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地名故事 | 走进隆德,探寻那厚重的地名文化

宁夏最美地名故事·优秀作品展播

三 等 奖

隆德由来

杨七斤

配音:林夕

隆德地处六盘山西麓,宁南边陲,“北通银夏,南连秦巩,东接平泾,西趋兰会。”境内关山险阻,水道西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有“关陇锁钥”之誉。“隆德”之名,由北宋朝廷所赐,距今有千年的历史

“隆”取之于羊牧隆城之“隆”,羊牧隆城则由邪没笼川蕃语翻译成汉语而来。隆德境内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早在夏商周时期,隆德境内就居有戎族。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早在商周间就已“放逐戎夷泾洛之北”,即六盘山及周边地区。西汉初年设月氏道,建月氏城,即第一个民族县的建制。两晋南北朝时期,隆德为鲜卑族、羌族、氐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隋唐时隆德属监牧之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河西、陇右,隆德境内为吐蕃属地。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在邪没笼川(今西吉县火家集)筑羊牧隆城,置羊牧隆城寨。庆历三年(1043年)羊牧隆城寨改为隆德寨,隶德顺军。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隆德寨为隆德县,县沿寨名。元大德八年(1304年),并陇干县入德顺州,后改为静宁州,领隆德县。隆德县城从羊牧隆城(今西吉火家集)迁至陇干城(今隆德县城),隆德县辖原县境与德顺州所辖地。明因元制,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改属平凉府。清因明制。直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设立西吉县,火家集归西吉县管辖,其他辖地未变。

“德”取之于德顺军之“德”,德顺军之名由朝廷所赐,德顺军治所在陇干城,即今隆德县城。德,德隆之谓也。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得道的德,一个是道德的德。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渭州知州曹玮在今隆德县城请筑陇干城,又叫笼竿城。为什么叫陇干城,因为六盘山在唐代以前一直叫陇山,此城东南为陇山(今六盘山)主峰米冈山,海拔2942米。陇干城位于陇山之主峰下,“陇干”之名,寓意“陇山主干”。庆历三年(1043年)在陇干城置德顺军,初辖陇干、羊牧隆城、静边、得胜四寨,后辖隆德、静边、得胜、通边、治平、怀远六寨。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德顺军为德顺州,将所辖六寨改为六县,包括隆德县。“隆德”之名,则由陇干城、德顺军、羊牧隆城延续而来。

隆德地名文化厚重,丰富多彩。隆德是陇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六盘山古名陇山,地处宁夏和甘肃南部陕西西部三角地带中心,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陇山文化。隆德县位于陇山主峰之下,地名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众多,其特有的边塞地名文化,军政地名文化,游牧民族地名文化和现代地名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不仅是陇山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精髓所在。

隆德边塞地名文化特点突出,陇干城、羊牧隆城,或陇干寨、羊牧隆城寨,这都是当时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它位于宋夏两国的边境线上,属于边塞地区,这就形成了当地以陇干川、陇干城、羊牧隆城等古地名为代表的陇右边塞文化。另外,以陇山为题材表现陇右边塞文化的诗歌有很多,最早的汉《乐府民歌·陇头歌》“陇头流水,呜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肠。”从南朝、唐宋到元明清,以《陇头水》为题的诗歌就有好多首,如唐代沈佺期的《陇头水》“陇山飞落叶,陇雁度寒天。”明清时期以“六盘山”、“隆德”地名为题材的诗歌更多,如明代姚孟昱的《过隆德次六盘山》“六盘山色昼常阴,溽暑行过寒亦侵。”清代卞三元的《早发隆德过六盘》“跨鞍出郊坤,征鞭不少停。”这些是无不体现隆德境域作为陇右边塞地区的风貌特色。尤其是毛主席的一首《清平乐·六盘山》留下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长征精神,使六盘山名扬天下。

