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的湾区双璧,聆听海岛的故事——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2017年13号台风“天鸽”、2018年22号台风“山竹”在广东珠海沿海、广东江门沿海登陆,对沿岸交通设施、房屋建筑造成了巨大破坏。

2018年22号台风“山竹”于9月16日登陆中国大陆,淇澳岛所在地区风速预计达到60-70km/h ©脚爬客/制图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台风登陆点附近有一个小岛,岛上构造简单的堤坝几乎没有被损毁,停靠在这边的舟船也逃过一劫。

小小岛屿如何抵抗大风大浪,小岛“居民”如何躲避狂风暴雨,这一切的奥秘都要从一片海上森林说起。

01

水底下的森林

在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北部13公里处,珠江口内西侧有一方小岛,名为淇澳岛,全岛面积23.8平方公里,却建设起了一个总面积约51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

等等,这个面积是不是有点问题?怎么保护区面积比岛的面积还要多出一倍以上?

这是因为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是红树林湿地及鸟类。

海滩鹭鸟群飞©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何克宏/摄

《 国际湿地公约》里对湿地的定义为: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也就是说,以淇澳岛为中心,在附近有一大片区域虽然有时会淹没在海水中,不计入岛屿面积,却是具有保护意义的湿地。

淇澳岛及珠海淇澳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分布对比示意© 脚爬客/制图

走近这片湿地,当潮水袭来,生长在海边的树林有时会被海水完全淹没,形成一片海底森林,在半透明的海水下,这片森林郁郁葱葱,又显得光怪陆离。

退潮时保护区内的红树根部露出水面©©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这片依海而生的海上森林被称作“红树林”,它们正是淇澳岛能安稳度过台风天气的一大屏障。早年间,沿海地区的人们发现红树能够很好的抗击风浪,又称它们为浪树。

红树林能够在海水中生存,并且顽强地抗击风浪的奥秘,就藏在其与众不同的根系和“红树”的名字之中。

红树的“红”

红树,严格来说不是某一种树,并且外表看起来也不是红色的。

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即潮涨潮落之间的滩涂地带),受周期性海水浸淹的木本植物群落统称。

潮汐影响下(加速后)的沿海湿地示意©脚爬客/制图 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称潮,夜间称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

全世界红树林的树种种类约有55种,其中淇澳岛红树林植物就有约30种,是国内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红树林之一,这些红树植物,看似相同,实际大不一样。

潮间带植物分布示意图©脚爬客/制图 淇澳岛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数据参考于雷振胜, 李玫, 廖宝文. 珠海淇澳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08, 24(5):56-60.

红树植物可以分为真红树、半红树。真红树植物对环境要求较高,只能在潮间带环境生长繁殖,在陆地环境不能够繁殖。

而半红树植物适应能力就比较强,既能在潮间带生存,又能在陆地环境中自然繁殖,一般分布在大潮时才偶然被海水浸到的陆缘潮带。

中国原生红树植物种类分类©脚爬客/制图 参考自杨盛昌,陆文勋,邹祯,等. 中国红树林湿地:分布、种类组成及其保护[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17,46(4):301-310.

淇澳岛上生活的红树植物中,秋茄和老鼠簕等16种就属于真红树,而银叶树、水黄皮等12种则属于半红树。

多数红树植物体内含有大量单宁,单宁遇到空气会被氧化变红,把它从树皮中提炼出来可用做红色染料,所以发现这一现象的人们称这类树木为:红树。

杨叶肖槿的断截面变红©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红树(mangrove)”一词源于葡萄牙语 mangue 和西班牙语 mangle,是对美洲印第安人泰诺(Taino)语“红树植物染料”的音译。

不过红树的“红”不只是染色所用,事实上,它正是红树植物能在海水环境中生存的一大关键。

单宁是一种具有收敛性、味涩、略带酸性的无定性芳香族化合物,含量较高时会相应降低植物的适口性(不好吃)。 树皮中的单宁,以其糟糕的口感(想想没成熟的果实的味道),让红树植物被多数动物的食谱“开除”,能够安安静静地生长。

