个完全陌生的洞穴,正是这样的感受。溶洞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看见什么,会发现什么,能满足你无限的想象和不断探索的欲望。

云华蝙蝠洞和大多数溶洞一样,由石灰岩构成。石头里不溶性的“碳酸钙”与“水、二氧化碳”发生化学作用,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随水流走了。石灰岩失去了碳酸钙的部分,有了万般姿态。

“云华”,即是云的华章,洞内被水切割后的岩壁纹路像天上自由飘逸的云朵。因北方少雨,渗水较少,云华蝙蝠洞和南方溶洞虽是同样的卡斯特地貌,岩体线条看上去硬朗,却难以形成巨大石笋。

森林保护神

道路曲曲弯弯,时而狭窄,时而宽阔,忽上忽下,一脚深一脚浅。或俯首仰瞻,或回顾端详。一步一个场景,十步一幅画卷。在一处最豪阔的空间,看到了蝙蝠,它们倒挂金钟,整齐排列,柔弱的灯光下,像石灰岩结出的果实一般。

惊喜伴随着惊悚。要知道国人虽然把蝙蝠看作招福吉祥物,在西方它却是有嗜血标签。几乎所有蝙蝠均于白天憩息,夜出觅食。这种习性便于它们袭击入睡的猎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动物或高温光线的伤害。这一点看出蝙蝠的阴暗面,它挂在那里蓄势待发,一动不动,耐心等待最佳攻击时间。

云华蝙蝠洞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形成,里面的蝙蝠远比锦缎般的岩石更出名。第一次被蝙蝠专家发现时,有7个种类,数量在10万只以上,迄今为止,中国境内从来没有发现蝙蝠数量如此多的洞穴。

蝙蝠是伏牛山地质森林公园的保护神。一只20克重的食虫性蝙蝠一年能吃掉1.8~3.6千克昆虫。没有它们,森林害虫将泛滥成灾。食虫蝙蝠的存在大大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让土地免受伤害,也减少了疾病的传播途径。

夜明砂

192cm身材次人君难以在蝙蝠洞内从容。通往出口的路上,几度走进了幽暗无光的岔路。凭着嗅觉,又艰难转回到蝙蝠大厅。

蝙蝠们悬挂的下面,积着一层厚厚的便便。看到这种情况,本能意识告诫我不能乱踩,也不用捏着鼻子逃走。蝙蝠的便便尽管辛辣尖酸,却在中医药材里被称作“夜明砂”,有提高视力的功效,用于治疗夜盲症,白内障,疟疾发作,痈疽肿毒。

据说蝙蝠洞被发现之初,洞内的夜明砂推挤近两米多厚,有人根据600m洞深、平均3米长宽,大致估算了一下,夜明砂重量至少有80吨。

身世之谜

多年前的一个黄昏,西峡县五里桥乡一位老农来赤水沟采药,碰到了遮天蔽日浩浩荡荡的蝙蝠群。循着蝙蝠的飞行轨迹,老农发现了半山腰处的山洞。

按捺不住好奇心,大爷决定孤身探洞。可是山洞内大洞套小洞,通道曲折离奇,到处淌水,根本无法深入。于是又有聪明人支招,将标着记号的鸭子放入洞中。几天后鸭子在邻县的一条河中出现。由此推测“蝙蝠洞至少有50公里长地下河”。

又过了几年,火热旅游业又激活了蝙蝠洞谜团,又有人建议抽干里面的水,让人进去看看……最后有了现在的样子,原来那股神秘的阴冷之气来自地下山泉。

吉祥物

这几年几乎去了中国所有著名溶洞,相比之下,云华蝙蝠洞的蝙蝠家园特征是独一无二的。蝙蝠群点缀着洞内的云彩,这一奇幻场景不是经常被刻画在富贵人家的八步床头,寓意“招财纳福”么?云华蝙蝠洞是洞天福地,名至实归,谁不想来蹭一蹭呢?

天下溶洞虽多,如此庞大数量的蝙蝠洞穴却极为罕见。对于人类来说,蝙蝠亦师亦友。它身上许多未解之谜,撩拨着我们的好奇心,相信慕名前来的游客对蝙蝠的关注远大于探洞本身。

另一方面,伏牛山国家森林公园旨在体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洞现象更凸显了这一特征。如果伏牛山旅游需要一个形象代言或者环保大使,在我脑海中立即闪现的最佳即是云华洞的蝙蝠。

tips:

1、交通西峡县城有火车站,河南南阳陕西西安湖北襄阳是附近的大站,转车较方便。

2、饮食:西峡虽靠近湖北,但饮食以面为主,豆面是当地一大特色,不容错过。

3、防晒:夏季出行,注意遮阳防晒。灌河漂流,惊险刺激,但由于路线较长,水战时不能两全,应提前抹防晒霜。

Hash:107f70f039bd86c3483231a758e1515883eea7d4

声明:此文由 尼玛次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