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羊脂玉琀深受收藏家的喜爱
蝉蛹从土中爬出,蜕壳羽化,高栖树干,鸣唱一夏,流响声远的生命历程,很早便被古人关注和认知,并视为精灵神异,甚至挂钩联想到人的生死往复。于是,早在五千多年前,古人便拿玉来制琢蝉的形象,佩戴身上,期待拥有蝉的灵气与禀赋。最早的玉蝉,出于良渚文化,形象朴拙,背面钻有牛鼻孔,缝缀在衣物上,可强化巫觋上天入地、事神求福的法力。降至商周时期,玉蝉仍时有所见,除了装饰佩戴,还出现了放入死者口中作为口琀使用的玉蝉。
在死者口中放玉琀蝉的现象,最初见于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小屯二十号墓以及大司空村小墓群中,都出土过作为口琀的玉蝉。至两周时期,玉琀蝉渐渐多见,洛阳中州路、凤翔雍城等地的两周墓葬中,均有发现。到了汉代,玉琀蝉广为流行,成为遍及全国的时尚习俗。
汉代有以玉剑首、碎玉、圆柱形玛瑙,甚至玉五铢钱为琀的,但最流行的,还是做成蝉形状的玉石或琉璃质琀。西汉早期,玉琀蝉头部呈三角状,双目外凸不明显,正面背部起脊,两侧斜面上用细阴线表现蝉翼,背面平直光素。西汉中期以后,则多见以“汉八刀”刻出双目、头颈部、双翼和腹部纹饰的玉琀蝉。西安曲江水厂西汉晚期十六号墓出土的玉琀蝉,以青玉琢成,整器呈中部较厚的扁平体,头部略呈弧形,双目外凸,正面头颈部碾琢几道横向弧形阴线,背部起脊,斜刀琢出竖向弧形蝉翼,另一面为腹部,碾琢阴线三角纹、斜“十”字纹与若干表示腹节纹的横线。寥寥数刀,酣畅利落,突显出“汉八刀”简约神似的韵味。
至于殓敛葬时使用玉琀蝉的目的,据《汉书·杨王孙传》:“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蜡,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可知,古人无非是想借助玉与蝉两方面的神力,可使死者死而不朽,蜕化成仙。这样的信仰与习俗,在稍后的魏晋南北朝,仍然颇为流行。但隋唐之后,玉琀蝉随着这种带有原始道教色彩信仰与习俗的退隐,而销声匿迹了。
图为汉代羊脂玉琀,摩根大通国际拍卖公司机缘巧合下征集到这一件藏品“汉代羊脂玉琀”。
丧葬之礼在我国起源很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随葬的器物及风俗。由于人们相信玉有保护尸体的作用,所以对坚硬不朽的玉,充满迷信,不但把它作为神圣之物消灾辟邪,而且以玉敛葬,祈求再生。葬玉就是指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作的随葬玉器,西晋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话道出了当时人们使用葬玉的目的。因此,在出土的墓葬中保留了各个时期众多的精美玉器。
汉代厚葬之风日盛,葬玉更是极为普遍,玉琀就是其中之一,玉琀是指含在死人口中的玉石。在汉代,非常盛行含蝉形玉,古人以蝉做琀,“取其清高,饮露不食”。两汉玉蝉多采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淮安市博物馆藏西汉时期玉蝉,长6厘米,宽2.8厘米,厚0.7厘米,采用新疆玉料,玉质洁白温润,刻工精细,线条简洁明快,以直线、弧线勾勒蝉首、双翼、腹、尾等,通体光素无纹,打磨光亮,蝉体扁平,呈片状,双目、吻部、双翅尖、尾尖均突出体外;玉蝉整体形象生动,形态逼真,立体感强,雕工技艺娴熟,刀法细腻洗练,双翼两侧边沿较薄,有透明之感,两翼末端尖锐,尖峰扎手;整体造型新颖质朴,刻画简练,神韵尽在。这件玉蝉是典型的“汉八刀”工艺,玉器刀法简单,粗犷有力,刀刀见峰,其艺术风格也反映了汉代玉器阴线刻饰的工艺手法和强烈的写实性,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
汉代玉蝉也有作为生人佩饰,在尺寸上略大,蝉头有穿孔,佩蝉于身表示;除此之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意寓精神不灭,生命往复。
摩根大通公司即将出手的这件汉代羊脂白玉琀正是这样一个无价之宝,等待着一位有心的收藏大家去探索。如果你对本件藏品感兴趣,可拨打我们24小时服务电话:4006297772
Hash:73eb49cdb845ef0a8d2d024b31071df33a68be10
声明:此文由 中古不忘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