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笔下的云阳山

株洲大地,钟灵毓秀山川风物壮美于此,地方文化灿烂于此,名人大家活跃于此,历史事件着墨于此……古往今来,这片热土发生了无数故事,也留下了难以计数的人文遗存,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株洲的文化底蕴,成为株洲的宝贵财富。

古代文人笔下去寻觅云阳山,别有风味,颇有情趣。“云阳峰高七十一,欲与南岳争为雄。”这是元朝进士、诗人李祈所写的《山水歌》中的诗句。李祈是茶陵人,他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云阳集》。古人笔下雄伟壮美的云阳山,是一座可以与南岳相媲美的神圣之山。

茶文化”诞生之地

相传云阳山是炎帝神农氏的封地,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云阳山兴农事、种五谷、采茶茗,由此开启了农耕文化。炎帝亲自尝百草、采药医民,开创了中华医药之先河。在云阳山至今留下祈丰台洗药池、晒药坪、炼丹灶、神农殿等灵迹胜境。

1986年,在云阳山南麓发现的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碳化稻粒,也从旁佐证了炎帝神农氏在云阳山教世人“刀耕火种”的历史。

相传“茶陵三宝”即生姜、大蒜白芷的医用和食用价值为炎帝所发现,现在的人工栽培方法也为炎帝所传。“茶陵三宝”历朝被列为皇家贡品,现在已成为人们“桌上的三大保健卫士”。

如今人们每天饮用的茶,也得益于炎帝的发现和教种,炎帝在云阳山采药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他了解茶叶具有清热解渴排毒的妙用后,教人种植,饮茶遂成为“国饮”。炎帝神农氏亦成为中华之“茶祖”。云阳山可以说是“茶文化”诞生之地。

茶陵之“陵”具有双重含义。根据史书记载,茶陵因“陵谷多生茶茗”而称为茶乡,后又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茶陵。

道、佛两教在云阳山偕行共荣

千百年来,云阳山一直被道、佛两教视为“可以隐居,可以长生”的洞天福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宗教在此活动。佛教于梁天监二年(503)传入,僧人真净,在云阳山的东麓建有崇福寺。梁大同年间(535-545)道人饶道亨拜紫微真人为师,在云阳山上兴建了云阳仙道观。南北朝陈光大二年(568)罗浮生在云阳山结庐修道,奉祀南岳圣帝,从此来云阳山修道悟禅,建宫观寺庵的道徒僧侣络绎不绝。历代在山上建有观、坛、寺、庵17座。现今在云阳山北门入口处建有佛教寺院——紫云寺;在云阳山东门入口处还存有全国唯一以赤松子命名的道观——赤松仙;在紫微峰东麓有云阳仙、古南岳宫、白云寺等。道、佛两教在云阳山相互包容,偕行共荣。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兴盛的道、佛文化使得云阳山常年祥云绕绕,钟磬悠悠,香火绵绵。特别是传说南岳圣帝每年农历六七月来云阳山避暑,由此在民间形成了“六月七月朝云阳山,八月朝衡山”的习俗。期间,湘赣粤边界三省十余个县乃至浙江温州福建长汀等地的信徒纷纷云集云阳山朝圣还愿,一时人群络绎不绝,宛如街衢闹市。

儒家士子读书悟道之灵山

茶陵自古人文鼎盛,云阳山成为儒家士子读书悟道之灵山。得益于云阳山的空灵秀慧,醍醐灌顶,茶陵的学子天性聪颖,智慧超群,学风浓郁。自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茶陵历代中进士者多达127名,在湖南名列前茅。其中状元榜眼2名,会元3名,殿元1名,明清两朝出过刘三吾、李东阳、张治、彭维新等四位大学士,因此有“六元摘桂壮湘楚,四相文章冠两朝”的美誉。

古人认为,因为云阳山钟灵毓秀,茶陵才有这样的人才辈出。因此古人在云阳山上首先兴办了紫微书院,尔后在山麓又兴办了西崖、寻乐、西畴、范乐、幼学、龙湖等书院。历代学子都喜欢寄食云阳山的寺观读书,文人墨客在云阳山留下了大量诗文辞赋,这使得云阳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飘盈着浓浓的书卷气,成为读书人心目中“奎光高照”的灵山圣地。

云阳山的风景 “四绝”

云阳山于醴攸盆地和茶水盆地之间拔地而起,突兀耸立,如同驼峰横空出世,使其与周边地区形成鲜明对比,也形成了许多美妙奇特的气候景观,如云阳山的风景 “四绝”:花艳、林绿、云美、雪妙。

明朝嘉靖朝首辅大臣杨一清在《云阳叠阵》诗中写道:“晴空一派拥云屏,遥对佳城绵绵青。却有高人耽野趣,买田筑室注骚经。”

秀美的自然风景、浓郁的人文色彩吸引了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明代中期“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等先贤诗哲到此探幽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黄庭坚在《游云阳山寺》中吟道:“空余叔子两青碑,无复山翁白接篱。卧对江流思往事,行穿云岭扣柴扉。松风半入烹茶鼎,夜鸟常啼挂月枝。见说北归应有日,道人先作鹿门期”。这首诗融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体,表现了诗人对云阳山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清朝茶陵州廪生谭兆鸿集唐人之诗句连缀成《云阳仙》一诗云:“银烛吐青烟(陈子昂),青山谒梵筵(李白)。千岩泉洒落(李白),万壑树参天(王维)。兰气薰仙帐(沈佺期),松声韵野絃(王维)。净理了可悟(岑参),常愿奉金仙(岑参)。”这首诗采撷唐朝诗人笔下写景名句,概括描写了云阳山的胜景。

云阳山,千百年来一直是周边地区百姓朝拜的圣地。其美丽的传说、浓郁的宗教氛围以及根深蒂固的崇祖传统,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文/株洲晚报

编辑/马晶

审校/赵中华 谢昱婷 马晶

Hash:fc160b99d56bd7915ac7fe3988029edac609ec95

声明:此文由 文化株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