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村庄里的“幸福事儿”

12月1日早上7点,大王镇刘集后村村民刘树槐“伺候”老伴吃完饭后,便准备出门“上班”。“中午咱还去一元餐厅吃饭。”临走前,刘树槐大声地和老伴嘱咐道。

今年70岁的刘树槐,耳朵听不清,加上老伴身体不好,两个女儿都已出嫁,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我们年纪大了,一直没什么收入。村里建起合作社之后,我就在大棚里打工,一天一百块钱,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刘树槐高兴地说道。2019年年底,在上级政策的帮扶下,刘集后村党支部领办了红色刘集现代农业合作社,离他家只有200多米远,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洪燕就动员他到合作社里打零工,既能方便照顾家里还能增加收入。这样的“好事”让从未外出打过工的刘树槐摇身一变成了上班一族,在合作社里负责作物管护,工作不累,每个月还有3000元的工资收入。

来到合作社高标准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内,一幅西葫芦喜获丰收的画面映入眼帘,新鲜饱满的西葫芦掩映在绿叶下,刘洪燕已经早早地来到棚内,查看西葫芦长势,组织工人采摘打包,准备装车发往各地。刘树槐和刘洪燕打过招呼后,便加入到采摘队伍中。现在正是西葫芦的成熟期,他们每天穿梭在大棚中,整枝、采摘,忙得不亦乐乎。“今年行情不错,一斤西葫芦卖到2块多,村里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更足了。”刘洪燕兴高采烈地和大家分享着丰收的喜悦。目前,合作社建成了花卉基地和生态采摘园,种植西红柿、西葫芦、樱桃等,不仅为村集体每年带来20多万元收益,还为附近80多名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村庄发展了,村民的“幸福事儿”也是一件连着一件。走进村“一元餐厅”,不禁被墙上的菜单所吸引:“周一,土豆炖鸡、馒头、小米汤;周二,猪肉炖粉条儿、米饭……”几名志愿者正忙着洗菜做饭,老人们在一旁有说有笑,一片其乐融融的温馨景象。中午下班回家的刘树槐也顺路来到“一元餐厅”,和老伴一起在这里吃午餐。“说实话,俺家中午好久没开火了。中午来餐厅吃,不仅便宜好吃还很方便。”刘树槐笑言。

为了让村里老年人安享晚年,该村建设了容纳100名老人就餐的“一元餐厅”,让老年人在此花一元钱就能吃上热乎饭。“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更不能忘了村里的老年人。”刘洪燕介绍说,“一元餐厅”是为村里老年人设立的公益性餐厅,所用蔬菜大部分来自于合作社种植。

刘集后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使用传播并保存了我国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村内建有《共产党宣言》陈列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振华学堂等红色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如何利用好丰富的旅游资源留住人,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成为村庄长远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该村确定了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两手抓的发展思路,强党建、兴产业、惠民生,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当年的“小莫斯科”走出了一条“红绿双赢”的强村富民新路子。

行走在刘集后村宽阔平坦的宣言路上,看着两旁的绿化苗木、整齐的配套设施,让人心旷神怡。“原来这条路不太好走,开车都觉得颠簸。路重修好后,路面更平坦了,路基更结实了,走在这样的路上,心里甭提多高兴。”村民刘建华笑着说。

群众所盼所想就是村干部拼搏的方向。该村在村委办公室专门建立了一本民情台账,将群众的难事、愁事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群众意见建议逐一登记,建立台账,及时纾困解难。老百姓反映的部分破损道路急需改造、夜晚出行需要安装路灯、垃圾清运不及时不彻底、健身休闲场所更换提升等问题逐一得到解决;每年组织开展“传承文明家风,弘扬光荣传统”评先树优活动,通过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倡树新风;在“六一”、“七一”、重阳节春节等重要节点,对困难学生、党员群众开展走访慰问,争取政策做好救助,确保不出现失学、返贫现象;大力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创办了全县首家“爱心超市”,村民通过参与优秀家庭及优秀家庭角色评选、志愿服务和“美丽庭院”创建等活动换取“爱心积分”,用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激励全村共同创建整洁家园。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都离不开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的有力支撑。同刘集后村一样,在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中,一批红色引擎正在全面发力。我县把党建工作融入乡村发展各方面,破难点、育亮点,抓提升、见实效,激活了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在乡村振兴的“赶考路”上跑出“加速度”。

加强资源力量保障,县财政列支扶持资金近2000万元,选派第一书记、公开选任村党组织书记,到一线兴产业、促发展。深入实施“党建+产业”工程,优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布局,扎实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制定10个方面的39项扶持政策,推动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涌现出了一批特色社、示范社,培养了一批带头人。目前已培育合作社120家,带动190个村、1.1万农户增收致富。抓实领头人队伍,实行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确定6类19条选拔标准,提高报酬待遇,实行动态化管理,225名村党组织书记参照镇街事业人员兑现待遇。探索成立农村青年人才党支部,吸引169人回村任职,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推动基层党校实体化运行、常态化培训,以“家门口”高效便捷的“充电”,促使党员思想常新、党性更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更加突出,绘出了一幅凝心聚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美丽画卷。

记者:谭芳

编辑:封瑞雪

编审:黄甜甜

监审:张文颜

Hash:57bbea5faa4dddf3249d9269296f36b0070a8fd9

声明:此文由 中部城市生活指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