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行客栈”的故事—— 耐人寻味……
乌海:翰墨飘香之城
幽深静远的古琴声在教室里回荡,空灵、舒畅,仿佛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身旁有汩汩的泉水流淌。伴着琴声,20多名小学生在安静地习练习书法,两位老师不时走过去指导他们。
这是6月11日下午记者在乌海市实验小学看到的情景。
乌海,书法文化建设从娃娃抓起。
如今的乌海,书法文化是城市的记忆,见证了城市成长的脚步,也融入了市民的生活。从最早的矿工书艺陶冶,到市民自发掀起学习热潮;从书法爱好者凭兴趣练字,到专业队伍的形成;从社区书法活动室的建设,到“一馆一刊一广场”的投入使用……几十年来,乌海的书法艺术已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彰显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昔日因乌金而建,今朝以墨韵闻名。几十年来,乌海市书写了“中国书法城”建设的传奇历史。2008年,乌海市正式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书法城”,以此为契机,乌海市书法城建设走上了快车道:2011年,“中国硬笔书法名城”殊荣再落乌海;2012年,“中国书法城·乌海”被自治区确定为十大宣传文化品牌之一;2012年5月,“中国书法城·乌海”城市形象展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举行;2013年8月,“‘翰墨长河’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美术摄影展”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2018年9月,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第十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第六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开幕,书法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层次越来越高。
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书法城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乌海市将书法城建设作为城市转型重要的特色文化支撑,以书法城建设为龙头,立足基层的文化惠民,走出了一条文化品牌效应和文化惠民发展相结合、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目前,乌海市已建成以“一馆一刊一广场”为代表的一批书法阵地。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是中国首个集书画展示、鉴赏、教育、培训、交流为一体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书法主题馆,同时建有22万平方米的书法广场;《大众书法》是与实践杂志社合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书法艺术杂志;新建阅遇书吧、兰亭小学、青山翰墨园等多处景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书法示范单位命名活动,命名了六个系列的30多家书法示范单位;启动了“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网站”。乌海市通过长期、短期、机动互补的多元化书法活动阵地体系,展现了中国书法城的风采。
乌海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加大书法艺术的传承,加大书法全民普及力度,选送多名书法家参加全国书法高端培训班,培养骨干队伍;以“书法五进”为载体,每年举办“全民书法大赛”等活动,形成了老、中、青、少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群众书法队伍。现如今,乌海市常年练习书法的有10多万人,市书法家协会拥有会员2000多人,有自治区级书协会员145人、国家级书协会员40人,120余人次获得包括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在内的全国性奖项。
如今的乌海,千米书法长廊、翰墨主题公园、黄河东岸书法石刻、兰亭小学、兰亭广场、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书法文化元素随处可见,从学校、机关、社区到企业、军营,遍地书韵流淌,到处翰墨飘香。曾经的“煤城”华丽转变成了现在的“书城”。
黄河西行客栈:开启村民幸福生活
干净整洁的村落,西北风情的客栈、古色古香的长亭、带着乡土味道的水车、水天相接的黄河……6月11日,由巴彦淖尔、乌海、包头、鄂尔多斯四地报社记者组成的“八百里黄河行”大型采风活动联合采访团来到乌海市海南区赛汗乌素村的黄河西行客栈,眼前的这座坐落在黄河岸边的文化旅游小村庄,如世外桃源,让大伙儿眼前一亮。
九曲黄河在乌海境内,基本上是由南向北流,到这里却任性地改道由东向西流,根据这一特点,海南区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建设了黄河西行客栈,由赛汗乌素村农牧场、头道坎两个自然村组成。
“过去这里到处是垃圾,房屋也都是六七十年代的土房子,农民仅靠种地为生,一年收入三四万元。现在不仅村子变漂亮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谈起变化,在这里居住了30年的村民杨志虎兴奋地说,现在他不仅种地、搞养殖,还经营着农家乐,一年下来收入十几万,生活比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每年五一以后,来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的生意也火了起来。
从2016年开始,为了彻底改变这里的面貌,海南区首先从村民的住房问题入手,拆危房,规划新建了西北民居风格的集中住宅区。同时,黄河岸边的垃圾也得到了清理,并建立了长效监管机制,河岸恢复了原貌,黄河美景逐步呈现。
这里有无公害的蔬菜水果可以采摘,有秀美的黄河风光可以领略……饿了,可以到农家乐坐下来品品地道的无污染的农家美食;累了,可以在民俗客栈卸下一身疲惫,享受安逸闲适的田园生活……立足村庄毗邻黄河的资源优势,村里积极争取政府扶贫政策,并围绕“突出黄河特色,做强旅游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集餐饮、住宿、田园采摘、亲子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经过3年的发展,黄河西行客栈已成为海南区乃至乌海市颇有名气的景区。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村民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2017年以来,西行客栈开展了“开锄节”认养土地活动,“我们的节日”元宵节活动,内蒙古花季旅游·乌海葡萄季旅游商品及农副产品展销会活动等扩大景区影响力,有效促进了“旅游+体育+农业”的融合发展。
阳光田宇公司: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带动农区居民增收致富
11日,在乌海市海南区阳光田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39岁的王勇和妻子正在打扫卫生。王勇乌海市海南区赛汗乌素村村民,小时候在一次意外中失去双手,没有劳动能力。夫妻俩育有两个孩子,生活全靠妻子一个人打工维持,十分困难。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村里后,阳光田宇公司为夫妻俩提供了日常保洁的就业岗位,每人每月工资2500元,还为他们的两个孩子提供了1000元的教育帮扶资金。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王勇夫妇有16亩土地,全力耕种每年的收入也不足万元。2016年,阳光田宇公司以每年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了王勇家的16亩自留田,夫妻俩还开了个农家乐,阳光田宇公司特许他们每天只需要保证在园区工作1~2个小时即可,其余时间可以经营他们的农家乐,且工资待遇不变。现在,夫妻俩经营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加上工资,每年纯收入有五六万元,生活越来越好。
近年来,阳光田宇公司在赛汗乌素村共流转232户村民土地3013亩,用于葡萄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流转费每年每亩500元。村民除每年应收的流转费外,凡自愿在葡萄基地就业者,均可吸收为企业员工,经过岗位培训和实践操作后,由过去单纯的“靠天吃饭”转变为工作收入稳定的上班族。
阳光田宇公司还与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与赛汗乌素、西水农场等6个自然村的300余户村民签订了合同,带动村民种植葡萄10000亩。在葡萄种植前期,该公司为葡萄种植户垫付种苗、架材等前期生产资料,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进入挂果期再以挂果当年市场价回收产出的产品,而对于公司先期为种植户垫付的种苗、架材等费用,种植户可在葡萄达产后分5年期还款,既减轻了种植户的经济负担,又调动了种植户种植葡萄的积极性。
来源:《巴彦淖尔晚报》
巴彦淖尔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羽南 焦锦平
图片:王树伟 杨晓军 视频拍摄/剪辑:闫巍
本期编辑 :王莉霞
全民动员坚决铲除黑恶“毒瘤”
Hash:d8d6e0119d1cd98fc864eb2b9b07c44c7d206088
声明:此文由 市民手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