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纪事:纵棹园里传说多

宝应纪事︱纵棹园里传说多

作者:可人学人

私家园林,一般规模有大有小,小者一亩或半亩,大者几亩或几十亩。其布局多以环水为主,围绕水面布点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或几个小的景点。私家园林的园主大多是文人、学士,且能诗会画,功能多是园主以此自娱附雅、修身养性。

私家园林以明、清时代为主,多分布在苏南、苏中地区的苏州无锡扬州等地。如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无锡的梅园、蠡园鼋头渚;扬州的吴道台宅邸、汪氏小苑、何园。而在县级城市拥有私家园林的不多,宝应的纵棹园可为其代表作,其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充分表现了古代高超的造园艺术

宝应纵棹园,位于宝应县城中心叶挺路和安宜路的交汇处,占地为68亩。清代潘耒在《纵棹园记》中写道:“水之潴者因以为陂,流者因以为渠,平者为潭,曲者为涧,激而奔者为泉,淳而演迤者为塘、为沼。”纵者,即泛也;棹者,即舟楫也,是文人墨客临波泛舟、修身养性的最佳去处。纵棹园三面环水,典雅清秀,别具一格,属于较大的私家园林。

清代康熙年间,康熙进士、翰林院侍读乔莱因不满仕途污浊,罢官回到家乡宝应后,为了潜心读书、吟诗作画而修建了私家园林,取名纵棹园。当年园主乔莱在园中常与亲朋好友划船湖中,品茶放怀,谈古论今,时而吟诗作对,时而抚掌放歌。乔莱的好友、状元王式丹游览纵棹园时曾赋诗道:

此中便作小游仙,一 鹤呼俦下蓬桥。

清代末年至民国初期时,纵棹园改为安宜学堂、民众教育馆,后被日军盘踞,纵棹园遭到毁坏。解放后,纵棹园修葺一新颇具规模,定名为“宝应人民公园”,1982年恢复原名纵棹园。在纵棹园的大门上方,醒目地悬挂着“纵棹园”匾额,系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所题。

说宝应纵棹园里传说多,是因为在这座私家园林里曾经发生过许多事件,也为纵棹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关于石狮的传说

在纵棹园大门的两侧,雄踞着一对洁白、威严的石狮。据传说,古时在宝应的城北,有一家豆腐店,店主人每晚做好两缸用于次日出售的豆腐脑。有一段时间,店主人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发现提前做好的一缸豆腐脑都会莫名其妙地“蒸发”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弄清豆腐脑“蒸发”的原因,这天的深夜,店主人悄悄地藏在缸后静观其情。当到了黎明时分,只见两个庞然大物飘然而至,前爪伏于缸口,大口地吞食豆腐脑。店主人见状,便抄起铁棍使出浑身力气,对准两个庞然大物就是一阵狂砸,其中一只怪物的前爪被砸中,吼叫一声便迅速逃走。天亮后,店主人在缸边拾到一只石狮前爪,遍城寻访,却见泰山殿门前有一个石狮缺少一只前爪。

在那个特殊年代,泰山殿完全被损毁,门前的一对石狮被细心的市民埋进地下保护起来,地点就在纵棹园的北边。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城市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将叶挺路打通并向东延伸,施工人员在纵棹园的北边、原宝应中学大门西侧发现了当初被埋到地下的一对石狮。

出土的一对石狮从外观上看,仍是完好如初。施工方经请示县文化部门领导,将它们移至纵棹园门前,作为镇园之宝。

关于八宝亭的传说

进入纵棹园园门,园内四处都是苍松隐阁、亭榭倒映、杨柳婆娑,让人赏心悦目。经过横跨清溪的石拱桥,往前便是假山迎面而立。再向前步行,穿过林荫夹道,不远处高出地面的土墩上方有一座八角凉亭,亭内有长条椅供游人在此小憩,更可登高望远,欣赏园内所有景色。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八宝亭。