笼竿城城门楼

隆德军政地名文化特点突出,隆德地处“关陇锁钥”战略要地,“六盘扼久塞咽喉,七关襟带。”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在隆德境内发生大大小小的军事战争不计其数。最著名的有康定二年(1041年)的宋夏好水川之战,“好水川”地名沿用至今,今隆德县好水乡就位于好水川。隆德境内修筑的用于军事的城、堡、寨、烽堠不计其数,城有陇干城、羊牧隆城等,寨有陇干寨、羊牧隆城寨、隆德寨、六盘关寨等;作为宋夏两国的边境沿线,城、寨的地名延续到今。堡有神林堡、邸店堡、东山堡等,神林堡、邸店堡这些地名延续至今,成为今天的神林乡、奠安乡。烽堠有北象山、南凤山、东山烽火台,三里店、七里店、杨家店烽燧,牛站山、马站山、卢家咀、乱柴、神林、沙塘墩等。这些地名今天一直沿用。这些地名文化丰富了隆德地名军政文化的内容。

隆德游牧民族地名文化特点突出,隆德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部,古代有许多民族在这里聚居。早期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汉、唐、宋、元时期,匈奴、羌、吐蕃、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连绵不断的战争,西北地区一度成为汉族与游牧民族的战场。其中“邪没笼川”“羊牧隆”地名就是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汉文帝时,境内设月氏道,并建月氏城,专门安置被匈奴击败的月氏族归附者。月氏城就设在今天的隆德县观庄乡大庄村西蕃岔,名叫红土城。这是隆德大地上的第一个县级民族行政建置。隋朝初年设立陇右牧,设置总监、副监、丞,统一管理各牧地,设立驴骡牧,隆德境内属于监牧地辖地。唐代“安史之乱”后,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占领河西、陇右,进入宁夏南部,隆德境域被吐蕃占领,地名“西蕃塆”就是唐代吐蕃居住的地名,沿用至今。在元代出现的地名如“达子沟”就是蒙古族居住的地名,沿用至今。清同治年间,回族各派如陕西回族、河州回族安插在隆德县聚居。隆德自古深受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影响,多民族聚居,使这里的农牧文化特色浓郁。这里的农耕习俗、礼仪习俗、节日习俗、饮食服饰接近陕西、天水等地的风土人情。而一些娱乐活动,艺术表现又深受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比如百姓挂灯笼,据说在唐代,吐蕃族人用竹子编的灯笼,绑在竹竿上挂在院墙上以祈求平安,并给夜间过路的人照明。后来演变成节日的花灯。还有表现游牧民族骑马征战的场面,演变成节日欢庆时装扮的马社火。擀毡、哇呜、口弦(篦档儿)、剪纸等,都是游牧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

隆德县城

红花渠寤梦

郑济洧

配音:闫峰

古今中外,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水。古都洛阳,洛水之神护佑;西京长安灞桥折柳情浓;杭州城里,西子湖晴雨相宜;上海外滩黄浦江流光溢彩……

现在想来,唐人在怀远老城黄河“泛损”之后,更建怀远新城的选址实在是极富远见。这座古城,东临黄河“素练横波水石明”,西有贺兰山“太阴为峰雪为瀑”;左枕唐徕渠五谷丰裕,右抱红花渠柳暗花明。于是,成就了此后1300多年银川城的辉煌。

黄河是条龙,唐徕渠是龙女,红花渠则是则是小龙孙。唐徕渠北流到今银川苗木场西侧,右堤开一渠口,就是红花渠首,自此,红花渠开始了她“长二十八里”(乾隆宁夏府志)的流程,与她的母亲唐徕渠伸开双臂,抱拥银川这座塞上古城。在唐徕渠的众多支渠中,红花渠是一条小渠,但明前期150多年间,却以其流域广种“贡红花”而国人皆知,名垂青史。

6月的一天,我久立于古渠斗口,举目南望,但见渠水淙淙,湖光潋滟,杨柳依依,麦浪滚滚,依稀还是古时风光。转身向北,高楼鳞次栉比,道路车水马龙,怎么也找不到红花渠俏丽的身影。是老目昏花,还是头脑愚钝?漫漫的迷茫,无尽的怅惋。恍惚中,我回到大明嘉靖年间,沿着蜿蜒的渠堤漫步。南塘的知止轩里丝竹悠悠,新建的永通石拱桥若虹卧波,古老的南薰门燕鸣啾啾,清净的三清观香烟缭绕。红花渠流经南塘后折向东流,在宁夏镇城东南角楼外又画了一条漂亮的弧线,继而北流。蓦然间,眼前红光婆娑,无边无垠,映红了巍峨的城楼,染透了雄浑的城垣。渠水闪着红光,桥栏披着红妆。噢,怪不得都叫“赤栏桥”呢,真是名副其实啊!