并且,红树植物中的单宁具有一定的抑菌、聚盐抗盐、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在热带的海水边缘,这些特性能够很好地帮助红树生存繁衍。

“倒着长”的根

如果走到淇澳岛的红树林之中,你会发现地面上有各种各样奇怪的植物组织,有的还能看出来是根系,而有的则长得像是扎在水里的树枝,光秃秃的没有叶子,生长得十分密集,有点像刺猬的刺。

无瓣海桑的呼吸根©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其实,这些都是红树植物的根系。

红树植物生长的地方多是淤泥较多的滩涂,土壤环境细致而缺氧,同时还受到周期性潮汐海水的浸渍和冲击,这就要求根系不仅要为植物争取呼吸空间,还要具备抵抗风浪冲击的固着作用。

银叶树的板状根©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刘昭宇/摄

所以,红树植物很少会生长一心往地下深扎的直根,而是生长靠近地表耐泥埋的水平缆状根和表面根,以及扩大固着能力的板状根和拱状支柱根,部分植物也有皮孔可用于呼吸。

呼吸根的几种类型©脚爬客/制图 插画仅供示意,具体形态以实际植物为准

在海水淹没时间较长的区域,红树植物则分化出了从枝上向下垂的气根和在地面横走的膝状或垂直向上的笋状、指状呼吸根。

这些根系不仅是红树植物吸收营养和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也有研究推论:部分红树植物根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对一些藻类可能有抑制作用。这对于海水污染治理及赤潮的抑制治理等问题有重要生态意义。

注: 化感作用一般指异株克生,即植物、细菌、真菌以及藻类的次生代谢产物对农业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的有益和有害影响,主要表现为 抑制和促进现象 。

“胎生”?“胎生”!

一般来说,高温、高湿、低氧的环境,不适合植物种子萌发。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的淇澳岛,其长期被海浪漫浸的滩涂之上,几乎是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死地”。

不过也正是因为其他陆生植物的缺席,这里成为了红树植物的天堂,胎生就是它们的“法宝”。

保护区内挂满胎生苗的秋茄树©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和哺乳动物的胎生有些类似,红树的种子成熟后,不经过休眠或短暂休眠,会直接在母体上萌发,这一现象被称为“胎生”。

而红树植物的胎生一般也分为两种: 显胎生和隐胎生。

简单来说,显胎生是果实还在枝头上的时候,种子的胚轴就突破表皮长成幼苗,随时准备落地生根,而隐胎生则是藏在果皮内部悄悄发育,等待着时机。

秋茄的显胎生现象©脚爬客/制图 插画仅供示意,具体形态及过程以实际植物为准

如果落地姿势不够标准,或是碰上海浪席卷,这些幼苗们则会随波漂流,他们有长达数月的时间去遇见下一个合适的家园。

海洋固碳库

红树林不仅能够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范赤潮发生,还是海洋固碳的排头兵。

上游河流和海洋潮汐共同作用下,给红树林所在的海岸河口带来了大量外源性碳,这些碳被红树林捕获,并积累在红树林沉积物中。

滨海湿地的储碳机制示意图©脚爬客/制图 DOC:溶解有机碳;DIC:溶解无机碳;POC:颗粒有机碳 参考于王法明,唐剑武,叶思源,等. 中国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功能及碳中和对策[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3):241-251.

滩涂的缺氧环境,导致根系和凋落物在沉积后分解速度慢,给碳埋藏创造了理想条件,而红树林也就成为了天然的海洋固碳库。据研究指出,全球红树林每年的碳储量可达3400万吨,相当于热带山地森林的五倍。

红树林,在21世纪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红树林分布及世界红树林面积变化 © 脚爬客/制图 参考自杨盛昌,陆文勋,邹祯,等. 中国红树林湿地:分布、种类组成及其保护[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17,46(4):301-310.

