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1:本非同根生(2) ---从叶尔羌国王陵漫谈现代维吾尔民族的形成

西域出土的佉卢文书)

(二)全面伊斯兰化之前塔里木盆地居民的信仰和文字

塔里木盆地地处东西方交流的十字路口,各种人种、族群、语言、文字、宗教都在这里交汇。现代的语言学已经能把历史上流行与西域各个地方、各个年代的语言按语系、语族和语支分很清楚。不是语言学专家,看得也是一头雾水。用比较通俗的表达,影响西域的语言文字,最重要的应该是汉语、印度语、突厥语。

根据目前的史料,西汉经营西域之前,似乎这里的绿洲城邦没有文字,汉字是第一个在西域落地的官方文字。直到公元2世纪后半叶,随着贵霜帝国的强盛崛起,贵霜帝国官方文字佉卢文传入吐鲁番盆地。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印度河北部地区,中心在今天巴基斯坦的巴沙瓦一带),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公元1-3世纪,大月氏人建立强大的贵霜帝国,统一印度河北部、阿富汗和中亚地区,佉卢文也在中亚广泛流行。

楼兰古城、尼雅古城交河故城龟兹故城新疆古代遗址考古,都有佉卢文和汉文同时出现。公元399年去印度取经的法显在其《佛国记》中记录他经过西域诸国“诸国俗人并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精疏。从此西行,所经诸国,类皆如是,唯国国言语不同。然出家人皆习天竺书、天竺语。”法显所讲的“天竺书、天竺语”应该就是佉卢语和文字。

5世纪之后,佉卢文逐渐消失。与佉卢文大体同时期产生的另一种语言文字--婆罗米文字,开始取代佉卢文成为西域诸国的通行文字。现在语言学把这一时期的西域语言分得很细,有于阗塞语、焉耆--龟兹语等等。大体都是用印度婆罗米文字的一种变体。这种文字大体使用时间是公元5至10世纪。

当时的中原人都笼统地把它叫印度语。如,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阿耆尼国(焉耆国,位于今天新疆焉耆县及周边地区)“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屈支国“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跋禄迦国(今阿克苏一带)“人性、风俗、文字、法则同屈支国,语言少异。”佉沙国(位于今天的新疆喀什)“其文字,取则印度,虽有删讹,颇存体势。语言辞调,异于诸国。”;羯盘陀国(位于今天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县)“文字语言大同佉沙国。”;乌铩国(位于今天的新疆莎车县)“文字语言少同佉沙国。”;斫句迦国(位于今天的新建叶城)“文字同瞿萨旦那国,言语有异。”瞿萨旦那国(即于阗国,位于今天新建和田)“文字宪章,聿遵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革。语异诸国。”

佉卢文和婆罗迷文在塔里木盆地流行期间,也是佛教文化在塔里木盆地盛行的时间。在此期间,源自中亚的粟特文在西域商业交往中也被广泛使用(粟特人是商业民族,隋唐时期,大量的粟特人穿梭往来于丝绸之路上,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一支商业力量)。

公元840年之后,西迁的回鹘人进入塔里木盆地。回鹘人的到来不仅在人种族群上给塔里木盆地带来冲击,语言文字也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在西州回鹘王国(自今天的阿克苏往东,塔里木河下游区域、吐鲁番盆地、哈密地区和天山北坡),回鹘文成了官方语言,佛教依然是主要宗教。而西部的喀喇汗王国则改信伊斯兰教,并对于阗王国发动“圣战”。公元1006年,于阗王国被喀喇汗王国所灭,突厥文开始在塔里木盆地的南沿和西部占统治地位,同时伊斯兰教取代佛教成为该地区的刀锋下的全民信仰。期间喀喇汗王国也曾经对西州回鹘汗国发动“圣战”,但以失败告终,西域佛教得于在西州回鹘汗国延续到15世纪前后,最后是在黄金家族系的察合台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时期,彻底伊斯兰化的。

(三)蒙古系汗国时期完成的的西域全面伊斯兰化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借口中亚强国花剌子模发动西征。此后40余年的时间里,蒙古帝国发动三次西征,建立庞大的蒙古帝国。

在成吉思汗西征途中,西州回鹘汗国是第一个主动投附的国家。而西州回鹘汗国也有比较高的文明,拥有自己的文字,也因为从漠北大草原迁居到塔里木盆地的农业区域,对农业社会的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长于征战而实际还没怎么开化的蒙古实际有着很好的借鉴。早期的蒙古文字就是在回鹘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13世纪至16世纪末期的蒙古字为回鹘体蒙古文)。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其国师、藏传佛教萨迦派领袖八巴思协助下,借鉴藏文,创制了“八巴思文”,不过这种文字没有成功,元朝灭亡后就没有人使用这种文字了。在有有元一代,西州回鹘一直享有相当特殊的地位。政治、经济文化上长期保持半独立状态。而蒙古帝国相对宽松的宗教信仰,也使得西州回鹘所辖地区(归属于元帝国)佛教得以继续保持和传播。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位于今天重庆合川县境内)被炮石击中身亡(钓鱼城是一座传奇的城市,在蒙古铁蹄下居然坚守了36年,还把那位纵横欧亚的蒙哥大汗击给干掉了。今天在钓鱼城上有一首怀古诗“折鞭欧亚震,护国鬼神惊”,诚如斯言!)。蒙哥去世后,其两个儿子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爆发争夺汗位的内战,之前成吉思汗分封的诸王选择支持不同的阵营,最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被称为“四大汗国”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等实际上独立的国家。其中的察合台汗国统辖区域大体在今天塔里木盆地库车以西,包括伊犁河谷、中亚河中地区和巴尔喀什湖一带。

