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丹雀小镇游记

庚子国庆长假期间,应友人杜天云之邀,前往沁源景凤乡丹雀小镇一游。

所谓“丹雀”者,取自两晋时期王嘉所著《拾遗记》云:“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这里的“丹雀”,即凤凰也。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云:“沁水上党。涅县谒戾山。”又云:“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经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谷远县”,乃西汉上党郡所辖,王莽时改称谷近县,东汉复名谷远县,北魏始置沁源县,金代置谷州,元代后复称沁源县至今。

从史籍中得知,这一方水土的称谓,换来换去,总离不开“谷”和“沁”,无可辩驳地说明,此地与谷子的源头、沁水的源头密不可分。

进而明晰,太岳山中的沁水东源,亦有羊头山,亦曾是炎帝神农氏的重要活动基地。

丹雀小镇,原本系景凤乡所辖自然村——社科村,位于沁水东源之地,与沁县漳源隔山而居。该村仅有十几户人家,属贫困村。三年前,县政府投资兴移民新村,这十几家农户整体搬迁,住进了集中供水、供电、供暖,教育、医疗、购物配套,整洁宽敞的移民新村。

原本破旧不堪的老村子,便被遗落在荒山野岭之中,更是日渐衰败颓废。

所幸有慧眼识珠之人田斌,竭诚邀请清华大学专家学者实地考察,精心策划,倾力营造田原风格的休闲康养度假村,并彰显传统农耕文化特色。

我们乘车沿着一条溪流,穿行在群山之中,透过车窗望去,在蓝天白云下,群山染翠,小桥流水,秋稼金黄,苍鹭、白鹭鸳鸯山鸡、喜鹊、山雀等等鸟类在山野间纵情飞舞,欢快和鸣,是乎在迎接从山外远道而来的客人。

在夕阳的映照下,县文化和县剧团正在演出精彩的沁源秧歌,让游客在领略绿水青山优美环境的同时,也陶醉于浓郁地方文艺的沐浴中。据县文化馆孙树青馆长和县剧团郭云丽团长介绍,沁源秧歌在民间流传有200多个曲调,且村村都有民间歌手,乡乡都有民歌赛事。特别是县里的秧歌协会,在雷玉青会长的组织下,天天有活动,月月有培训,年年有大赛,使民歌之乡名不虚传。今年,沁源秧歌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友人杜天云对民歌情有独钟,沁源秧歌、左权民歌、陕北民歌随口而出,字正腔圆,引人兴致盎然。

我们在小镇食堂,品尝到了从田野到餐桌最快捷、最纯正的农家饭菜。如热腾腾的烤红薯、烤土豆、蒸南瓜,黄生生的玉菱面窝窝头,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碳水化合物的和子饭,以及高寒山区特有的莜面栲栳栳、荞面猫耳朵等等,一个个吃得香喷喷,饱挺挺,美滋滋的。

晚餐后,村中小广场燃起了篝火,响起了音乐,南来北往素不相识的游客们,在明月星空下手牵着手,围成一圈儿,踏着节拍载歌载舞,自娱自乐,舞步在大地上回旋,歌声在夜空中飘荡,灵魂在旷野中飞扬,一派其乐融融的逍遥景象辉映在天地之间。

小镇现有40多所房间,可安排200多人住宿。每个院子分别冠以“大爷家”、“奶奶家”、“姥姥家”、“大伯家”、“二叔家”、“三叔家”、“姑姑家”、“舅舅家”、“姨姨家”等等,给人以都市里感受不到的家族亲情氛围。

我所住宿的“奶奶家”,石砌窑洞宽敞高大,窗明铮亮,土炕舒展,地温暖热。房间内还设有空调、卫生间、水冲坐便器、淋浴器等一应俱全。

躺在石窑洞的土炕上,仿佛回到儿时的故居,在乡趣的回味中进入梦乡。

清晨,在喜鹊的喳喳欢叫中醒来。打开窗户,一股清风迎面吹来。我闻到这清风中,有松柏的馨香,有山花的芬芳,有庄稼的鲜馥,有暖阳的温濡。这是山野里才能享受到的气息啊!

我在院子里深深地呼吸着这弥足珍贵的气息,努力想吸收到全身的每个细胞中。

在晨曦中,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作者:张治云

2020年10月9日

Hash:0f458cf5c8ac5598ac61781093cb5f20bdbe7765

声明:此文由 长治市汽车客运东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