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华人寻根祭祖之地【十一旅游新花样】
“根雕大门”。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图。 文 落榜进士
一提到移民的故事,我们很多人都会想到位于山西的大槐树。洪洞西周时期为杨侯国,西汉始置杨县,隋义宁二年(618年),改名成为洪洞县。这可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县城,这里人文荟萃,拥有着长久深厚的文明积淀,在中华文明史上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今日的洪洞县更是因为一句耳熟能详的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大槐树”成为无数海内外华人魂牵梦绕的故乡。
当时的为何要大量移民呢?这其实是有历史原因和背景的。在元朝末年,由于矛盾阶级和民族斗争的日益激烈,时常会有农民起义的斗争,到了明朝初年,当时刚经过元末的农民大起义又发生了“靖难之变”。“靖难兵起,淮以北鞠为茂草”,四年的战乱的同时又发生了黄、淮河多次决口泛滥、旱灾、蝗疫等一系列的天灾人祸,让整个华北及中原地区都惨受天灾人害之苦,这些地域的人口大量减少。可反而山西连年的风调雨顺,老百姓免遭了兵荒马乱之苦,甚至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政府为巩固政权,巩固边防,恢复生产的需要,不得不采取以移民垦荒来振兴农业的措施。
当时山西人口多的地方就要属晋南了,平阳府人口居山西之首,而这里的人口又居平阳府之首,于是洪洞县就成为了人口的输出地。当时移民虽然不是专门针对这里人,但把这里作为移民的重点,就是很自然的了。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这样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持续了50多年的时间。
在这里的唐代广济寺内有一棵古槐,驿道就从古槐的下面经过,于是,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发放川资路费和凭照。相传移民的时候,老百姓故很多都留恋家乡,不肯迁移,这时明朝政府贴出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里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赶往大槐树下。到了第三天,大槐树下就已经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熙熙攘攘。暗中祷告上苍,祈求保佑他们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手无寸铁的百姓。一个官员大声宣布道:“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老百姓这才发掘他们受骗了,他们有的哭,有的叫,有的破口大骂,但这已经无济于事了,在官兵的恐吓下他们只得妥协。
于是,官兵们强迫这些百姓登记不,发放凭照。每登记一个人,官兵就会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甲上砍一刀作记号,以防止其逃跑。“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这就是移民后裔小脚趾甲是复行趾甲的缘故。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明朝初期,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还是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可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我们熟知的还有“下南洋”和“闯关东”,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山西大槐树从此也就成为了无数的百姓关于故乡的最后记忆。
很多人来到大槐树景区都会祭奠祖先。一进入大槐树景区纪念馆就能看见一座迎面的影壁,上面书写着一个巨大的“根”字,沿着中轴线走过石桥、过献殿、就能看到那雄伟的祭祀祖堂在高高的台阶上巍峨的屹立着。几缕香烟从巨大的香炉中袅袅升起,显得庄严而肃穆,祭祖堂里摆放着无数的姓氏,让人眼花缭乱。不过很快就有工作人员告诉不同姓氏的具体位置。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祖先排位上点一炷香、磕一个头、许一个愿,有的是在怀念自己的祖先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有的是在感谢自己生活的美好时代,在祭祖堂里的图示牌中标明了1230多个从大槐树移民到各地的姓氏和移民的地方。院中的“移民实证展览馆”通过实物和蜡像的展览,也把当时移民的场面描绘的惟妙惟肖,淋淋尽致。
在院中,还有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在2011年来大陆的时候,专程来到“大槐树”祭祖,并且亲手栽植的一棵树。现在的大槐树也成为无数背井离乡的华人的精神家园,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落叶归根”和祭拜祖先的情节,在大槐树下体现的淋淋尽致,六百多年的光阴已经过去了,传说中的“大槐树”也早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园中仍有第二代大槐树、第三代大槐树在一年又一年,枝繁叶茂的生长着,从这里走出的无数华人,不也像这槐树一样,顽强不息的生长着,代代相传吗。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曾经在此植树。
“鹳鸣桥”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鹳鸣之韵,绕梁回野,久久不绝。
当时迁民启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还频频回首,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
于是,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惜别家乡的标志。
洪洞大槐树中明朝民居风景。
“解手亭”
由于当年移民主要是用绳绑着强迫进行的,这样,谁要想进行大小便时便要向官兵喊“解手”,
久而久之,解手一词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甚至现在很多地区仍在方言中保留有这个词。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
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在河北、河南、山东、东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千年槐根”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洪崖古洞”
“洪崖斩壁”、“古洞连云”是洪洞八景之二,洪洞县名的来历是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为演绎洪洞这一胜景,修建了此“洪崖古洞”。“洪崖古洞”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宽2.5米,洞内蜿蜒曲折,可供游客参观游览。
移民实证展览馆。
当人们流连在此的时候,虽没有先祖们惜别故土时涕泪俱下,依依难舍,一步三回头向大槐树留连反顾,但仍有故土难忘的恋乡之情而久久不忍离去的感觉。虽然后人想象中的宫阙殿宇早已坍塌,但他们神圣的灵光不会消散,因为一切曾憧憬过、寻找过的灵魂,总会涌动在后来人的血脉中...
如今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祭祖。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广济寺”
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即使身在异乡,灵魂也会化作思乡之鸟魂归故土。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个人简介:落榜进士: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旅游杂志撰稿人、新浪旅游自媒体联盟达人、搜狐旅游金牌自媒体达人、去哪网聪明旅行家、艺龙旅游体验师、乐途旅游达人、酒店体验师。
新浪微博: @落榜进士
QQ:250181988(请说明来意)
微信:wudan365
Email:wudan365@qq.com
Hash:ebdc95556ebc173d009c663695b37b9c4484864e
声明:此文由 落榜进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