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训练营周赛作品《纸上雪》展播(幽兰谷)

纸·上·雪

01纸上雪 文/云天

在一种干净上添加干净

互相洇染,相忘于江湖

来源虽然不同,终归于缘分

在一种洁白上书写洁白

没有谎言,写下的都是天意

纸上有雪,雪下有纸

让我们一起忘记可能的罪恶

以雪为誓,以纸为迹

在作者内心有一片净土,那就是写作。作为心灵的寄托,作为真善美的表达,文字写作让人陶醉其中。

遗憾的是,这种小情绪还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审美,缺少独特性和相应的深度。

我们不能否认,诗歌也是一种技艺。对此需要有相对成熟的诗观为基础。

作者写作手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经营结构,虚实转换,语言的细节磨合,词语入诗的技巧,气息与空间等方面都值得我们一起去学习探讨提高。

现在看起来,这首诗歌整体过虚,可感度不高。

因为我读诗能力很差,勉强评了几句,请见谅包容。还望以后多指教,感谢!

02纸上雪 文/呆子看戏

离开延安,腊月回到腊月本身

白,归于茫茫原野,属于雪

更多的雪像一张白纸,怀抱春色

时光在上面书写欢喜,然后画一个小小的句号

隔开虾子黄昏那朵游弋的落霞

如果再写上酸菜鱼,歧路,和石家庄的哭声

生活便成了一张废纸,被丢弃在某个午夜

来不及弯下腰去,捡拾这个词已无意义

而你还在不停地书写

写低于吞咽的动词,大于亲情的委屈

写:可儿,乖乖听话,快快长大

你昼夜不停写着,用手,用脚,用咳声

纸上的光阴薄如蝉翼

纸上的雪花填满了沟渠

纸上雪,漫山遍野的洒落下来

至今,从未停过

“回到事物本身”是现象学用语。“腊月回到腊月本身”是借用现象学,是去掉所定义的事物而回归现象和描述上。所以接下来,应该的是现象及描述。于是作者顺理成章地写道:白,归于茫茫原野,属于雪。

诗歌的开局不错。后面就开始了现象和对现象的解构之旅。

纸,成为文本载体,把事物的所在与内心的显像连接起来了。形如:如果再写上酸菜鱼,歧路,和石家庄的哭声,生活便成了一张废纸,被丢弃在某个午夜。 这样的句子,以把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意象的方式在纸上留落出来。

整体上讲,诗歌结构上采用的两段式很突出:定义再解义。语言很好,意象穿插到位,形成了内部语言体系。但是意象的描述较为密集,显得过紧,而内容上的紧密,让读和思的感觉有点累。在中段上“写低于吞咽的动词,大于亲情的委屈”的表现仍不足,感觉没写到位,在这里稍微显得有点虚。

03纸上雪 文/花梨

你曾经说过,会为我写一纸手书

秋去春来,燕去燕回

整个漫长的冬季

只字未有你的消息

春分已过。在赶往初夏的路上

我收到布谷鸟第一声懵懂的啼鸣

惊觉。启程的书信,早已穿越冬季

抵达的空白

已是融解了的雪

这是一首对于情感感悟的诗。一些想要表达却又无法表达的感情,诗人最后惊觉了悟。整首诗歌第一部分开头很饱满,很令人期待。第二部分意象略显简单,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于下一个环节的了悟至关重要,但诗人却写的很单薄无力。最后一部分转折太快,特别是最后一句非常苍白,不能够承载整首诗歌的力度。很遗憾的一件事。最后一段是最不足的地方,很空很弱。

整体来看,这首诗歌创作简单,没有注重细节,感情粗线描写,意象不丰满,感情表达不充沛,不是很理想。

04纸上雪 文/芙蓉

飞白是门好手艺

内心的流水带着体温

自乌龙嘴里喷薄,无有窠臼

纸是磨刀的好石头

手艺人把刀刃磨得雪亮

歇着暖阳的藤椅和端着茶的桌子,臣服在那片动人反光

引颈是幸福的

时光消逝。阳光哗哗冲破窗闸,白壁薄成四面飘拂的轻纱

猫咪跳响窗子

有人双腋生风,翅膀灼热

就想在皑皑中,那么干净地飞一小会儿

暖阳、藤椅、茶桌、 乌龙、猫咪 ,构成的图画有迷人的气质,寂静里有些微响声,气氛安闲不失活力。暗喻、独句引领等手法 的使用,拓展了诗歌的空间。飞白、纸、磨刀、引颈、白壁的指向明确。生活浩荡,愿我们都能双腋生风,干净地多飞一小会儿……