为了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宏伟目标,2021年,以红树林为主的“蓝碳生态系统”,凭借其在固碳、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关键。

淇澳岛的红树林,与这片土地的命运,紧紧相连。

02

伶仃洋重绽的绿色辉光

红树植物具有着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对生态的保护能力,默默扎根一方水土,庇护一方生灵,却也因其低调不起眼的外表,曾被当做荒地滩涂进行处理。

根据记载,1984年淇澳岛112.2公顷的红树林在1997年统计时减少到了32公顷,而入侵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面积则增至两百余公顷。

互花米草©脚爬客/制图 插画仅供示意,具体形态以实际植物为准

红树林不仅只是防护风浪的一道屏障,它们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关键的一环,包括其中生活的各种水鸟和滩涂上的海洋生物。

它具有高生产率、高归还率、高分解率的特点,是河口海湾生态系重要的第一性生产量贡献者,为林区动物、微生物提供食物和营养来源,也为鸟类、昆虫、鱼虾、藻菌提供栖息繁衍场所,并构成复杂的食物网关系。

红树林生态系统示意图©脚爬客/制图 食物链关系仅供参考

当红树林的面积大幅度缩减之后,湿地生态开始失衡,不仅让动植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台风与海浪的破坏力再无遏制……

随着全社会生态保护共识逐渐形成,全国各地一个个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动植物、地质遗迹、自然生态等开展了保护,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正是这个阶段中,诞生于珠江三角洲的两枚新星。

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区位图©脚爬客/制图

人们通过对淇澳红树林进行保护,并引种扩种速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海桑,压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和蔓延,最终将红树林面积由32公顷增加到500公顷。

如何利用生物治理生物©脚爬客/制图 参与于廖宝文, 郑松发, 陈玉军,等. 运用无瓣海桑控制互花米草入侵及恢复红树林生态的方法:, CN101253855A[P]. 2008.

红树林面积恢复后,保护区管理处重点开展系列措施,防治有害生物,清理滩涂垃圾,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的保护和修复。

红树林巡护航道©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珠江出海口水污染较严重,但根据保护区2017年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DO(衡量水体的自净能力)向海端达到Ⅰ类标准,林内可达到Ⅱ类标准;COD、BOD(衡量水体的生物降解能力)向海端达到Ⅱ类标准,近海端达到Ⅲ类标准;且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

自2016年开始,连续六年开展“清风行动”,打击违法渔业生产行为,清除非法放置的鱼笼渔网、竹具等,海岸绿了、水变清了、鸟回来了、鱼虾回来了。

与此同时,保护区通过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实施重点海岸滩涂修复、生物多样性栖息地修复和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等项目,建立智能化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用人类的力量,让淇澳岛更美好。

反嘴鹬群©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孙争争/摄

如今的淇澳岛,重新变得郁郁葱葱,其丰富而健康的红树林湿地上重新出现了一片森林,据近些年的观鸟记录,10月至次年4月候鸟季,可以看到成千上万只鸥类、鹬类、鸭类等冬候鸟以及鹭鸟在此栖息觅食,极为壮观。

黑脸琵鹭©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何克宏/摄

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也是淇澳岛的常客,2014年首次发现它们在珠海淇澳岛栖息。2019-2021年,每年都有观测记录,最多时达20只。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群©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何克宏/摄

而在看似风平浪静的淇澳岛滩涂上、海面下,生活有多种底栖动物和鱼类,形成了一片“波澜壮阔”的动物世界。

广东弹涂鱼©脚爬客/制图 手绘仅供参考,具体形态以实际动物为准

凭借淇澳岛出众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保育的卓越成效,保护区大力发展自然教育和科学普及宣传,吸引广大公众走进保护区,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学习自然。