走过赤栏桥,安步东去的大道,道旁依然是满眼红波。我愕然,这是何处仙境,怎的如此奇妙?此时,一位老军匆匆而来,头戴一顶晒得发白的草帽,肩荷一把木柄花锄,长须飘动,步履矫健。我抱拳施礼,问道:“请问老丈,这里为何红光四射,莫非有神仙路过?”老军拂须而笑:“客官,何来的神仙,是进贡的红花盛开。”啊,我惊诧。久闻夏地红花品质优良,朝朝纳贡,不想已身在其中,却不识其真面目。惭愧啊惭愧!老军见状,仰天长笑,自豪地言道:“没见过这阵势吧?天下唯此独有啊!”我连连点头。

老军轻抚吾背,并肩而行,侃侃而谈。“这宁夏红花,色泽鲜艳,香气久远。以其染布,红润光鲜,仕女着之宛如云中仙子;以其入膏,便是胭脂,嫔妃涂腮艳于三月桃花。唐时就是贡品,西夏与宋换物,至今从未间断。”老军携我走上一座草阜,挥手画一大弧,曰:“这红花渠畔三千亩良田,种的皆是红花。春季下种,夏季开花,秋季结子。客官来的正巧,恰逢开花时节,欣赏这壮丽的景观。”我连声说:“是的,是的,感谢老丈指点。”老军问道:“客官知道红花采收的情景吗?”我答道:“只从古书上读过一些,不知其详,请老丈赐教。”老军道:“此刻已是辰时,红花采收的最佳时机是寅卯之际,日出之前。先生若是早来两个时辰前,可见识这千亩沃畴上兵民相助、夫妇共采的画面,红花带露香、花萝满阡陌的胜景。红花渠畔朝霞百丈,那真是蔚为大观啊!”老军似有惋惜,但又有所悟道:“也好,先生尚可目睹红花制作的过程。请跟老夫来。”

谈笑间,来到一处院落,似是老旧的军营。篱笆低矮,房屋破旧。院子铺满芦席,席上晾晒红花,香气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院隅的树阴下,摆着几个石臼,其臼窝约有西瓜大小,几个壮年汉子正用石杵舂捣红花瓣。进得北屋,数十只大缸回旋摆开,几位老者将舂捣成膏状的红花轻轻浸入缸水。另外一间屋中,几个壮年男子赤裸着上身,用钩子挂起装着花泥的布袋,黄色的汁水不断从袋中流出,袋内则是暗红色的花泥。老军说:“如此过滤之后,布袋内剩下的主要是红色素了。再用发酸的淘米水冲洗,进一步除去残留的黄色素,即可得到纯净的红色素。这种提取红花色素的方法,古人称之为“杀花法”,汉朝就有了,一直流传至今。”我眼界大开,只有不住地点头称是。

从北屋出来,老军又带我到南屋,屋中,几张条桌拼接,四周围坐十多位妇女,一边说笑,一边将形若冻伤的红花瓣捏成饼状。老军见我不解,解释道:“长期保存红花,一是像院中那样晒干,另一种就是这样捏成饼阴干。阴干的质量最好,都被进贡了。当然,这先要把采来的鲜花用野外的青蒿覆盖一夜,次日方可制饼。”

我与老军执手走出院门,老军道:“这千亩红花地头,还镶嵌着丽景湖、金波湖、宜秋楼等景观,五月夏桂飘香,七月荷花满塘,春夏秋冬皆有特色,不妨常来走走。”我挥手道别,行走在阡陌之间,脑中全是鲜艳的红花,殷红的花泥,溢香的花饼……不知不觉中,路旁现一座小庙,飘出阵阵异香。那的确是座小庙,仅一楹殿宇,没有神像,依墙设一尊木制牌位,上书“红花神之位”五个金字。牌位前,三炷燃香,两盏明灯,供奉一碟带露红花,一碟精美花饼,一碟贴花馒头。我双膝跪地,二目紧闭,行三叩礼。

睁开眼,不见小庙,不见花神。一段倦曲的小渠,半渠浑浊的流水,周围高楼林立,马路喧嚷。

- 版权声明 -

■内容来源:本文作者-杨七斤、郑济洧 ,最终解释权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所有。 睛彩宁夏经授权发布。

Hash:3234ab89cdb8cd8faa2c5cd68455025f7cb73141

声明:此文由 睛彩宁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