八宝亭,如同“虎丘”之于苏州、“五亭桥”之于扬州一样,是宝应的象征。八宝亭原址在原宝应县政府对面的巷子里——县南街得宝河畔,因所处地方狭小,政府部门于1983年将其迁到纵棹园内,参照原亭风貌重建,并将旧牌移置园中供游人观赏,从而使“八宝”佳话永传后世。八宝亭来历,得益于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传说:

唐肃宗年间,“安史之乱”后期,名不聊生,当时的唐代宗李亨更是身染沉疴,生命垂危。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李亨登基之日,正是“安史之乱”叛军攻陷两京之后。

上元二年(761)四月的一天,肃宗皇帝卧在病床上召见各位大臣及各州刺史,说:“众爱卿,当今正值平息安史之乱之际,国难当头,朕想听听各位的治国良策。”

“严惩参与安史之乱的叛臣。”

“急需减轻百姓的负担。”

……

“楚州安宜县有个尼姑真如夜得八宝,可否献与皇上?”楚州刺史崔铣向皇帝禀报道。

“何为八宝?崔爱卿可一一道来。”

真如在中原战争时期,到楚州安宜修身避乱。真如目睹“安史之乱”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心里很是着急。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缘故,就在那天深夜,真如做了个有生以来的美梦。在那个梦里,她被玉帝召见进了天宫。

“玉帝召见凡尘出家人真如不知何故?”真如跪拜在玉帝座下小心地问道。

“现如今,下届丧乱已久,杀戮盈野,腥秽之气直冲云天,须用神宝,方镇邪逆。我早有所闻,你很关心国事,替民众着想,故今特召见你办一件事。”玉帝边说边从侍从手中接过一个金碧辉煌的宝盒子道:“今赐‘八宝’,托你转交给下届皇帝,籍以平乱息兵,安抚民众,太平天下。”

玉帝取出“八宝”,并一一向真如介绍道:“一宝为如意珠;二宝为红鞯鞴;三宝为琅垤珠;四宝为玉块;五宝为玉印;六宝为皇后采桑钩;七、八为两柄雷公石斧。此‘八宝’置于日下白气贯天,放于暗室耀如明月。”

真如梦醒,于天亮时分到位于城南的城墙下挖出如上“八宝”,她立即将“八宝”送到县衙,县令不敢怠慢,又立即上报给楚州(现淮安淮安区。唐代时,宝应属楚州管辖)刺史崔铣。崔铣在得知事情的原委后,携“八宝”赴京城接受唐肃宗的召见。

肃宗皇帝听完“八宝”的由来,精神为之一振,徒觉自己年轻起来,病也好了许多。他手捧“八宝”盒,不仅从床上坐起身子,而且还将两腿挪下了地。

“速传太子李豫见朕。”肃宗皇帝向内侍大声喊道。李豫闻诏,跪拜在肃宗皇帝面前,说道:“儿臣奉旨叩见父皇。”

“你由楚王人入宫为皇太子,今上天又赐宝于楚州,显然是在佐助你呀!今后要奉玉帝之命,携这‘八宝’好生治理国家,平乱安民啊!”肃宗皇帝语重心长地说。

不久,肃宗皇帝病逝,代宗李豫继承皇位。

上元三年(762),唐代宗李豫下诏,更年号为“宝应元年”,献宝之地楚州升为上州,得宝之地安宜易名为宝应(即谓得“宝”之“应”)。至此,宝应遂为望县,九州皆慕,知名度极高。

嘉靖三十年(1551),官府疏浚得宝河,并于河边立牌建亭,取名为“八宝亭”(位于现在的县南街)。清道光丁亥年(1827)时,又在原址重建“八宝亭”。

关于戚家汪的传说

自八宝亭西行,过拱桥,便是戚家汪中的一座小岛。岛中建有戚汪阁,又称“竹深藕净之堂”。戚汪阁里,有文人相聚时留下的墨迹,供游客欣赏,或在其中品香茗,或挥毫泼墨,其情其景,煞是温馨典雅。堂前有紫藤,花开如云,四周有松竹梅柳,树影婆娑。