结构上三个独句引领,层层递进,构成整体上的分合式建构。

诗歌语言很好,意象游走 。

05纸上雪 文/清晖

指尖饿了

尝冬雪的凉凉

离别的滋味是酒

那么冷的河山,不给你

故乡的雪白,白到千里

故乡的白雪,雪至万亩

稻田都在等待

三江平原只比纸上雪低一点点

冷风过后,是春天

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

心里装着纤尘不染的三江平原,眼前有酒;心中有爱,笔下有诗;就连指尖都忍不住要去触碰那白那绿,就连距离都在等待一场春暖花开。一个“低”字用得好。整首诗只有结尾“春天”和“绿色稻田”是暖色,可是在冷色调下无不是暖暖的思念。但是整首诗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06纸上雪 文/梦在深巷

只一片,就撑开了一树花骨朵

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摘下这些白

像七年前看她

在树下,吟下一首极尽抒情的诗句

而今,轻轻一碰

白,碎了满纸

抬手擦拭,企图回到那年那天

今天的手指与你当初一般冰冷

远去的影子。雪一般轻

此刻的江南又一次雪落了

偶尔想起你。陷入洁白中赶路的脚

无法自拔

开篇很好,直接切入主题,酝酿出主题所需的氛围。整首诗都紧扣题目,有一定的故事支撑。但里面的结构还是显得略乱,指向不够明确,如果说是写母亲,但后面段落呈现的词语用来描述母亲是不合时宜的;但如果说不是表达对母亲的感情,在第一段用母亲来比喻又会引起指向不清。还有一些词句比较做作,太像诗了,因而影响了诗的自然呈现。最后的结句也不够自然,"陷入洁白中赶路的脚",好别扭的句子,也没有发散开来。总而言之,该诗气息还不错,节奏不够平稳,有一定空间感,内容的新颖度也不够。

07纸上雪 文/方向

真要挖掘下去

可能是一座废墟

可能熟知的事物

已一件件破损、腐烂

可能挖出的是一些比雪更纯粹的骨头

摸一摸。有埙的余音

漫上来

那么多假设迷惑着、折磨着我

像嗅觉失灵的狼,独自流浪荒原

无法还原的夜,只有灯保持初心

所有痴迷回到它的身边时

我发现,雪是最可以安慰我的人

守在柴门的童子,悄然对我说:

师父没采到药,大山里回来

两手空空,头却全白了

喜欢一首诗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觉得某一个频率与你合拍。这首诗前三段不错,开篇有气场,有张力,很吸引人,语言运用节制,节奏也舒服。从第四段开始弱了,词语没有新意,而且没有支撑起后面的段落。整首诗从中间开始脱节,而且全走意象,有空的感觉,结尾收不住。建议第四段走实,对前面的铺垫有个交代。个人见解,前三段写的非常不错,加油。

