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儿看一看远古文明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300—44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

大汶口位于泰安五汶交汇处,这五条汶水分别是:渐汶、嬴汶、牟汶、柴汶、小汶,至此处五汶合流,故称大汶口。

考古学中的泰安大汶口文化史料非常丰富。大汶口古镇,在正史中最早是作为钜平县县治出现的,其出现的时间在前122年,即元狩元年。

这一年,汉武帝设立泰山郡,郡治博阳(今岱岳区旧县),辖钜平、奉高、牟、嬴等二十四县,其中钜平县治即今天的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

自此,钜平——古大汶口出现在历史记载中。直到天保七年(556年),改泰山郡为东平郡,领博、梁父、岱山三县,钜平县并入博县,博县县治即今天的岱岳区旧县。钜平县自此被废除,其前后存在达700多年。我们知道,在正史中,县级以下地域区划记载是极难出现的,而遍查以后正史,也确实查不到钜平县以后的“大汶口”记载。

直到明代汪广洋写《凤池吟稿》,卷五有诗《大汶口》。《凤池吟稿》成书于洪武三年(1370年)前,此为最早记载“大汶口”之名的文献。据此可知,元末明初即有大汶口之名称。从那以后,大汶口作为古镇名称正式出现,各种与其相关的史料也不时出现:如明乔宇(1464年~1531年)《渡大汶记》云“季夏三日,冒雨南行十里,岚气切衣。又五十里,至大汶口。”记载了大汶口古渡;明毕自严(1569年~1638年)《三叟同游记》,记载了其于1637年3月24日,“晚宿大汶口,河阔水驶,有道人修桥焉”,他记载了明石桥,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如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记载了张延登于1637年3月在大汶口发现三叶虫化石的事。如此文献史料不胜枚举,都一一列入《大汶口大事记》,原文则被载入《汶口诗文》中。

大汶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带来了大汶口商业的繁华,如山西会馆院内所存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碑,记载了“北四城、洪源号、磷窑、增盛号、仁和号、万成泰、通盛店、广顺和、东义和、义兴号、永成店、春和堂”等30家商号店铺的名称。

1910年,津浦铁路开通,在此设大汶口站,从而大汶口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1933年北洋理工大学调查报告中记载:“是地为附近各县土产集中地,经津浦铁路,运销他埠。”大汶口卢氏为大汶口古镇的望族,当地人熟语:“你一不姓卢,二不姓侯,你能什么能!”可见大汶口卢氏在当地的影响力。据其家谱记载,卢明行于明代正德(1506年~1521年)年间自长清卢庄三迁来大汶口定居。此后数百年,谱系时断时续。至今,卢姓仍然是大汶口镇人口比较多的姓氏。

如今,到了泰安大汶口镇,依稀能看到大汶口曾经繁荣的影子,但是远古文明却觅不到踪迹。虽然大汶口文化在考古界非常重要,但这一发端于公元前6000多年前,直到1959年才被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对大汶口当地居民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而且也极难分析出它对当前大汶口文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登泰山 览天下》

定价:58元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Hash:033997de112bdcda2a28f84c2f0825ed57373c61

声明:此文由 山东友谊出版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