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旅游名县|周末去哪儿玩?市中区这些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不可错过~

「来源: |乐山大佛景区 ID:lsdf517」

边追寻先辈足迹

边重温历史

近年各地掀起“红色旅游”热潮

其实,我们市中区也有红色景点

乐山“战时故宫”

中国核聚变博物馆

乐山文庙

这三个地方同时也是热门打卡地

周末到啦

带上家人去感受峥嵘岁月吧

乐山“战时故宫”

1937年“七七事变”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的文物分3路运往四川。其中,中路文物1939年7月到达乐山后,被分别存放于安谷镇的古佛寺和6家祠堂。安全藏身近8年后,所有文物悉数返回,无一丢失或损坏。

为了纪念那段保护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壮举,乐山人建立了故宫文物南迁乐山史料陈列馆,又称战时故宫博物馆,简称“战时故宫”。

战时故宫位于安谷镇西南1公里的泊滩村,走过斑驳的青石板台阶,越靠近陈列馆,就越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召唤。进入正门,“战时故宫”四个字赫然映入眼前。在陈列馆展厅,是古色古香的院落式建筑,白墙青瓦里面,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护宝历史,等待每一个探索者去挖掘。

中国核聚变博物馆

这里曾经是中国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2018年获得“中央企业工业遗产名录”称号,2019年入选“国保”单位。据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幸晋渝介绍,受控核聚变研究的任务,就是设法将氢弹爆炸的核聚变现象变成可控的过程,人们形象地称成功的受控核聚变为“人造太阳”。1984年,中国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基地落地乐山,原核工业部五八五所(当时对外名称为“西南物理研究所”),中国核聚变事业在这里扎根腾飞。2012年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成立,由于此前研究所搬迁,不少珍贵的器材被损坏,经过多方努力,才将实验装置基本保留下来。这里也成为讲述核工业三线故事、传播艰苦创业精神的鲜活载体。“未 博物馆将与乐山其他旅游景点交相辉映和补充,填补乐山科技文化和研学旅游的空白。让来乐山旅游的人,不仅可以游览峨眉山、拜乐山大佛,同时参观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接受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游客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开拓者,在山野间做着隐姓埋名的人,却干着惊天动地的事。强大祖国于他们而言,不是简单的词汇,而是镌刻在灵魂上的执着。”走进位于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内的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参观我国核聚变发展,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在ITER计划中承担的角色,了解李正武等科学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到乐山,克服重重困难投入核聚变研究的先进事迹。

在博物馆中央,是实验装置陈列区,我国第一个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国际热核聚变计划——ITER实验装置模型”和“环流器新二号的一个预制件”映入眼帘。“中国环流器一号是完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制造的实验装置,也是中国第一个与国际主流接轨的受控核聚变装置,开创了我国核聚变时代,通过设计、建设和运行,产生了多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学技术,成为我国核聚变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乐山文庙

坐落于闹市中的文庙,是清康熙年间的重建遗存,古朴静谧,庭院错落有致。乐山文庙,除了是一座拥有厚重历史的古建筑,整座文庙更是一件红色文物——武汉大学西迁乐山8年,在乐山文庙延续文脉、宣传抗战,更是有154名学生投笔从戎到前线奋勇杀敌。

秋水文章/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为延续中华民族文脉之根基,保存教育机构,东部地区高校纷纷迁往西部抗战大后方。1938年2月24日,武大数百名师生踏上了西迁乐山之路,以乐山文庙为第一校舍,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办学。在乐山的八年,武汉大学的学生人数由600人增至1700人,更成为文化和科学薪继火传的一方圣地。

1945年凯旋的武大从军学生合影

除了宣传抗战、积极募捐支持抗战外,武大学生还投笔从戎,直接走上抗日前线奋勇杀敌。据统计,武大乐山时期,武大学生从军、抗战、应征译员总共154人,其中,志愿从军90人、保留学籍31人、应征译员33人,为民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秋水文章/摄

寻找红色记忆

重温峥嵘岁月

历史总能教会我们很多道理

带孩子来一场红色之旅

来源:微嘉州-嘉州文旅

Hash:1ec03a3f503244220d367bd6693713c0a1da56b4

声明:此文由 城市观察员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