08纸上雪 文/蓝叶子

听说,南方已接近春暮

花开是一种毒,探春的人

需把自己当成一味解药

你看,流水的瓶子

葬过多少女子的前世,香君的扇子

十娘的百宝箱,花瓣一样

被目光打捞

她们在同一张药方上

或咳嗽,或发烧

要么化成灰烬,要么化成蝴蝶

柔美轻灵,在文字背后写,笔法娴熟。缺点是格局大不,少厚度。

09纸上雪 文/琼华连株

医院远比市场热闹,

街道陌生,疾驰的车辆

溅起雨水

而我缺少一把遮挡的伞

这里的人早已忽略了菩萨

上寺庙,这里的雪洁白

我画的梅花托举着雪

等着被简单收集

盐城的火光波及轻羽

爆炸断去梅花枝条

那层纸

天灾也罢,人祸也罢

诗歌厚度有,构思不错,但差语言的娴熟感,较生硬。

10纸上雪 文/待墨

夜的降临

毕竟制造了机会

老鼠遛进鸡窝

黑色的污水被注入西河

云压抑着

变得越发的黑

一场雪的到来

洗劫了污浊

夜色纯洁

简单明快如遇一场春风

一朵一朵雪从纸上绽放

孩子的笔不再缺少绿色

即使不是春天

也满载鸟语花香

整体构思不成功,转折连词、副词应用削弱了诗性,虽然较流畅但散、不知所云。

11纸上雪 文/卜丫

春意是一点一点来的

雪一融化。她们就开始丰满

湖畔馥郁着春的香气

桃花香是红的、梨花香是粉的

你是甜的

我们曾是这水墨画卷中的金童玉女

你是突然走到归途的

那日初雪正盛

我的诗句里漫着无以融化的雪

亲爱的,若有来世

让我把疯狂蔓延的记忆画成一袭春风

我们再一起过春天吧

我想没有人愿意拒绝这些句子里美好的字眼和情愫的。它们看上去听起来的确有点甜,似乎覆盖住了忧伤与该有的节制。这个世界洁白总是会有太多的空间可感。“无以融化的雪”堆积着什么呢?应该不仅仅只是对“突然走到归途的你”的怀念与不适。喜欢是一种过于丰富的情感。觉得结尾是这首最好的地方。语调轻柔。回忆亲切。我们都爱这样的春天被爱环绕的春天,无论现在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第一段的铺陈可以自然一点大胆一点,要不如何感情疯狂蔓延?如何与后面形成你想要的节奏上的起伏?愿你芳香在心在食物在衣袖不仅水墨之间。与你共鸣这记忆。

12纸上雪 文/湖

墨迹周围留有云片

在等一支笔

也可能像某幅画那样净存空间

梨花因何从枝头落地

它们听到了流水声

风那般抒情

是遥远薄如蝉翼地收缩

冷却另一个自己

飘满天仿佛

爱是否被冻伤

在人间

皆会溶化

诗写得隐藏,纸上雪本身的白就暗示了这一特点。诗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方面指向,“墨迹周围留有云片”,“墨迹”与纸有关,将白写成“云片”暗点题,当然,云也可以理解为乌云,显得具象不够明确。“犁花"的白和“冷”与雪有关联,也可以理解为倒春寒或春雪吧;结尾爱字句一个“冻"字暗中与雪有点关系,虽整体单薄最后未能升起来,却也尽力收住了。

13纸上雪 文/冬儿

很久很久以前有人问

“六月,你下过雪吗?”

我说“干嘛要下!”

倒带时光 送走站台上最后一个人

我低下深邃的眼神

回归旧居 墙上的父母大人似乎在说

舍得吗

走到桌前 我用劲擀平所有皱折

咬着唇

不疼

诗歌开篇还行,虽然有些字可以去掉。按着这种思路细致的写下去,也许可以成为好诗。可是,后面的句子只是句子,没有形成有效的诗行。起不到连贯性,无法支撑起诗歌的内部构建。语言没有新意。没有达到诗人要表达的效果。努力吧。

14纸上雪 文/海风寒

清晨。披一件半旧的夹袄

读一首《相见欢》,想你

安静地听,睫毛卷卷

挂着露珠

还要倾诉,此生

如何契阔,比如

缓缓音调里添些雨丝、风片,经历过的

以及渴望经历的,一低头

湿漉漉

直至,黄昏

降下来

每滴水生出六角的骨刺

我们再编纂

一些明月,一些

共白头

整首诗歌用叙述的形式,由清晨写到黄昏,按一日的时间顺序来写,表达了一种久别重逢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感觉形容词、副词太多。

15纸上雪 文/小梦

打开四季的扉页,

少女浸润着芬芳。

蔓延在春天的,

樱花是一种液体。

热烈而美好,

莫名让人欣喜。

起念给你写信,

第一片早樱跌落。

正如开头写下的:你好!

