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研团队如何探寻沙漠绿洲背后的“秘密”?

11月的内蒙古已经进入冬天,在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研究的试验地里, 地里 生命的 情况正被各种采集器监测着,“一呼一吸”都变为涓涓“数据流”实时传回位于沙漠实验室的数据中心。

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团队成员蒋学皎介绍,随着 腾讯—重庆交通大学沙漠生态研究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一套基于边缘数据中心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孕育而生,改变了研究的传统模式,助力他们研究沙漠绿洲背后的“秘密”。

2020年11月10日,在内蒙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研究的中试基地里,田间植物表型采集系统机器人正在巡测。雍黎/图

17000亩沙漠已经变绿

还有众多“未解之谜”待解开

2020年11月10日,在乌兰布和沙漠试验地里,来不及收摘的辣椒,已经被风干。雍黎/图

让沙漠变成绿洲,开满鲜花,收获庄稼,这是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研究团队负责人易志坚教授研究团队 历经10年的研究与实践创造的“生态奇迹”。易志坚团队从植物中提取了一种纤维黏合剂,放到沙里,添加适量的水,让沙子拥有生态力学属性,具有了保水性,实现“土壤化”。

经过在重庆多年的实践,2016年,团队来到乌兰布和沙漠小试,成功“变”出一片25亩左右的绿洲,2017年完成了中试基地内约4000亩沙漠的土壤化和绿化,2018年,面积扩大到了6000亩。生态修复的足迹还拓展到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川西若尔盖沙化草地、西沙岛礁甚至包括中东和撒哈拉沙漠等地,截至2020年10月易志坚研究团队 已完成生态恢复建设17000亩。“沙漠土壤化”成本远低于我国各省市土地复垦费用,平均用水量不到400方/亩,低于当地基于以色列滴灌技术制定的550方/亩的节水定额。

2020年10月18日,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试验地里绿油油的牧草,红彤彤的高粱都已经到了采收的季节,工人们正在忙碌着。万难/摄

易志坚介绍, 从最开始验证土壤化后植物是否能够生长,到进行规模化试验,扩大植物种植面积,进行优势植物的选择和研究。再到发现沙漠里植物长势旺盛,产量也很高,而且产品特别好吃。这让他们觉得沙漠土壤化的实施, 不光是可以进行生态修复,还能让当地致富的。同时他们也发现在沙漠复绿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研究。

“我们发现沙漠里种植物产量和质量会高于当地传统农田,而且根系特别发达。”易志坚说,去年在内蒙古的高粱测产显示最高亩产是932公斤,平均亩产是789公斤,而全国最高平均亩产是2017年的324公斤。团队总结认为,除土壤化后的沙子保水保肥而外,沙漠松散性比土壤高,根系在土壤化层下面生长没有较大的阻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发达的根系可以更充分地吸取养分和水分,加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所以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高于传统农耕地。

2018年9月10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中试科研基地内,科研队员正在清洗刚刚从试验地里挖出的植物根系。万难/摄

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果

亟待解决这些“未解之谜”

大量数据处理成研究难点

智慧农业让研究不再“靠天吃饭”

试验田里浦北的传感器。雍黎/图

“当我们了解到易教授团队的需求时,决定部署一个边缘计算中心,来解决海量数据运算和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的需求问题。”腾讯云数据中心高级架构师,沙漠项目及nano 边缘一体柜项目经理刘灵丰介绍,从2018年初步接触,到2019年10月腾讯和重庆交通大学一起成立了沙漠生态研究联合实验室, 基于边缘数据中心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成了首个合作课题。

2017年9月5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沙漠化土壤”中试科研基地,沙漠中的试验地绿意盎然。万难/摄

采集数据实时传输

全靠这台在沙漠中坚守的“宝宝

已经投用的nano边缘一体柜。雍黎/图

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研究团队负责人易志坚教授在试验地里讲解。雍黎/图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雍黎

Hash:5dbb3871e665402e78283962ebb74335d69a0e3d

声明:此文由 创新重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