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制陶

海南黎族制陶

文/南开中学 常涣东

海南是黎族人民最主要的聚居地。从史前时期,黎族的先民就登上这座海岛,在这里繁衍生息。陶器曾是黎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制陶技术世代相传下来,时至今日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这让我们得以穿越几千年时空,领略新石器时代人类早期制陶工艺的完整形态。

90多岁的羊拜亮阿婆,是黎族原始制陶工艺的国家级传承人,我们来到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太坡镇保突村专门拜访了她。由于阿婆年事已高,再加上黎族方言的障碍,她让她的孙媳妇文阿芬接待了我们。在攀谈中我们了解到,羊阿婆的女儿、孙媳妇都掌握了这门技艺,而且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传承人。文阿芬热情地为我们演示了制陶的过程。其主要工序包括取土挑土、臼土筛土、和泥、搓泥条、泥条盘筑、修饰、点火占卜、露天烧陶、淬火等步骤。其中,泥条盘筑、露天烧陶是最典型的原始制陶方法。

所谓泥条盘筑,就是把活好的泥搓成条,一圈圈以盘筑的方式制成坯,表面再经过修饰,就形成造型各异的器型;而露天烧陶,则是把塑好的陶坯放在柴火上露天低温烧制。在臼土筛土环节,文阿芬解释说,现在也有用机器碎土的,但是颗粒较粗,没有手工臼土又一遍遍筛出来的细。我们用手摸了摸她已筛好的土,果然细如面粉。在露天烧制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环节——淬火:就是在烧热的陶器上泼上冷水,这样可使烧出来的陶器更加耐用。但是羊阿婆传给文阿芬的淬火方式,不是直接泼冷水,而是用黎语叫做“塞柴涯”的当地生长的一种树的树皮,在水中浸泡后形成的红色液体进行淬火。这种树不是随处都有,一般生长在大山里,偶然被人移植在自家地里,就要征得主人同意,割下一小块带回去。据说树皮割取的部位也是有讲究的,只有长在一定部位的老树皮才能呈现出红色。淬火是制陶的最后一步,经过淬火后的陶器上面会留下大大小小的黑点。至于为什么不直接用水,而要用树皮浸泡液,而且还是指定的树种?文阿芬说她也不清楚,只知道这是阿婆的经验,这样烧出来的陶器才能坚固、耐洗,并且无毒。关于黎族制陶的这种淬火方式,已经有现代的学者开始从工艺和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

海南省博物馆,以微雕的形式展示了黎族原始制陶的整个工艺流程,展出了具有鲜明黎族特色的船形屋模型。据说黎族的先民们登上海岛以后,将船扣过来,再用树干支起来就成了居住的屋子,后来慢慢演化成现在的“船形屋”。我们走进“船形屋”,里面陈列着大大小小的陶器,有的摆在桌子上作为盛器,有的架在地面的石头上,中间点火用来烧水煮饭。博物馆里展示的黎族先民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试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于是我们走进昌江县的几个村子,但是满眼已是现代农村的模样。后来经人指点,才在大片的沙石砖瓦房子中发现了一间木制的船形屋。在这里生活的是一位老爷爷,他热情地邀我们到屋里坐。当我们走进去,地上石头架着陶罐烧水做饭的情形一下子吸引了我们,这简直和博物馆里的模型一模一样。

黎族原始制陶之所以流传至今,则是由于海南独特的孤岛型地理环境限制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在陶器的制作工艺上,当中原地区已经使用轮制方法制坯时,海南还保持着原始的手工制坯方式;当中原地区已全面使用窑烧方法烧制陶器时,海南仍然使用露天堆烧的方法。海南岛地貌又是以山地丘陵为主,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黎族人民实行刀耕火种的原始经济生活和保持传统文化形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陶器还是黎族人民的基本生活用具,这使我们得以在现实中看到原始制陶工艺的“活化石”。但是,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城市化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黎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外来文化的吸收、商品的交换改变着农村的面貌,陶器从原来烧水做饭的生活品和以物易物的货币功能逐渐演化为展示品,就连羊阿婆家里也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金属和塑料制品。如今,船形屋已经很难寻觅,陶器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能够亲眼见证黎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已然成为一件新鲜事。

陶器作为生活用具被替代和人工成本高昂的缘故,掌握制陶工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羊阿婆不甘心这门手艺就此失传,真的会有一天被封存在博物馆里永远成为历史,她就亲手制作陶器无偿地送给周边黎民酿酒、泡药、煮饭、腌制食品,努力不让黎族陶器在人们生活中消失。她的努力得到国家、社会的支持,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传承中来,才得以使原始制陶技艺沿袭至今。在黎族的传统中有“女制陶男莫近” 的习俗,为的就是使妇女在生活贫困或男人遭遇不测时能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如今,为了传承,已经打破了“传女不传男”的禁忌,我们在保突村的黎族制陶馆中,看到的制陶工人们甚至男多于女。制陶馆的墙上挂着羊阿婆的介绍,这也是羊阿婆为了更好地传承,授权用她的品牌对外展示和销售产品。

也许在现代人眼里黎族陶器不像瓷器那样精美,不像金属制品那样耐用,也不像塑料制品那样廉价,它可能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但是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让我们得以亲眼所见黎族先民的聪明与智慧,亲身感受几千年前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羊阿婆以她的绵薄之力极力保护着祖先流传下来的技艺,作为后人我们应该更好地把它传承下去,努力探索适宜的传承方式,因为这种传承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编辑/ 李库晴

Hash:1399de509b2d8c96e50178b4d9f0eccf7365c2ec

声明:此文由 元极教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