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镇 | 槐荫清风 四女古镇

德州是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第一站,大运河从德州市区及武城夏津境内穿过。在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 北京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德州被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列为四大漕运码头之一 。交通的便利造就了德州的繁华, 当年这里曾是樯桅船影,满河船振, 商铺 、酒肆林立,游客如织,有着 “ 纤夫号子传十里,漫河船只舟如梭 ”的运河盛景。

位于德州市政府驻地西南约12公里的武城县四女寺,是个远近闻名的千年古镇。这里不单有驰名中外的“四女孝亲”的历史故事,素有“孝道之乡”的美誉,也曾是明清两代卫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常年商贾云集,交易活动异常活跃。 今天,运河古镇山东段的首篇,就将带您走进这座正被唤醒的千年古镇。

四女寺·水利兴衰

在明清时期,位于德州段武城县的千年古镇四女寺镇是运河重镇。“干乘旌旗分羽卫,九河春色护楼船 ’’ 是这里真实的历史写照, 如今这里遗存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与四川成都都江堰有相同的原理与功效,因此有着 “ 北方都江堰 ” 的美誉。

(四女寺水利枢纽系统)

四女寺水利枢纽位于四女寺镇,是京杭运河、岔河和减河的交结区。 其始建于1957年,是在明清减水坝遗址基础上建造的。这是南运河甚至是南北运河最早建造的减水坝,在几百年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造福着运河两岸的人民。据明嘉靖十六年(1537)《恩县志》载:“减水闸在县治西北五十里卫河南岸。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杜永昌奉工部郎中杨旦奏请,明文创置。遇河涨以便泄水。”

有了这道堤坝,上游流下来的水流,只要不漫过石坝,则被石坝拦在河床内顺着运河河道向北流去。如果上游流下来的洪水特别巨大,来到石坝处,高于石坝的水,就会径直漫过石坝流入预先挖好的减水河,而石坝以下的水会继续流向北去的运河河道。这样以来,既能确保过往船只的通行,又能保证运河下游不会决堤。应该说,此地的减水闸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教科书。

(四女寺减水坝)

位于古镇的东北侧的四女寺减水坝,是与河北故城县连接的要道。其上有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减水闸桥”,横跨减水河,是德州进入四女寺的津梁。

1957年,随着四女寺水利枢纽的建设,该减水坝后被南进洪闸所替代。该工程由南进洪闸(原称减河进洪闸)、北进洪闸(岔河进洪闸)、节制闸、船闸等建筑物组成, 是一座具有防洪、除涝、航运、灌溉等多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素有“北方葛洲坝”之称。是京杭大运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它作为京杭大运河附属建筑名列其中,是京杭运河上的一颗明珠。

四女寺·城镇形制

在《西汉古镇四女寺》一书中,留有一份后人根据记忆所绘制的“忆绘图”,可以看到: 四女寺城镇凭借旧有水上交通优势,整体依运河而建,呈窄长形。城中大小庙宇、祠堂星罗密布。这些当地的特色建筑被记录为四女寺美景,有道是:“四女寺镇皆美景,记载二十还有余”。

在如今的四女寺村内,从明清时期到现代的各类建筑都有存在,村内的十余条小巷,仍延续着古村落“蜿蜒曲折”的街道脉络。

在漕运兴盛的年代,为满足漕运人员和过往客人的饮食、娱乐和购物之需, 四女寺的商业和服务业顺势而生,形成东西向两条主要商业街。

天久日长,街边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富足一方。由此派生出的“四女孝亲庙会”(又称六月会)作为德州境内的三大古庙会(陵县神头镇三月三占卜始祖东方朔庙会、宁津县黄家杂技械具九月会),自西汉延续至民国,香火不断。

明清时期四女寺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漕运、盐铁、税收以及商会等多个官方、民间管理机构罗列有序。四女寺、佛光寺六合宝光圣塔、山西会馆、泰山行宫、关帝庙等大型古建筑鳞次栉比,久享水旱码头的盛誉。

为了便于管理四女寺的社会治安,同时也是为了增加政府的税收,明清两代的恩县政府都在四女寺镇设立第二个县政府,即“县丞署”,俗称“二衙”。作为县级政府,同时设立两个衙门以供管辖,四女寺古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四女寺·孝亲文化

四女寺的孝亲文化由来已久,其名称的背后便有一段流传至今的传说故事: 相传西汉景帝时,安乐镇有一户傅姓人家,为人和善,经常救济穷苦乡邻,颇受百姓称赞。傅氏夫妇年届五旬,膝下只有4个女儿,四女不但姿色出众,而且个个聪慧过人。

一年,她们在为双亲做寿时,见父亲并无喜色,便问究竟。父亲长叹道:“为父虽有你们姊妹四个,但如今你们已到出嫁年龄,日后无人为我们养老送终,怎能无忧”。四姊妹便商定,虽无兄弟,我们也能为父母养老。从此,四姊妹就改着男装,矢志不嫁,以共同服侍二老。 为表心愿,四姊妹各植一槐,并对天盟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

为争养双亲,四姊妹各暗中用热水浇烫她人之槐,以免贻误其他姊妹青春。谁知热水浇槐,槐愈繁茂,四女只得同室事亲,日夜诵经,以祝父母长寿,遂修道成仙,举家超升。人虽飘然而去,但四棵槐树依然亭亭玉立。后人为纪念四女,便为其建祠塑像,树碑立传。遂将“安乐镇”名改为“四女树”。后又将“四女树”更名为“四女寺”,一直沿传。

由此,在四女寺周围种植槐树便有彰显孝道的含义,所以十里八乡植槐颇多。 《恩县志》也将这里定位恩县八景之一,名曰“槐荫清风”。人们走在槐荫之下,感受到的不仅是大自然带来的凉爽,更是侍亲尽孝的习习古风。

(槐荫清风,图片来源《恩县志》)

参考文献:

[1]李静. 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传承——以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村为例[A]. 《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8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8:3.

[2] 陈焱.四女寺镇:正被唤醒的千年运河古镇[J].走向世界,2015(41):14-17.

Hash:7166457128804eccc28f9a13be001750661048e1

声明:此文由 德州朗岳文化传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