意象唯美展开,以飘落的樱花来隐喻纸上之雪,虽然是一句“你好!”。然而不够准确,给人的启示也尚未成功。

16纸上雪 文/正义麻雀

三月

本该是草长莺飞的季节

寒冷的压抑却无处不在

东风用力的吹拂

让思念也跟着跌宕摇曳

铺展开的世界是崎岖的

洁白掩盖一切

笔下的银丝跃然纸上

沟壑般的皱纹

阻断眼泪的亲切

再往上 就是南方

没有了雪

没有了洁白的一望无际

只有泪痕

斑驳的纵横纸上

这首诗歌有情感温度,但就诗歌品质而言,并不好。

语言没过关,没有独特的属于作者的语言,比较偷懒,用成语替代,比如草长莺飞、跌宕摇曳等,缺乏生动性。最基本的“的,地,得”使用需要加强,“地”后面加动词,所以应该是“用力地吹拂”。

结构老套,起承转合,起承都很普通,转没有意外。最后一节前三句还比较可取,最后两句对应第三节,感觉矫情了。

17纸上雪 文/王安然

我一伤心就生病,一生病

吃药也不管用噢,这真是致命伤

我把花瓶里的玫瑰

我把花瓶里的玫瑰一瓣瓣扯下来

然后,用脚碾碎许多死皮赖脸的日子,

在下一刻就有了庄严

而曾经在雪白的纸上

写下的你的名字

怎么看,怎么都像一个污点

语言是这首诗的短板,没有营造出诗歌的氛围。开头就是直白浅显的叙述,极似记叙文的写法。中间的词语运用也过于粗糙,譬如死皮赖脸,很破坏阅读感受。

18纸上雪 文/若惜不弃

在笔尖上,种树,种花草

种风,种雨,种一只离家的麻雀

在山坳里,种下半个月亮

种不懂世事的草芽

种一个喜欢我的你

种一个喜欢你的我

种一个梦,于十里桃花

轻轻拉开序幕

这首小诗读起来感觉还好,有诗的语言,开头叙述还好,中段要表达的也明朗,就是缺少些东西在里面,不够延伸,结尾不好,半途而终,整首诗看着也就败了。

19纸上雪 文/袁好

非常完美的一次降临。雪在夜里来

除了没有被雪覆盖的

白,茫茫一片

寂静,没有任何痕迹。如纸

白与白在心里区别

我要在鸟儿没来嬉戏前亲近它们

在那片雪地里

那么大一张白纸上——抒写

写我,写你,写我爱的人及爱我的人

的名字。拍照留念

咯吱咯吱的脚步声,越来越多

大地成为纸。心为笔

雪,污浊时把自己化为水

渗入土里,不留一丝痕迹

写作功底很生涩,语感凝滞,每一句和下一句的联系都不自然,读起来非常吃力。另外在词语的选择上也不严谨,或者说不精准,如纸白和白,读起来不明所以。虽然想写成情诗,读完后却觉得情感薄弱。最后,表现手法太直白,没有阅读空间。

20纸上雪 文/袁洁

用尽骨头里所有的白与纸冷战

它拒绝,黑土,黑烟,黑夜

它举起薄冰做的盾

逃避有意无意间白纸上的明枪暗箭

回忆起初次白纸见她时说

我是白雪的白

用半生,在诅咒纸

你说各样留着长发的文字

都是你的情敌

有些雪,愿用一生的洁白填盖纸上的沟壑

有些雪,只愿在梅花上隐居

那朵雪花终究还是飘远了

钢笔,铅笔,毛笔,圆珠笔

纸的世界里拥挤着各种体味的文字

没有留白

——他乐此不疲

怎样的隐喻,更贴尽纸上的浩荡;呈现雪的无辜、善良与高冷。诗人是仗剑天涯的勇士,品格洁净。既便力气有时不足以与飓风抗衡。亦要负重前行。宝剑锋从磨砺出。多维度练笔,追求永无止境。优点是诗意明朗、切题,缺撼是构思并无独到之处,并无新意。第二段感觉绕口且乱。它、她、我、你等代词应用频繁,既若化诗意,又指代混乱。初次评析,有不当处、见谅。

21纸上雪 文/朵朵

没有任何征兆

一场雪,从信笺之外赶来

替消失的人,再消失一遍

沿旧折痕

打开那个冬天。彻骨的冷

扑向二十年后

我已是斑白双鬓的你

正经历着,你没有继续下去的

中年。想必顽疾

早已在另一处医治好

正如,这茫茫大雪,一次次

摧毁我,治愈我

整首诗以叙述的形式展开,由一封信笺追回过往,再念及故去的人。诗句简洁明了,有疼痛感。很好地将读者带入一种意境,不足之处是段落之间有断裂感,结尾处理不太好,没有做到更好的提升。

