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 | 永远的精神坐标⑱

苏区精神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 | 永远的精神坐标⑱

苏区精神是指土地革命战争中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人民和革命战士,在党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

大革命失败后,进入民主革命阶段最长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如火如荼,遍及全国12个省、约150个县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即苏区。

至上个世纪30年代前期,影响甚大的苏区达13个,其鼎盛时期的面积共约40余万平方公里、辖人口3000万,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1934年1月21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大礼堂隆重开幕,693名正式代表和83名候补代表,以及1500余名旁听代表齐聚沙洲坝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图为“二苏大会”旧址。江西省人大常委会供图

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各个苏区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表现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的文脉来说,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一首耳熟能详的苏区红歌,不仅是苏区干部艰苦奋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真实写照,更表达了苏区人民对苏区干部好作风发自肺腑的赞颂之情。

瑞金各界群众集会庆祝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新华

几十年来,在苏区时期形成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精神品格,已经深深铭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

东方网联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推出《永远的精神坐标》。

聚焦中国共产党

孕育、发起、诞生、出征过程中,

凝结的那些共产党人精神,

一起走进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联合出品:东方网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本期资料来源: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 “党史镜报”微信公众号

Hash:d52d52afe03c830fb0a91f59e8daf12cbe291450

声明:此文由 东方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