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阳原古村落 | 革命老区——上庄村

上庄村

上庄,古称尚堡。宋、辽时期,这一带是民族冲突地区,多有战争发生于此,因此也成为屯兵、练兵之所。逐渐形成人居后,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美的山水环境和古老的尚堡所在,成了这一带的上乘之庄,故名上庄。王、李两大家族是村里的主要成员,他们相邻相伴,同饮泉中水,共烧山上柴,和其他姓氏成员共居。

上庄村坐落在恒山余脉襄山段的青天背北麓,位于原东白家泉乡政府驻地西南5.2公里处,地处半山区。该村东西沟壑纵横,坡梁起伏,绿树成荫风景优美。村东南梁上有“ 大寨头”,据传是穆柯寨古堡遗址(遗址尚存),村西南有“ 小寨头”(现存小土丘和低土墙)。村南有两道沟,一道是 泉眼沟,清水潺潺,长流不息,一道是 小东沟。两道沟内,各有一个石窑洞,分别叫 小东石窑、大西石窑。小东石窑内的石头青白相间,错落有致。大西石窑能容纳几十个人,战争年代曾在这里躲避敌人的清剿抢掠,窑外五彩花岗岩显露出被风雨侵蚀的痕迹,景色可观。

革命老区

地处半山区的上庄,紧连着深山区的沟壑山地,地形复杂,便于隐蔽和撤离,这是上庄成为革命老区的主要原因。1937年冬,王震将军率领的八路军359旅,在山西雁北一带创建抗日根据地期间,来到六棱山之西的上庄、火石岭、窑儿沟和山前的郑家窑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抵御日军入晋。青天背主峰和大平坨的山顶上都有抗击日军入晋的战壕。火石岭阻击战就是在这一带和日军发生的战争。上庄村南的小东石窑处,就是武工队伏击日军的地点。

1942年7月,晋察冀边区北岳区抽调干部,组成桑干河工作委员会,并组建了桑干河武工队,到阳原西部开展工作,驻地就在上庄一带。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蔚县委员会根据中央关于“组织武工队,打出去”和平西地委“三位一体”的指示,提出“巩固南山(蔚县南山),发展川下(蔚州川),开展北山(阳原南山)”的方针,设蔚阳工作委员会和办事处,进行抗日斗争。1943年3月,在桑干河西南区建立了区抗日政权(庙儿粱至上庄一带为第九区),牵制和打击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时期,上庄成为中共阳原县委、阳原县人民政府的驻地。1948年1月,察南地委指示撤销联合县,恢复原县建制,中共阳原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就是在上庄成立的,并在村南大院办公。县委书记张文科、县长周大川,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对敌斗争,支持前线。在这里,培训干部和村积极分子,开展土地改革,并抽调土改积极分子到附近村庄开展土地改革工作。村干部王官被抽调到独山堡搞土改工作,他工作积极,公道细致,受到百姓拥护,不幸于1948年冬死亡,鉴于当时条件未查明死因,根据其工作表现和群众反映认定为烈士,认定家属为烈属。

时任村长李业,配合县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在对敌斗争、保卫政权、支援前线、土地改革等方面工作突出,多次立功受奖(现存有察哈尔省军区嘉奖证书)。当时,村中及附近一带青壮年基本上参加了革命工作,有参加武工队、县大队、区小队的,有传送情报、站岗放哨以及搞土改等工作的。王绪枝给县委书记张文科当警卫员,随军南下,后在安徽工作。王绪亮、李茂元等人解放后在本县参加工作。

青天背

上庄村所在的青天背,是阳原南山的风景区。青天背主峰海拔2045.9米,是阳原的最高峰。

青天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群山之巅有四处天然形成的山体穿孔拱形空洞,相传是仙境天庭的四个天门。山上建有许多寺庙,位于青天背西北端白云寺,相传建于五代后周,有十六孔石窟,与云岗石窟、浑源悬空寺风格相似。青天背景区还有几万亩的原始次森林,几百种中草药,数十种野生动物及上百种鸟类,是个休闲度假、体验自然风光的理想之地。

图文:阳原文化旅游

备注:侵权联系删除

Hash:4b4c3d5d28b724c19bb93173539ece91a4d05e55

声明:此文由 张家口微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