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淮安的最后一个读书处寻踪

周恩来从童年到刚刚步入少年,经历了好几个读书处:五岁始进的驸马巷家塾,六岁秋天插进的外祖父万氏家塾,一年后由嗣母与生母操办并另聘先生执教的陈家花园家塾(1),九岁夏天逗留过的宝应县表哥陈式周书房(2)。

那么,从九岁当年回到驸马巷老家,至十二岁离开老家去东北读书,这两年多时间,接受能力超常的少年恩来,难道继续呆在家塾里接受那位没有报酬、教无定时的应差先生教育(3)?难道这段时间成为他读书历史的空白?

图一 大鸾在龚氏私塾

据相关资料得知,这段时间,大鸾(周恩来乳名)曾被姨表舅(嗣母的姨兄)龚荫荪主动接到了龚氏家塾寄读。龚荫荪早年曾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崇拜者;当他看到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就改走革命派的道路,成了孙中山的一名忠实信徒,终年奔波于上海武汉南京等地,不惜变卖家产支持革命。他虽受封建教育,但不尊封建礼教,不让家人给女儿缠足,主张男女平等,让女儿在家塾里和男孩一块读书识字,鼓励她们自立自强,学好本领,将来干一番自己的事业(4)。姨表舅龚家和外祖父万家一样,也有丰富的藏书,不同的是还有一些宣传近代科学与西洋文明的书刊。(参见图一,悬挂在周恩来故居的少年大鸾在龚氏私塾版画)正是在这里,大鸾不仅知道了“百日维新”,知道了孙中山(5),还读到了问世不久的《革命军》等当时的一些禁书。他正是在家庭衰败、备尝人情冷暖的困境中,得到心灵的慰抚,并萌生了向往光明、追求进步的新思想。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表舅朋友的塾师周先生,是个愤世嫉俗的落第秀才,开明正直,治学严谨,不仅书教得好,而且书法造诣颇深。在大鸾依祖训练颜体已有一定功力的基础上,周先生教他增练魏碑,以添加他笔锋中的阳刚之气(6)。周总理那独特的书法风格,正是在这里定型的。

从相关资料中,我们还得知,解放初的1952年,周总理在上海会见龚家私塾的同窗表姐龚志茹,共同回忆了这段难忘的生活之后,深情地作出评价:“就童年所受教育而论,表舅可算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我们的周先生算是我文化上的启蒙老师。”(7)可见,龚氏这一读书处对他的影响,远胜于以前几处。

按照上述有限的资料,人们只能笼统地知道,龚家在东门。我们在东门大街和东长街,寻访许多老人都一无所获。后来看到扬子晚报某文记载的一段内容:“陈妈……有时便带上大鸾去看她住在淮安东岳庙(街)的姨妈,也就是大鸾的姨外婆。”(8)在这段叙述的提示下,我们将龚氏家塾的寻踪范围划到了岳庙东街。

图二 光绪卅四年(1908)测绘

辛亥革命前后的东岳庙街,东起紫霄宫,西至岳庙市口的“东岳胜境”牌楼,全长约300米。在人们印象中,这里住户比较稀少,街东头大都是菜园和芦苇塘(参见图二,1908年江北陆军学堂学生用经纬仪对府城进行科学测量的地图),在街西头的住宅区,有两处房屋跟普通刨菜园人家明显不同:一处是街南侧距东岳庙大门约70米的陈家大楼,一处是街北侧距东岳庙大门约50米的谭十奶瓦房。而十奶私下里都跟人讲,这是龚家的房子。这就暗合了现有资料中提到的清廷灭亡前夕,龚荫荪受同盟会的派遣去湖北组织和领导新军起义,最后一次离家远行不久便被抄家的那次变故(9)。

图三 屋面损坏蹊跷

正因为高大瓦房并非谭十奶祖产,1956年合作化运动中才先后让给联合三队办幼儿园、作小队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联合队解体,蔬菜地上逐渐盖上房子。1990年,戴姓买下了位于龚宅堂屋东边、本是卫城隍庙废墟的一块地皮,盖起了两层小楼房。同年,另一户直接搬进龚家堂屋;可随着法制的不断建全,这一户终因手续不全而未能办成产权证,更翻盖不了楼房,不久就搬走了。如今,堂屋被一家在街头卖水果的王姓借居。堂屋东一间屋顶上的成片小瓦,不知何故严重缺损,早已透光漏雨(参见图三,屋面损坏蹊跷),有倒塌的危险,亟待抢救。

