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掺假了?
马可•波罗究竟到没到过中国?如果没有到过,那他的游记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就单凭一部《马可·波罗游记》,14世纪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成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家之一。这部书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17年的见闻,还自称与元朝帝王
忽必烈
建立了友谊……这部书问世后,很快激起了
欧洲
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
”,这对促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无疑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遗憾的是,这部书竟然有很多水分。早在上世纪末,英国大英图书馆负责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位学者,就对《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和成书过程进行了重新审读和研究,这位对中国历史文化相当熟悉的学者最后发现,马可·波罗很可能就没有去过中国。这些学者后来还专门出版了一部专著:《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
最近,相关的新发现又有了。意大利学者:确实有失真之处
最近,一位精通中国和日本历史,而且还经常到日本考察的意大利考古学家指出,通过对历史的考证和历史文物的发掘,我们发现,《马可·波罗游记》中失真的地方还真不少。
最明显的是,书中对于1274年和1281年间,元世祖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行动的描述,存在前后矛盾和不精确之处。首先是马可·波罗将两次事件搞混了,将发生在第一次远征日本和第二次远征时的事情混杂在了一起。根据马可·波罗的记载,在第一次远征中,从朝鲜起航的蒙古舰队登陆前在海上遭遇大风暴,几乎全军覆没。但是事实上这一事件发生在第二次东征日本的时候。如果真的像马可·波罗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是当时事件的亲历者,那么作为亲历者,怎么可能会两个相隔7年的事件混淆到一起呢?这能解释成马可·波罗在游记中与读者“开玩笑”吗?
还有几个细节可以证明,马可·波罗不是那两次远征日本事件的亲历者。因为他对蒙古舰队船只的描述也与考古学家在日本发掘出的蒙古战船非常不同。如马可·波罗在书中描述蒙古战舰拥有5个船帆,但实际出土的实物蒙古战舰只有3个船帆。船帆是战舰上非常明显的组成部分,凡是能看见战舰的人,就一定能看到船帆。我们能否能据此认为,马可·波罗真的是“不识数”?
除了胡编乱造,马可·波罗的翻译角度也不合逻辑。如我们到印度旅游,对印度物品的称呼,特别是地名的称呼,只能的把印度语译成汉语,不可走先把印度语译成英语,再把英语译成汉语的翻译路线,但自称懂蒙古语和汉语的马可·波罗,相关的翻译就绕路了。譬如,他描写忽必烈的战舰在打造过程中,工匠们使用树脂来增强战舰的防水性能,但他在书中使用了波斯语(一种在伊朗、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家使用的具有悠久传统的语言)表示树脂的专门名词“chunam”,而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是汉语还是蒙古语,都没有“树脂”这个词,只能称之为“粘合物”。如果马可·波罗真的是亲历者,他只需在意大利语中找到“粘合物”的对应词就行了,为什么偏要用波斯语来翻译呢?另外,对于中国和蒙古的地名,他也不把当地语言的地名进行音译,而是采用波斯语翻译这些地名。
出于写作的需要?
现在,种种证据已经表明,马可·波罗真的是没有到过中国,他的《马可·波罗游记》虽然很多内容是真实可信的,但掺假也是确凿无疑的了。那么,马可·波罗为什么要掺假呢?
英国和意大利学者都认为,马可·波罗这部游记的诞生,有它特定的土壤和条件。我们知道,处处充满机遇与诱惑的威尼斯,是13、14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一个凭借贸易而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城邦国家。强大的威尼斯海军屡次击退来犯的热那亚人和阿拉伯人的进攻,从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作为通往东方世界的门户,威尼斯产生了一批精明的商人贵族阶层,这其中就包括有过多次东方之旅经历的一些大家族。他们曾多次到过东方,尤其是君士坦丁堡,找寻珠宝、丝绸和香料,他们也到过中国,而且与中国的元朝政府也有过往来。而这些,自然为有关中国的旅游故事和信息的出现和积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重要的是,马可·波罗出身于威尼斯商人家,其家族长辈中,也有丰富的旅游经历。在这样的国家和家族里长大的马可·波罗,很自然地对东方的故事,特别是对富庶、强大的中国,产生了浓厚的故事。于是他就痴迷于从政府使节、商人、旅行家、水手等方方面面,收集有关东方世界,特别是中国的故事,经年累月之后,有关东方和中国的故事素材越来越多,素材的历史跨度也越来越长。水到渠成,到了给汇总这些二手故事或二手素材的时候了。
那么,如何把这些故事和零散的素材很精彩地汇集到一起,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呢?写成长篇小说吗?素材都是真实可信的,不必要虚构,所以长篇小说的形式不合适。写成关于东方世界的访谈录吗?有很多素材非常零散,不是具体采访得来的,所以访谈录也不合适。写成中国历史吗?素材的时间跨度只有一二十年,构不成一个伟大国家厚重的历史……思前想后,马可·波罗决定以自己亲身旅游作为线索,把这些厚重的素材穿连起来,这样其给人感觉真实亲切,也能够很轻松地把收集到的各种素材灵活地组合起来,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马可·波罗游记》。
许多学者认为,这个解释是合乎情理、顺理成章的,因为既解释了马可·波罗说自己到过中国的隐情,也说明了为什么游记中有很多内容禁不起推敲。尽管这部游记因其具有大部分真实性,而独具历史价值,也发挥了独到的历史作用,但其创作过程中存在的虚构问题,是必须应该给予指出和必须加以谴责的。不这样,书中的许多谬误就会流传下去,贻害后人。
Hash:8b43c34b9ae381ca02464fb228dc81354546cd3a
声明:此文由 大科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