22纸上雪 文/芷茗

思念已结冰。耳边的细语

如聒噪的知了,嘶声力竭

鸣叫。早已变味

六月的雪花。化成笔下翻飞的鹞子

冰封桃花般的容颜

等某人来,轻轻融化

唯有寂寥和痴心,不改

那浓得化不开的相思

早已泛滥成灾

初读感觉挺像诗,貌似没有什么问题。语言也还通顺。可是,就是因为太像诗而缺少了诗歌应该有的东西。用词不太准确。细语应该很轻,嘶声力竭是拼命的喊。相互矛盾了。没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一味的抒情。直白平淡了些,没有打动人心。要想写出好诗,还需要加倍努力啊。

23纸上雪 文/玄微子

杨树已高过瓦片

抽烟的父亲,端坐在相框里

看着母亲剥豆

我所熟悉的部分,接近剪影

被鲜亮的颜色替换后

故乡再次从一张纸上醒来

星辰是新的

大地,羊群,还有

枝头的云朵,也是新的

经年的疼痛,倒退至病发的夏天

那时,月光有着比深雪更白的骨头

从诗句的缝隙处,落向人间

须要躲开疯长的草木

才能听见回声

天下缟素时,我们又在面临着一位亲人的离逝。诗中的父亲就从病发的夏天离去。好在我们还拥有着新的事物在来临,比如大地上的羊群,天上的雪、星辰及云朵。它们照得见我们的悲伤。痛定思痛,母亲依然剥豆,我也依然写诗,只是面对己经化为一纸轻烟的父亲,我们唯有借诗传情,借疯长的草才告慰忘灵。好诗!

24纸上雪 文/清风徐来

有时候是巨大的黑色

当花瓣伸出纤细的手指

指向中年的穴位

当一个人和影子互相缠绕

有不能表达的孤独

而那声音越来越稠密

它慷慨的——

让我想要不劳而获

诗歌首句抛出了“巨大的黑”,形成一个暂无指向的模糊背景。导出读者的构思形成空间。紧跟着用“当花瓣伸出纤细的手指指向中年的穴位”把前面的黑慢慢座实。前两段的意味从指向的间隙中延伸出来,非常不错。然不足的是,前三段一过,意象的跨度本来就大,跟着就完全没有支撑的了,显得把控力度不足,在这个没有补足的地方走虚。还算收尾不错,在深度上的思索把诗歌扬了起来。

25纸上雪 文/大观汨罗

要是真的,便不想删去

太多提醒,迎面

捉急的草垛迷藏,和

不需要懂的寂静

还是原来的样子,在星空

窗口仰望,你在泥土上融化

成梦,而我刚好经过

的童年,在夜色中铺好纸

想虚拟一场雪或一首诗

这首诗的第一句不错,要是真的,便不想删去。但这句的意象没有在后面延伸出来,孤立了,形成了孤意。再好的句子,如果孤意了,整体上就无法得到一种继续性,从而降低了整个意义上的联系。这样的句子如果删掉也是行的。诗歌整体上显得有点松散,后部分简单直述更是缺乏新意。

26纸上雪 文/桃小怪

心脏有尖刺的感觉

这个马达,是否

真的磨损过度

表层是多么光鲜

出厂日期证明是青年

她真的老了

就像她的诗

就像极少推开窗子的房间

诗稿,如积雪陈年

从不示人

诗歌好在语言简练,开篇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三段均有准确的本体和喻体,结尾扣题紧密。

不足之处,格局没有打开,语言和意象较浅,仍停留在表面,整体感觉空洞。可以再深入下,特别是第二段“出厂日期证明是青年”和“她真的老了”之间,过度太快,缺少文字支撑。另外,诗歌贵在隐而不发,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显然这首诗没有做到。

