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陈潭秋故里 | 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突出红色旅游效应——湖北省陈潭秋故里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陈潭秋,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100 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湖北省黄冈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 是陈潭秋烈士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陈潭秋故居始建于清代,1927 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为了更好地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80 年 6 月,在原址修建了故居纪念馆。同年,李先念亲笔题写馆名。该馆现已成为集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生平展览馆、铜像广场、宣誓广场等为一体的红色景区,年接待游客近 30 万人次。

近年来,黄州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建设,加强环境改造、完善服务设施,丰富展示和活动内容,引导周边村民走上红色旅游致富路,让红色旅游教育热起来、红色旅游景区火起来,乡村经济活起来。

“故居 + 基地”,让烈士故里传统教育热起来

近年来,黄州区文旅局不断加大投入,促进陈潭秋故居建设提档升级,先后建成宣誓广场、陈潭秋故居、红色植物园、铜像广场、黄州区廉政教育馆等红色景点和景区旅游公路——故居一路、环故居池塘步行道、池塘驳岸、展陈场馆改造、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供电供排水管线、消防安防设施等基础设施。硬件提档升级后,积极开展馆校合作, 先后与黄冈师范学院、黄冈职院、武汉铁路职院和黄冈实验小学等 20 余所大中小学建立共建关系,高水平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宣教活动。

1999 年,陈潭秋故居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大批青年学生前来参观学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每逢“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重要纪念日,青年学生在陈潭秋故居旁宣誓广场和陈潭秋革命英雄事迹浮雕墙前庄严肃立,或向烈士铜像行礼献花,或举行升旗、入党、入团、入队仪式。2019 年共接待青年学生 228 批次、2.451 万人次。

“展陈 + 活动”,让烈士故里作用大起来

“陈潭秋故居展览”是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的精华和灵魂,现有故居展厅、陈潭秋生平 事迹展厅、陈策楼村革命烈士事迹展厅、黄州区廉政教育展厅,照片 260 余幅,展线长180 米,展出文物 20 余件,史料 100 份,配有录放电教设备等,陈列有陈云、李先念、李维汉、魏文伯、郭述申、王观澜、吉合、伍修权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

为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一方面将参观者“迎进来”,充分发挥阵地优势,通过声光电等形式,让参观者看到最优质的展陈,得到最佳的体验,另一方面将展览“送出去”,深入开展展览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事业单位和机关等 “四进”活动。2019 年制作“陈潭秋革命事迹”流动展牌,先后走进陈策楼镇政府、陈潭秋中学、聚星小学等 20 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巡展。

与此同时,围绕党风廉政教育月、支部主题党日、清明节、党的生日、建军节、烈士纪念日、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党员干部、青年团员、企业职工等,到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8 周年之际,举办了“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事迹展”,观众总数达 13.5 万人次;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举办了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反响热烈。

内容精彩的展陈和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有效增强了纪念馆与参观者的黏性,极大提升发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特色 + 服务”,让烈士故里乡村经济活起来

陈潭秋故居纪念馆所在地陈策楼村,距离黄冈市区 30 多公里,经济曾相对落后,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5 户、267 人。

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人感到了肩负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旅游扶贫一定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全域旅游,与人民共建共享,不断增强 贫困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陈潭秋故居景区风貌

学子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近年来,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积极发展旅游关联经济,大力帮助周边群众,助其实现脱贫摘帽。随着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建设提档升级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蓬勃开展,红色旅游参观人数日益增多,各种商机也接踵而至。

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注重“特色+ 服务”,通过“结对子”“出点子”“给位子”等方式,推出脱贫攻坚“套餐”,帮助周边村民积极开展经济活动,以增加收入。

“结对子”,密切馆村合作,建立帮扶关系。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主动与村委会联系,围绕脱贫攻坚工作献计献策,采取统一规划、业主自建、适当帮扶的方式,为每户向上争取补助资金 1 万元,帮助有条件的村民兴办农家乐、乡村民宿、农家超市,优先向游客推介。到 2019 年,陈策楼村共兴办农家乐 2 家、乡村民宿 1 家、农家超市 3 家,直接或间接解决 25 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员 8 人。

“出点子”,加强经营指导,建立咨询关系。陈潭秋故居周边农民因远离市区,信息较为闭塞,故居纪念馆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对游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细分出学生、干部、职工、外地等多个客流单位,及时反馈给周边村民,指导村民根据不同客源提供相应的土特产品,以供选购。村民们销售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土鸡蛋蜂蜜和一些时令小吃, 深受游客欢迎,常常销售一空。

为确保货源充足,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一班人积极建议周边农户扩大水果种植规模,增加水果品种,经过多年建设,如今村民已种植柑橘 100 亩、桃林 100 亩、李林 100 亩、火龙果 50 亩、葡萄 100 亩,实现春有花赏、夏有桃尝、秋有葡摘、冬有柑品,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 300 余元。

“给位子”,招聘贫困员工,建立劳务关系。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先后聘请村民 15 人,其中贫困人员 7 人,负责景区内卫生打扫和绿植管护。

吴泽青,老伴常年卧病在床,家境贫困,被纪念馆聘用,负责景区卫生打扫。他激动地说:“没有想到,我快七旬的人,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伴,一年还能挣万把元钱。”

陈潭秋故居纪念馆根据贫困人员特点,量身定制一些岗位。贫困人员杨天鹏因有轻微残疾,一直闲在家中,无生活来源。故居纪念馆腾出原本由正式工作人员负责的参观人员登记岗位交给他负责,每月开固定工资,帮助他脱贫。

故居纪念馆还通过设立农业观光车驾驶员、保安员、旅游厕所保洁员等岗位,直接安排周边贫困群众 13 人就业,间接安置贫困群众 30 余人就业。

“随着红色旅游的火爆,游客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富裕。”陈策楼村支部书记说,到2019 年年底,全村 75 个贫困户、267 人已全部脱贫摘帽。

专家评语

满怀对烈士的崇敬之情,用故居 + 基地、展陈 + 活动、特色 + 服务方式,让烈士故里传统教育热起来,作用影响大起来,乡村经济活起来。通过故居建设提档升级,与 20 多所大中小学建立共建关系,将参观者迎进来,将展览送出去,将陈潭秋革命精神播向四方。通过“结对子”“出点子”“给位子”方式,密切馆村合作,加强经营指导,招聘贫困员工,推出脱贫攻坚“套餐”,帮助周边村民开展经济活动,不断增强了当地百姓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巡视员 邢济萍)

来源:文旅之声 | 责编: 尹聪 | 初审:李威 | 终审:尹宏伟

原创投稿邮箱:hzqrmtzx@163.com

Hash:14b365c2516bc3ec183be02ae0016cbe01f87a49

声明:此文由 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