科普栈道©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让我们拉高视线,看望伶仃洋的另一个方向,离淇澳岛80km处,由担杆岛、二洲岛两座小岛组成的担杆岛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和诠释着不同于大陆的海岛生态。

广东省珠海市大约有146个岛屿,但大多数岛屿面积较小,大于1000h㎡的仅有8个,担杆岛是其中目前人类干扰最少的岛屿,其上基本都被各种植被覆盖,生活有大量野生动物,尤以猕猴众多,像极了位于东胜神州海外的花果山

担杆航拍照©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罗海威/摄

担杆岛是我国南部重要的猕猴种群栖息地,是国内研究猕猴原生地和发展史的重要基地,经过多年的保护,猕猴数量从1989年的不足300只,发展到现在的近2000只。

担杆岛猕猴©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刘昭宇/摄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保护,担杆岛上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保护区范围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粘木、土沉香(白木香)等,以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白腹海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鹭等。

生活在担杆岛上的罗汉松适应了海岛的环境,成为了一片独特的景观,它们扎根在丘陵坡地,越是海风强劲、土壤层薄,就越是显得苍劲古拙,生机澎湃。

与淇澳岛相比,担杆岛的海湾和海蚀地貌更为明显和出色,十多处大小港湾,或小巧,或深邃,无不明澈。

担杆岛海湾©图虫

组成岛屿的主要岩石是花岗岩,经过长期的物理风化和各种外力侵蚀作用,形成了堆垒的石蛋,陡峭的山峰与深谷、岩岸,往往出现60°以上倾角的悬崖。

日复一日的海浪,则将沿岸的岩石雕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状,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蘑菇……

海蚀地貌示意图©脚爬客/制图 即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

临海岛,脚下是绿荫,远方是碧蓝,感悟这片大地与海洋蓬勃而出的生命力。

此处,曾满是蓝色的荒芜,是人们的努力,让绿色的生命再次绽放,并将以更加珍视的态度,去守护它们。

03

尾声

这片从海洋中升起的森林,在台风和海浪中庇护着一方小小的天地,其独特的生态模式和重要的生态价值让这座小岛在大海之上也不觉渺小。

淇澳岛与担杆岛共同组成了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江河吐珠,氤氲着自然的辉光。

淇澳晚霞©图虫

它们浮于碧波之上,相互守望,保护着红树林湿地、鸟类、猕猴、珍稀植物及海岛生态环境,让这一片大海不会显得寂寥。

海洋总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似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在这里永恒,一切都是变化的,随时准备启程和开始新的生命。淇澳岛和担杆岛也将继续在这海浪之中,孕育着自然的下一个故事。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法明, 唐剑武, 叶思源,等. 中国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功能及碳中和对策[J]. 中国科学院院刊, 36(3):11.

[2] Coastal wetlands excel at storing carbon: New analysis supports mangrove forests, tidal marshes and seagrass meadows as effective climate buffers (2017)

[3] 廖宝文, 郑松发, 陈玉军, 李玫, 管伟, & 苏润鸿等. (2008). 运用无瓣海桑控制互花米草入侵及恢复红树林生态的方法. CN101253855A.

[4]王树功, 黎夏, 周永章,等. 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变化及调控对策研究[J]. 湿地科学, 2005, 3(001):13-20.

[5]胡懿凯, 朱宁华, 廖宝文,等. 淇澳岛不同恢复类型红树林碳密度及固碳速率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 039(012):101-107.

[6]彭逸生, 王晓兰, 陈桂珠,等. 珠海淇澳岛冬季的鸟类群落[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003):391-396.

[7]彭辉武, 李钊, 李瑞良,等.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对重金属吸附能力的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 2013, 000(009):15-19.

[8]闫中正, 王文卿, 黄伟滨. 红树胎生现象及其对潮间带生境适应性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4(10):2317-2323.

Hash:ab104d4a4524283e121f5bcf98206cc3d25a126b

声明:此文由 保护地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