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文俱佳的五虎山

五虎山位于闽侯县南部,地跨祥谦、南通两镇,旧时隶属清廉里,为闽郡四案,是旧时闽县、侯官两县的天然界线。其山脉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5~6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 

五虎山因其五座主峰巍峨高耸,形似五虎盘踞而得名。从北至南排列五虎依次名为小虎、大虎、白面虎、岐尾虎、尾虎顶。其中前四虎齐头并列,面朝北面福州市;唯尾虎顶向南,俗称“回头虎”,海拔高约611米,为诸虎之最。古人从福州向南观五虎,觉得山体端方如几,故又名“方山”。今天,我们撷取部分景致作个介绍。

▲(五虎山•程水华/摄)

五虎山壁立千仞,谷口深隘,四峡如门,形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元末,陈友定曾遣兵在此驻守,至今寨门遗址犹存。隘谷以内,平畴数顷,岩洞幽深,溪流屈曲,水声淙淙,好鸟相鸣,有灵璧岩、天柱峰、鲤鱼石、灵源岩、鸭母岩等胜景。

▲(五虎山顶•陈建鋆/摄)

五虎山如此峭拔秀美风光,历代曾引众多文人雅士登攀观赏,留下许多赞美诗篇。

如明林应奎《游方山》诗曰:“五虎峰头接太虚,飞花淡荡遍邱墟。莺声匝路云归尽,岚气侵衣日上初。绝涧危岩稀辙迹,怡山良石有仙居。扶藜载酒登临暮,自得狂风烂醉余。”

宋时福州太守王逵游方山也作“众状皆穷险,兹形独擅方。坦夷中砥砺,端正外青苍。上帝为棋局,炎君避暑床。回看太行路,更近利名场”更道出五虎山奇险峻拔的山川景物。

▲(岐尾虎)

史载,汉仙人介琰曾隐居于此,晋葛洪也曾在这里的岩洞中栖息,故有石坛、石床、石洞等遗迹。宋理学家朱熹避伪学之禁来游,在山中下卓筑建“吟翠山楼”(已圯),亦留有“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汉玉”的诗篇。

灵岩寺位于五虎山第四峰半山东麓,始建于唐,重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寺巧妙利用五块巨岩进行筑建,或跨岩上,或倚岩侧,或穿岩隙,错落相间,尤为奇特。主要建筑大雄宝殿观音殿、斋堂等,占地面积约有500平方米,明林士敬《腊月同游五灵岩》诗日“纵步灵幽径,危岩半接天。梅香同对酒,雨意共谈禅。眼旷思无地,心闲梦欲仙。月台遥一望,烟火万家连。”1983年1月14日夜,方山之巅忽有巨岩崩塌坠落,沿山谷滚滚而下,至五灵岩右侧,被两块巨岩挡住,形成一个天造地设的“大山门”,令人叹奇。

▲(五虎山下五灵岩•王元春/摄)

据查考,五虎山还建有一寺叫方山寺。宋梁克家的《三山志》载“方山寺,清廉里,陈天嘉元年置。山在州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遥望突兀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州治南有三案,是山峭拔秀碧,又出二峰顶上,真一郡壮观,上有阿育王塔,因而建寺”。明王应山《闽都记》亦载“山之阴有峰,逆驰而西,日黄岩,上有阿育王塔,旧有方山寺,陈天嘉元年建。”同时还记载,唐时方山寺僧怀恽,名播四域,为一代名僧。唐宪宗诏居于雍京章敬寺,并礼请至麟德殿讲经,圆寂时,谥“大宣教禅师”,贾岛为其题写《章敬法师碑铭》。但此寺具体地点现难以稽考。

▲(方山寺遗址)

在五虎山第三嶂悬崖顶,有宋石刻3处,题刻5处。石刻一为阴刻,仙人足迹,长约28厘米,宽约20厘米;二为仙桃刻,径约18厘米;三为心形刻,经约22厘米。题刻一为“怡山良石”楷书直下,字径约11厘米;二为“神仙所居”,双行成方形,刻在心形石刻内,隶书,字径约10厘米,传为朱熹所书;三为“玉石”二字题刻,隶书,字径11厘米;四为“福”字题刻,刻在仙桃石刻内:字径约14厘米;五为“寿”字题刻,刻在仙人足迹石刻内,字径约20厘米。石刻因年代久远,风化严重,有的字迹较模糊。

▲(官印石)

五虎山上,自古盛产柑橘、荔枝珍果,因味甜美,誉称神果,有“就食则可,携出则迷”之说。唐天宝六年(747年)曾敕号“甘果山”。至今,悬崖峭壁缝隙尚可找到当时遗留的野生柑橘。

荔枝名种“满林香”,据明徐勃《荔枝谱》记载“皮微黄,味甘,其香倍于众品”。《广群芳谱》载徐火渤《红云社约》有“尚干满林香,惟林氏有三、五株”。惜此种今已无存。

▲(方山云雾

上方山还盛产贡品名茶“露牙茶”。据唐朝《国史补》及陆羽《茶经》载:在唐朝,方山以盛产露牙茶著称,为全国贡品名茶之一。明朝以后,福州茶业逐渐衰落,方山茶园也随之荒废。近年,方山茶园重新垦复,种新茶三四百亩,新茶色味俱佳,为茶中上品。

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俱佳的五虎山史上为闽郡名案,驰名海内外。目前,闽侯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启动五虎山森林生态旅游工程,相信不久以后,五虎山会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为闽侯的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摘自 曾小榕《家在闽江边》

编辑:倪心昕 张敏 陈秀云 林金霖

校对:苏枫

Hash:788ef1b891796c4f172b8aef37b046cce2300946

声明:此文由 遇见闽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