八宝亭北面有湖石假山,玲珑剔透,洞窟清幽。游人在此或攀“崖”登高,或跨越水上石墩。再往北,有黄石假山一座,假山上有一亭子,名曰翦淞亭,亭上立有六角重檐,翦淞亭的北边为“画川胜境”,系仿古建筑。在碧水泱泱的戚家汪西南两侧,均围以仿汉白玉栏杆,给人有洁白、高雅的感觉。

戚家汪在明代时曾是一片芦苇塘,这里还有一个十分凄凉的传说。传说就在这片芦苇塘边住着一户姓戚的人家,戚家长子聪明过人,街坊邻里为他介绍了一位才貌俱佳的女子为妻。新婚之夜,戚家操办了多桌喜宴回敬前来贺喜亲友,新郎因一时高兴饮酒过量,在送客返回时不慎失足落水而亡。

新娘在新房里只等新郎为她揭去红盖头,哪知却是阴阳两隔,空做夫妻一场。当新娘得知新郎落水身亡后悲痛欲绝,即赋诗一首:

画虎虽成未点斑,百年夫妇一宵难。

欢声未已哀声动,贺客才临吊客参。

孔雀屏前灯隐隐,鸳鸯枕上泪潸潸。

从来未识儿夫面,空惹虚名到世间。

之后,新娘因思夫心切,亦投水殉节。

关于乾隆皇帝即兴赋诗的传说

清代皇帝乾隆·弘历继位后,为了体察民情,安扶地方官员和黎民百姓,曾六次下江南,五次路经宝应,并在宝应停留微服私访。乾隆皇帝在青年时代就从史书中读到有关“宝应”因唐代上元年间,安宜真如尼姑献“八宝”于朝廷而得“宝应”县名的故事。也因他博学多才,擅研历史,曾常题联赋诗,还为宝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策马过宝应》:

古县坳暗滨运河,安宜三度此经过。

舍舟策马从民愿,就日观云听彼歌。

昨夜虽云被灾小,僻乡宁鲜向隅多。

越堤罗坝原林立,嵩目修防意若何?

乾隆皇帝在第二次下江南路经宝应时,专门游览了纵棹园,再次从宝应县令口中听说到“八宝”的传说,便即兴写就了一首题为《宝应县咏事》的诗:

上元获宝县名改,其宝已难定假真;

即使果真为瑞应,牝鸡可得教司晨。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宝应县令为了款待乾隆,命手下传乔家白酒坊老板拿出最好的宝应酒供奉皇上品尝。乾隆皇帝在品完乔家白酒后,他又趁着酒兴写下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乔家有白酒;

下联是:白酒数乔家。

横批是:好酒。

与此同时,乾隆皇帝闻知戚家新娘的殉节之事,感慨颇深,遂又一次在宝应赋诗一首:

未睹妇面继夫之,非此寻常烈女行。

白发尚且贪晚景,青春岂肯弃红妆?

魂游地府乾坤大,骨葬山头草木香

朕泪从未轻易落,只为千秋立纲常。

历代皇帝中,能在一个县邑写下多首诗句,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为数不多的。乾隆皇帝为宝应留下多首诗句而被后人传为佳话。

如今,每年到夏季,纵棹园内便是满池清香碧荷,田田荷叶,随风送爽,千朵芙蓉,摇曳吐芳。而游人们则是纵棹泛舟,追风逐凉,其乐融融。

纵棹园内的传说,吸引着广大游人前往寻找传说、游园赏景。

文/可人学人 ;稿源/可人书屋

Hash:7628987383d8775d4a8cef04e9608c0aa83dc6b8

声明:此文由 荷乡宝应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