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唤醒川北青溪的柔软时光

青溪古镇民俗表演。

□本报记者 左杉 文/图

青川县青溪古镇素有“川北门户、西蜀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处,古镇现保存有完整的明代城格局和川北明清建筑群系。

6月27日至29日,四川省第十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夏季)在青溪镇举行。水上漂流音乐会、研讨会、快闪、摄影展等“旅游+体育+音乐+文化”等诸多活动一一精彩亮相,吸引游客眼球。

今年夏季的乡村文化旅游节为何选址青川?这个坐拥国家4A级自然保护区唐家河、青溪古城阴平古道的“特色镇”如何打好生态旅游牌?6月28日,记者来到青川一探究竟。

军事重镇

6月28日,记者踏过全木质的阴平廊桥,来到青溪古镇脚下。青溪古镇古城墙用糯米灰浆镶砌石条和大砖,也称“瓮城”,内外城门洞全以石条镶拱。内城门上建有距地四丈五的城楼,山川雄姿尽收眼底。

据悉,青溪镇始建于公元229年,北魏时建有东西南北四街。明洪武四年(1371),正千户朱路拆土城筑砖城,设置“青川守御千户所”,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由此形成了青溪最早的建筑格局。清顺治十年(1653),古城进一步修复和拓展,面积约300多亩,古城墙雄伟壮阔,高7米、底宽6米、长达3000多米,顶宽5米有余。

“古时,这里是用来瞭望敌情、发号施令的指挥中心,偶尔也会搬来戏台,给士卒以短暂的慰藉。如今,钟鼓楼化身成为远观青溪美景的‘八景楼’。古城墙苔痕斑驳,从墙缝里探出的几株衰草、几朵野菊花,在风中轻轻摇曳,向行人吐露古城沧桑的往事。”景区讲解员李金苡说。

这是一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老边城,是“扼一城而拢全川”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川陕甘三省往来贸易的“商贾云集之处”。城中多是明清风格的川北民居,一幢幢吊脚楼随地形排开,简洁的人字屋脊上盖着深褐色的小青瓦,墙面刷成白色,柱、梁、门、窗都古老而有韵味。

穿城而过的水街两旁是林立的商铺,卖山珍的、打核桃花生糖的、做饼子的、搅凉粉的、磨豆腐的……傍晚,客人散去,劳累了一天的店家也歇下来,各自盛了饭菜,坐在门槛上与左邻右舍盘点当天的收成,交流生意心得。古城的生活简单而丰足,鲜有商业开发带来的市侩气息。

傍晚,记者在街上走过,总有婉转的青溪方言飘然入耳:“古城那前头是唐家河,那个沓沓可是比九寨沟还好看喔,有熊猫儿,还有盘羊些,它们越来越不怕人啰……”

离古镇不到两公里的阴平村,是青川县重点乡村旅游示范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生态文明示范村和四川省文明村等。

6月28日,记者在阴平村内,看见一幢幢青瓦房、白粉墙、木栏、雕花窗的川北特色民居,古朴舒适。这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小花园,屋后有小菜园、小果园。房子、亭子、林子、园子相映成趣,好一派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

“从前养兔、养猪、养蚕,还种水稻、麦子,孩子上大学,我们夫妻俩一年辛苦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阴平村村民闫恩华说,在政策支持下,他成为了阴平村首批开设农家乐的村民之一。“去年纯收入有五六十万元左右。旺季时,17间客房都是满的。”闫恩华说。

阴平村背靠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这里有着优美的生态田园风光,有小桥、流水、花草香的原生态景观,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原生态农家生活。在这里,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主要渠道。

作为四川省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辖区内的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成为目前中国境内看到野生动物概率最高的保护区,深受中外游客青睐。

近年来,青川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加快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经济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及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推进以来,青川突出规划引领,理顺管理体制,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该县设立每年30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策划包装128个项目,总投资达302亿元,同时制定出台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任务分解表》,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创建。此外,大力借助“旅游+”,以“旅游+扶贫”“旅游+生态保护”“旅游+乡村振兴”“旅游+产业”等模式,助推青川融合发展。

目前,青川已成功创建唐家河、东河口、青溪古城、青川县城战国木牍文化生态园等4个4A级景区,白龙湖幸福岛初心谷·田缘张家大坝·凌霄花谷等3个3A级景区,构建了多元绿色产品体系,将文化、绿色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助力青川实现绿色崛起。

Hash:2abcc4fc4f3c49db578df86d56895f34edb752d0

声明:此文由 四川农村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