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铁梁桥,因破坏性修复而一夜知名的山西元代古桥
编者按:昨天,山西忻州元代古桥铁梁桥因被修复得面目全非,而被新闻媒体关注,据悉,山西省文物局已就此事展开调查。文物修复需要“修旧如旧”,但为什么破坏性修复仍然屡屡发生?太原道今日转载梁生智《沉默的铁梁桥》一文,帮助读者对这座国宝古桥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
修缮前的铁梁桥
修缮后的山西省忻州市庄磨镇连寺沟村铁梁桥。豆掰拍摄
沉默的铁梁桥
梁生智
梁思成先生一定没有走到这里,当年他在五台寻得大佛光寺喜极而泣,因为这是中国境内仅见的唐代建筑。如果他的脚步再向西南行走,如我今天一样,踏足忻州市庄磨镇连寺沟的翠岩山,一定也会看到铁梁桥,这座中国境内极为罕见的唐代石拱桥。如果这样,先生应该会再次流下他激动的眼泪吧!
登翠岩山者多为欣赏忻州古八景之一的“伞盖青松”,也即伞盖寺。据载,该寺系唐末五代的后唐初年所建,坐西向东,红墙绿瓦,远远望去如碧海高出地面,又像烟云降落长空。郁郁葱葱,风月无边。因寺边有奇松如巨伞掩盖,故名伞盖寺。明王治诗云:“隐隐山间寺,青青涧畔松。团团拥大盖,郁郁当严冬。雪顶深栖鹤,寒枝怪伏龙。岩风朝暮激,雄籁掩霜钟。”
实际上,离寺不远的铁梁桥才应该是更加值得欣赏和关注的宝物。
因为缺少重视,如果不是小路边立着一块非常简陋的木牌子上写着“铁梁桥”几个字,初次到此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这山上还有如此之宝。
据文物部门考证,这座铁梁桥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属于梁桥建筑,对于研究我国桥梁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看桥的规模和型制,这里原来应该有一条不算小的河流。我们无法知道这里的水是从什么年代断流的,只能庆幸这座石桥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风雨还能拱在那里,默然无言地存在着。
据考,铁梁桥跨度16 米,高6.2 米,宽4.4 米。整座桥全部用规整的长条方石堆砌而成,石块与石块成纵向排列,成拱形。为了固定石块,在桥拱石上横穿四根碗口粗的铁棍作梁,故名铁梁桥。
如果从一面看,会以为这是一座单孔桥,但是,从桥的另一面看时,会发现,这座桥原来应该是三孔的。在主孔的左右还应该各有一孔,但现在只留下主孔和右边的一副孔,这一副孔一部分已经被石块填实,左边一孔则已被完全填实。现在,整座桥虽然形还在,但是,石块之间已经有很大的缝隙,随时可能会轰然塌下,现在不知道什么人支着的两根树干根本起不到多少作用。
令人惊叹的是桥上的石雕。桥一侧的石栏已毁,只有数块断石散落在草中。有两块上明显看到雕着神兽,有一兽应该是独角兽。另一边的石栏还基本完整,石栏上采用的均是浮雕手法,有“孔明抚琴”、“三顾茅庐”、“关公战吕布”等历史人物故事,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从一幅雕有二仕女的雕像中,可以明显看出唐人的审美标准,由此也可以肯定这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物。
更为宝贵的是,在桥主孔口上方的雕塑中,有一处雕塑格外有趣。这一雕像非常完整,从画面看,是一手捧吉祥之物的“飞天”形象,有意思的是,该形象从腰部以下是一鱼身,呈游动状,与身后的飘带相呼应,既有飘动之感,又有游动之态,生动有趣。这样的形象即使在敦煌壁画中也并不多见,而在这晋北的黄土高原上竟然有如此形象,不能不说是神奇之作!
桥头两端各有一对石狮,基本保存完好,但是,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风雨雨,石狮原有的许多纹饰已经被磨平或者蚀光。尽管这样,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它们原有的威仪。
铁梁桥,它不是铁的,也许正因为它不是铁的,所以,要比铁更加经得住岁月的侵蚀。但是,由于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而且一直得不到呵护,它只能如此默默地等待着消亡。
如果哪一天,它真的消亡了,那实在是我们忻州文物宝库的一大损失,是忻州人民的一大遗憾。
本文来源: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2016,摄影:梁兴国,转载自忻州记忆
附:修缮后的铁梁桥组照。张庭会拍摄
【作者简介】梁生智,山西省定襄县人,1962年出生。忻州师专中文系81届毕业生。1984年在忻州一中任教。1989年调任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杂志社编辑,现任《五台山》杂志副主编。曾任《旅游中国周刊》常务副主编,《环球旅游》杂志主编,《世界旅游China》杂志常务副总编,中国报道·中国城市频道编辑总监。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忻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忻州广播电影电视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东方网络书画家首席评论家。忻州直通车文艺社发起者和组织者。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报》、《绿风》、《诗神》、《黄河》、《山西文学》等全国各地文学报刊发表大量小说、散文、诗歌、评论作品。作品多次获全国性奖,并被收入许多作品集。
Hash:068e6c4b2d2fd02b6b106e0e0316047fe9d9ad02
声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