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绝壁凿“天路”
文/图 特约记者 韦天晃
“蜘蛛侠”们在钻炮眼。
34岁的“务工族”苗胞王贞贵,返乡自告奋勇当“愚公”,吹响决战绝壁开凿“天路”的集结号,唤回了46名“务工族”,结成了“愚公团队”。他们凭着一身肝胆,在险峻群峰围困的苗寨里打响了敢叫绝壁变坦途的“大决战”,演绎着“愚公移山”新传奇。
这是一曲人类挑战生存极限的壮歌。
羊肠路承载不起小康梦,苗胞筑路梦逾发强烈
大窝塘苗寨距离安龙县城40多公里,是该县招堤街道办下扎村油房组的一个自然寨,坐落于南盘江畔安龙与册亨两县接壤地带的偏僻深石山区里,四周险峻的绝壁耸入云霄,像水桶般围成了约300亩“塘底”的山坳,故名大窝塘,现有19户人家122口人。
苗寨的祖辈,从广西等地迁徙入大窝塘居住已有200多年。苗寨通往山外只有唯一的一条长4公里、宽不足1米的羊肠道,陡峭得令人毛骨悚然,苗胞行走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随时都有坠崖的危险,牛马坠崖死的事时有发生。大窝塘苗胞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活,因交通不便而长期在贫困的深石山区里苦熬。
全寨仅有的47名青壮年外出到广东、浙江、云南等地打工,留守寨里的全是老人、儿童。
“没有路,我们生活都很困难,靠什么奔小康啊!”60岁的老人王昌富无助地对记者说,开凿“天路”成为他们苦盼了多年的梦想,特别是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5年时间的当下,苗胞筑路梦愈发强烈。
“愚公”吹响凿“天路”集结号,46名“务工族”应“号”返乡
“公路通,则富路通。”苗胞王贞贵在外地打工10多年,见过了许多世面,深深地感到修路对于苗寨冲出贫穷困境奔小康的重要性。
去年8月,王贞贵返乡时看到邻村掀起铺水泥路的热潮,心头便萌发了修路的念头。他用电话跟在外地务工的本寨46名苗胞一一联系后,商谈修路的事得到响应。王贞贵随后找到相邻的册享县巧马镇戈厂村支书余国亮,协商修路占用石旮旯地的问题,很快就得到被占地的5户村民无偿让地支持。
对于修路的事,虽不是村组干部的王贞贵却有一颗热血沸腾的心,自告奋勇当起了“愚公”。苗寨46名外出务工的苗胞,因王贞贵的壮举而感动,纷纷放弃了月薪3000多元的工作,义无反顾地回乡,开凿“天路”。
修路壮举挺立起苦干精神,感动有关部门点亮小康梦
“每户拿出3000元,王贞华、王文高管理安全,王贞祥、吉正祥负责带班、钻炮眼,王兴明、王顺富管理财务,王贞贵、王昌学管理采购、跑项目、联系爆破公司……”去年9月27日,苗寨召开了开凿“天路”的群众会,诞生了“决议”.
苗寨里王昌福等4户贫困户,有的卖耕牛、有的卖年猪、有的找亲戚借等,凑足了修路资金。去年9月中旬,苗胞们随后购来了两台风钻机、10根钢钎、10把铁锤及汽油、安全绳索等凿路物资,决战绝壁开凿“天路”筹备工作已全部就绪。
去年9月29日清晨,两台风钻机在100米高的悬崖峭壁处“突突”作响,划破了山寨200多年来的寂静,47名苗胞手握钢钎撬石、挥舞铁锤击石等,打响了敢叫绝壁变坦途的“决战”!
开凿的路全长3.7公里、宽4.5米,其中有300多米是“挂”在离谷底约100米的悬崖峭壁上,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好在大多数苗胞外出务工时都从事过修路、挖隧道等工作,也算得上踏勘线路、修路的行家里手。
苗胞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天路”,要用近百斤重的风钻机在绝壁上钻炮眼,远远望去,就像“趴”在悬崖上的“蜘蛛侠”。
苗寨修路的壮举引人关注,感动了各有关部门。今年2月初,修了2.1公里毛路的苗寨因资金缺口而停工了一段时间。安龙县民宗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3家单位获知这一消息后,当即分别协调10万元民族发展资金、15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15万元交通项目资金,重新点燃起苗胞开凿“天路”的激情,蜿蜒的公路一天天地向山外延伸。
为争取早日把“天路”修通,苗胞们早上6点就起床做好早餐、准备好午餐,把午餐带到工地上吃,以便节约回家吃午餐往返的时间。
“我们争取早一点把路修通,靠路来发展养猪等产业,尽快致富奔小康!”10月26日,王贞贵在凿路工地上告诉记者,他们今年已凿路8个多月,累计开挖土石方1.5万立方米,砌镶边路坎2.6公里,投工5000多个折资80万元,同时也损失“务工工资”100多万元。他们计划在今年底铺通水泥路,但也担忧修路仍会不会“差钱”。
记者采访结束时已是傍晚,深秋的夕阳余晖已给大窝塘苗寨的群山涂上一抹金黄,凿路的工地上仍然一派忙碌,钢钎声、铁锤声、风钻机声、笑语声,汇成了苗寨激情奔小康的号角。
编后:
为大窝塘苗胞开凿“天路”奔小康的壮举点赞
黔西南州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贫困群众大多数集中在深山区、偏远区的农村,特别是集中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区。全州要确保在2017年实现410个贫困村出列、30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确保在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奔小康,不仅需要帮扶,也需要广大干部群众像大窝塘苗胞这样立下“愚公”志,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弘扬贵州精神,打好扶贫攻坚战,啃下扶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大窝塘苗寨47名“愚公”一身肝胆开凿“天路”的壮举,令人钦佩,值得点赞。
转载说明:本网所刊登的中国黔西南网及《黔西南日报》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黔西南日报社中国黔西南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欢迎广大网友向我们提供新闻稿件,投稿邮箱:zgqxnw@163.com。
Hash:b8db28c51d12fed303cc2d05d02ce7fc2a4a82ad
声明:此文由 中国黔西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