27纸上雪 文/海底石

若你将心碰撞

定会倾出一地月光

这月光中定有那男子翩翩的身庞

你应在等待,他含情的眸

如花般等待

如花般等待春风

你问寒鸭水温

寒鸭未带回

你问东方来客信息

来客也未言明

眼见着春已暮了

夏也消了

秋也去了

冬也白了

一世等待也换不来刹那的回眸,纵然深情款款,亦不能负了韶华。整首诗虽情意绵绵,意境却略显单薄。

28纸上雪 文/明镜台

许多细节

亲历者已无法叙述

我只能模拟那些纷纷扬扬

召唤雪线下的低鸣

翻阅,检索

历朝历代的记录

总有一些人熬不住

等不来楚怀王,宋太宗

总有几场

孕育太久的积寒

夹杂猎猎风声

试图覆盖暴露的荒谬

过去,现在,乃至将来

不愿停歇

多少人已放弃记述

经年后,仍会有好事者

循着遗漏的风

在铺开的白上澄清另一种白

整首诗歌,读来有沧桑、厚重之感,表现出人们对历史的不断探寻与解读,夹杂着真实与谬误的斗争,结句“在铺开的白上澄清另一种白”又表达了苍茫和虚无。个人不喜欢“好事者”的写法,不足之处是用词不够准确,有重复表述,总体完成不错。

29纸上雪 文/桃生

每当我就要睡去

你摇晃我身体,唤我

“醒醒,醒醒”

每当我感到饥渴

你伸出手臂,用刺刀割破肌肤

血液

——小小的河流

但我们毕竟走不出这偌大的荒原

南方草木正在发芽

南方的亲人们打理着庄稼

在阳光下打盹的人们永远不知道

春风不来此地

大雪覆盖故事

诗歌从第一句便埋下故事的引子,全诗围绕这一条主线,结构紧凑,情感丰富,诗歌的意象选择也很好,这些选择都能引起品读者的情感共鸣。从整体看,诗歌无可挑剔。但是,读完整首诗,感觉和诗歌的题目“纸上雪”的关联不大,作者可以多考虑诗歌叙述和题目之间的关联,搭建桥梁,整首诗会更加出彩。

30纸上雪 文/夕耕

对折,写半张处方

三七为君,桃花作引

眉心剃取一粒莲心,舀一瓢

春江之水

佐以。游向慈菇庵的涛声

赋予另一半,河岸咳出的旧疾

绘十里春风,十万亩桃林

烙上印记

策马路过的少年,定会想起

一个名字

这首诗立意很独特,采用开方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一节一句总起,二三节分别写开据药单的内容,结尾点题,很守旧的写法。其中引用各种中药名,与所谓各疾巧妙搭配,又有出新之意。这首诗读来既有古韵之美,又具有禅意。这心疾无非感情。纸上雪这个题目,可以有多种选择,许多人会选择书写的文字,而作者却选择的药方,很有新意。

31纸上雪 文/蓦然回首

从春天开到冬天

从粉红开到洁白

北方,一直开到南方

从我的掌中

开到你的心里

从青春年少

开到你我的两鬓沾染风霜

一朵,两朵

千万朵

我答应送你的雪花

此刻,在纸上

融化成一个透明的符号

全诗围绕核心意象“雪花”展开。“从春天开到冬天”,寓示了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时间之长,春天是丰富多彩的,冬天是简单明了的,也表达了“删繁就简”;“从粉红开到洁白”,寓示了颜色由深至浅,归于平淡;“从北方,一直开到南方”,寓示了跨度之大,距离之远,南与北本是背道而驰的,却实现了“合一”,也表达了其中的矛盾得到了化解;“从我的掌中,开到你的心里”,掌中是外在的,可视的,心里是内在的,隐秘的,寓示了由外至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从青春年少,开到你我的两鬓沾染风霜”,寓示了时间之久远,浓烈程度达到了至高点;首段主要采用了铺排和隐喻的方式,增强了诗的张力,暗示了“雪花”的时空跨度之长、之久、之远。

“一朵,两朵,千万朵”,表达了“雪花”的数量之多。

“我答应送你的雪花”,是我答应,我承诺,送你的“雪花”,究竟是什么样的雪花,到这里似乎就“水落石出”了,“此刻,在纸上,融化成一个透明的符号”,“融化”二字实乃点睛之笔,给纸上只留了一个透明的符号,相当于一片空白,也就是落空了,这个符号也只是想想罢了。