结合各位老人的回忆及相关资料的记载,我们基本确认龚荫荪故居就是周恩来在老家的最后一个读书处。并对龚宅原先布局产生了如下大致印象:

龚宅有三幢正屋,三进院落。迎向大门的本是宽敞明亮的外客房,因主人常年不在家,改作家塾(10),中一间北墙开有通向后屋之门,门前有白屏门相界。最后一幢是大七路三间的祖堂屋。祖堂屋两边盖有厢房,东边一间,西边明二间暗三间。

毕竟主人见多识广,思想开明,为增加室内采光量,将窗户顶部一律处理成拱形,而将拱顶下两侧窗壁处理成内口宽、外口窄的内“八”字形。为增加安全性,也一反传统的方木棂,而改为铁窗棂。

如今,在原宅与原卫城隍庙之间,已开辟南北向独头小巷。龚氏堂屋面前一家门牌是“岳庙东街31号”,与龚氏堂屋西山墙相毗邻的一家门牌是“33号”,与东山墙相毗邻的一家则是“35号”,唯独龚家这三间没有门牌,号码顺序也被隔掉了。

在寻访调查中,有两个人提供的情况特别令人感兴趣。

图四 96岁陆九奶的回忆

一个是住南门外大女儿家的陆刘氏,人称陆九奶(大排行笫九),2007年94岁(属龙,见图;前年102岁才去世)。天气好时,九奶能在门口练两小时慢跑,所以精神矍铄,口齿也很清楚,对过去的事记忆犹新。每次见到我们都果断地说:是龚家房子,后来才是谭家住的。她大女儿一岁时(1947年)夏季发水,自家房子倒塌了必须大修,本想借谭十奶处临时挤住,终因实在挤不下才去陈家大楼借住,后来又搬到距龚家堂屋约80多步的西北方向的蝴蝶厅(沈公馆家,今楚州区卫生局内,蝴蝶厅还在)借住下来。

图五 陈殿元的回忆

另一个是2007年67岁也属龙的陈殿元(见图)。他小时经常去龚家大瓦房一带顽耍,记得笫一次解放不久,国民党飞机耒轰炸高等法院所在地的紫霄宫、盐城专员公署所在地的东岳庙,连带误炸了龚家前面的两幢瓦房。后来一些大孩子来废墟上扳铁窗棂换糖吃。他还记得最后一进院心较扁;西侧厢房明二间暗三间,与堂屋西山相套;他甚至记得堂屋西山墙上留有曾与厢房相连的石灰印。

陈殿元当兵前作为淮阴技校学生,在位于清江浦的华东电力建设局第三管理处接受培训,培训地点刚巧设在今清河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身底。那时万家房屋已片瓦无存,废墟上搭起的工棚,就是学生住地。他说:后来的童年读书处可能是按回忆在原址重建起来的;我们这里有现成的大堂屋,更有条件依原格局恢复齐全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龚荫荪故居,更重要的是同时恢复齐全了周恩来在苏北的最后一个读书处。

我们认为,在地方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暂不搞拆迁恢复工程,只需对此处无主房的东一间屋面紧急抢修,并抓紧钉上文物保护牌。我们期盼着:经权威部门对这一处的调查核实,将填补了开国总理少年成长史上一个重要转折阶段的空白!

资料来源

————图六 秦九凤与前来寻根的龚氏后代在堂屋南墙叙旧交谈————

(1)《周恩来与故乡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版,13页。 《童年周恩来》马晓峰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64页。 《永恒的足迹》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9页

(2)同(1):《周》15页;“童”71页;《永》16—18页。

(3)《周恩来童年》陈民牛、汪雷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6页。

(4)《周恩来家世》李海文主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273页。

(5)《周恩来传(一)》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6页5-10行;《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故事》周尔均、周秉德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小学版28页第1段,中学版25页第3段。

(6)同(3)38页。同(4)273页。

(7)《周恩来与故乡》72页。《周恩来家世》73页倒9行、倒3行。

(8)《周恩来的五位母亲》作者黄亚和、赵煌,扬子晚报1993年7月1日第八版。

(9)同(1):《周》21—22页,《童》88页。同(3):49页。

(10)《童年周恩来》88页5-7行。

淮安文史网:

本文作者:樊国栋

涂寿洪

章来福

本文编辑:黄姑娘

Hash:89e7ae7d5f6ecb04863e14c3a49525753fa610be

声明:此文由 淮安文史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