蒙古帝国分裂出来的这些汗国,虽然名义上奉元帝国为“宗主国”,但其实也不怎么鸟元帝国皇帝的,彼此之间不时互相攻伐抢地盘,窝阔台汗国最后就是这么给察合台汗国给兼并掉的。但兼并了窝阔台汗国的察合台汗国也没稳定多久,就再次爆发窝里斗,分裂成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西察合台汗国成了突厥贵族的傀儡,说他是黄金家族的子孙,好像有点给成吉思汗抹黑。东察合台汗国倒是顽强地生存下来。到公元1348年,秃黑帖木儿(这名字太拗口,为叙说方便,后面就简称“秃汗”)继位后,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皈依伊斯兰,同时强迫蒙古贵族及16万帐蒙古人集体皈依伊斯兰(大概一帐就是一个家庭吧)。

在强迫蒙古人皈依之后,秃汗又支持穆斯林教团组织“库车伊斯兰社团”到当时处于佛教和伊斯兰教冲突地带的西域佛教中心库车(就是高僧鸠摩罗什的故乡龟兹)传教。伊斯兰传教的方法嘛,你懂得。公元1359年,秃汗征讨中亚撒马尔罕时,留在都城的信仰基督教的贵族和群众发动反抗强制该宗伊斯兰的暴动,库车的佛教徒也群起相应。其后,秃汗回兵镇压暴动。这时候,秃汗更不客气了。你们不是不愿意改宗伊斯兰吗?那好办,留头不留佛,留佛不留头。“库车伊斯兰社团”拆毁佛教寺庙,捣毁佛像,焚烧佛教经典,屠杀佛教徒,具有千年历史的库车佛教文化被毁灭殆尽。继于阗之后的有一个西域佛教中心在血与火的清洗中湮灭了。

(蒙古帝国各汗国分布图)

秃汗死后,东察合台汗国又陷入长期的内部混战。秃汗的孙子黑的火儿者(这名字也太拗口了,后面都叫他“黑汗”吧)在反贼内部人士的帮助下刀口余生。公元1389年,在黄金家族的号召力和实力派系的支持下,黑汗登基。这人也是一个伊斯兰崇拜着(也是政治的需要),登基后就开始着手攻克西域佛教的下一堡垒、西域的东部佛家中心--吐鲁番。

公元1392年,黑汗亲自率领伊斯兰军队进攻吐鲁番。这时候的大元已经消失在漠北的风沙中(公元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所灭),统治中原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68年到1398年在位)。而自宋开始,海洋经济已经兴盛了几百年,雄才大略的洪武皇帝实在没有心思经营这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西域,直接在酒泉修建嘉峪关,连敦煌、哈密都放弃,只是象征性地在敦煌、哈密设置卫所,让他们自生自灭。吐鲁番这块曾经在大元庇护下的佛土就这样暴露在黑汗率领的“圣战”铁蹄下,结局自不待言。公元1399年,黑汗还组织过一次对哈密的“圣战”,不过这次动的可是大明的奶酪,虽然大明也没怎么重视哈密,但也不能让别人欺负,黑汗也在这场战斗中被明军给打死了。

在黑汗之后继位的是穆罕默德汗(如果成吉思汗地下有知,估计会气的爬出来暴打一顿这数典忘祖的龟孙子)。这哥们更是一个极端狂热的伊斯兰推行者,据十六世纪上半叶的中亚蒙古史《拉失德史》记载,默罕默德汗要求所有的蒙古人必须信仰伊斯兰教,必须遵守教规,必须缠头巾。如果发现不缠头巾的人,就用马掌钉入他的脑袋。在他的铁腕推动下,东察合台汗国治下的蒙古人全部信仰了伊斯兰教,最后融入到穆斯林当中。

在黑汗进攻哈密是失败后,东察合台的继任者又对哈密发动过数次“圣战”,在持续的战争打击下,哈密的佛教力量逐渐退出。明朝军队退出哈密后,佛教更是急剧衰落。16世纪初,佛教已经从哈密全面撤退。从此,玉门关外的南疆土地全面伊斯兰化。

(未完待续)

Hash:3cd52599ab42dceefa5551365f6e49ea91351c7f

声明:此文由 闲读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