通读全篇,前两段语势逐渐强烈,伴随的情感状态也最为强烈,到了最后一段,突然跌下谷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读者的心随之噗通着地,感同身受,感受着强烈的失落、遗憾之情,也痛着想起了自己的纸上雪,时空纸上那个美丽的承诺像个万花筒。

从扣题、内容、情感、修辞手法来看,从思想性、艺术性、深刻性来说,此诗打动了我的心,并在心灵深处带来了回声。

32纸上雪 文/小燕子

等一个人,在一行字里

在一首歌里

在东经20度以西

我设想共同打开一个世界

摊开整个春天

肩并肩,坐听风儿刮过树梢

看月亮滚进西山坡,再爬出草尖

石子打出的地方

有人会轻轻喊疼

该来的都来了,而你没有来

纸的背面已是一年岁尾

我一个人夹风带雪

从城市这头穿越到那头

落下的几片雪花

“仅一滴墨水就可以把它们染黑”

很成熟,很圆滑的写作,缺少属于自己的辨识度。但是也很套路,想表达的有点多。

其实,一首短诗不必承载过多的东西,简洁而集中就好。

33纸上雪 文/小春

“任凭鱼们游来,在信纸上

窃窃私语”----

那时桃花开得正美好,流水

也没有悲伤,连离别

都泛着悲剧之美:

“一朵桃花在车轮下,

开成了阴阳相隔的两爿红”

而后,中年的雪

无法抗拒地,落在

额头和发间,而你越来越缄默

不再开口说冷,远方越来越远

你也不再想要到达,雪那么大

有些贴着你的体温,惴惴太息

你目睹更多的,压垮

陌生的屋顶

“你怀揣千山万水,我只有

低下头的

炊烟和雏菊”

开篇通过一个引入句直接从形而上切入,打开了主题的内质化描写层面。第二句一个“那时”,进一步将时间空间拉开,因此虽然后面几句是顺承式结构,但是诗意还是成功营造出来良好而开阔的舞台空间。本段末尾再次引入插入句式,用一个场景来作为前一句”泛着悲剧之美“的再现性补充说明,使得场景丰富生动。

在第一段成功打开诗意空间之后,第二段进入了铺垫和情绪转折,从情绪上和节奏上都进行了良好的诗意推进。”目睹“一词,很好的从旁观者的视角写出来诗意的在场性,“压垮”一词,用在对雪质量的形容上,初看不符,其实细想,深层意义恰好对应时间的变迁和岁月的老去,因此这个词使用质感其实十分巧妙和贴切。

最后段再次通过插入句式,进行收拢,除了本身的插入句式带来诗意角度的切换之外,两句间本身带有的良好跳跃效果也产生了极好的诗意冲击感。情绪上直入内心,令人回味。

当然,客观的说,笔者不建议在一首诗中,超过一次以上的插入效果,有点过于频繁和刻意的切换,可能造成诗意的断裂感,而本诗插入式运用达到三次,这是本诗一个不足,但是顺畅的抒情效果,良好的语言表达,和充实饱满的思想,还是很好的构筑和支撑起来这首诗的灵魂。因此,这是一首好诗无疑。

34纸上雪 文/无言

十个海子在一起 说着从前

一个你要去看海

一个你回到了麦田

木头还给了木头 马尾还给了马尾

青稞依旧属于她自己 德令哈

再也不用写你了

春天打马而去

一首诗 回到草原

纸上雪,飘着海子那些熟悉的诗句。让人亲切又恍惚。涵盖了海子诗《春天,十个海子》《五月的麦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日记》《九月》。开篇用海子生前的最后一首诗起笔,春天,十个海子复活,打开记忆或者说追忆,令读者记忆中的纸上雪开始飘落,不错的开端。第二节一个要去看海一个要去麦田,海和麦地是海子的精神家园。承得很巧妙。第三节开句也很好,海子在《九月》里写“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但后两句显得太单薄了,青稞和德令哈出自海子的《日记》,个人觉得没能很好的挖掘出诗意。结句春天打马而去转的不错,但最后的落笔浅了些。

— E N D —

本期作者:乌鸦训练营学员

本期编辑:淡紫幽香

关注我们

一个用诗说话的地方

Hash:484b985f72680266ccf50e8d8a16417e41094a2f

声明:此文由 乌鸦诗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