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白哈巴,秋天里的田园牧歌

白哈巴,秋天里的田园牧歌

柴文的地盘

进入喀纳斯景区,我们特意选择购买了两进票,这样便可进出景区两次且不限在里面逗留的时间,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两个目的:一则是为了早起进入景区去拍三湾晨雾的美景,二则是可以前往被称为“西北第一村”的白哈巴住上至少一晚。

幸运地拍到神仙湾晨雾且徒步欣赏了美丽的三湾景色之后,时间已是午后,我们返回换乘中心简单填饱肚子后,办好前往白哈巴的通行证,坐上了景区区间车,出发前往那个令人神往的“西北第一村”。

经过从喀纳斯湖到白哈巴村40多公里弯弯曲曲的公路,我们终于到达了白哈巴。

沿着公路往村中走去,路两边都是清一色的由原木筑成的建筑:原木围成的院落、原木搭建的牛棚、原木垒砌、拼接而成的木楞屋……

这些充满质朴原味的建筑被一片片已是满树金黄的落叶松和白桦树所包围,视线越过屋顶,可以望见村外山顶上的皑皑白雪……一时间,令人怀疑自己是否正置身于北欧的某处。

安顿好住宿,便背起相机,去外面探寻一下这个令人神往的小村庄……

沿着村中的公路向村西头的高地走去,那里的山坡上立着一块用白漆书写着“西北第一村 白哈巴”的石碑,如今这块简陋的石碑已经成为白哈巴的标志,每一位来这里游玩的游客都会选择在这里与它合影,而对于我们这些好摄之徒,它则是观景台的标志。

站在石碑旁边的山坡上,向更远处的西边远眺,绵绵山岭间隐约可见一道凹陷于地下的山谷的痕迹,而在它后边更远些的地方则是一线阿尔泰山皑皑的雪峰,那道山谷间便是中国与邻国哈萨克斯坦的国境线,白哈巴村之所以被称为“西北第一村”,也正是因为它与哈萨克斯坦只是一沟相隔……

回身而望,整个白哈巴便尽收眼底:村子座落在一个群山环抱的谷底,规划很小,只有一条柏油公路从其间通过,大部分原木建造的房屋都建在谷中的公路两旁,少数散落在半山腰上,秋季,房屋院落几乎都掩映在金色的树林之中,村外则是一片片用木栅栏围起的草场,牛马散养其间,悠然自得……

每到秋天的季节,白哈巴便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这里的质朴原始的韵味、这里独特的村落建筑、这里那斑斓的色彩、这里那迷人的光影都成为人们追逐摄取的对象,特别是这里的晨昏,随便按下快门便是一张美丽的作品。

在西北,守候黄昏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但白哈巴的黄昏是值得等待的,这里有着令人着迷的光线,还有那种夕阳中温暖、柔美的色调更加令人迷醉……

西斜的日光先将远处的山谷映照得明暗有致,随后越来越暗的日光,令眼前那原本闪耀着灿烂而明亮的金色山谷逐渐显现出暗红色的色调,而谷地里的一切都被斑驳的光影映衬得略显杂乱,唯有那高耸的白杨的枝头而跳跃着一团金黄……很快,山顶的白雪也被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粉色……

摄影人的镜头中一切皆风景,就在影友们站于高处,孜孜不倦地守候着白哈巴最后一缕暮光之时,我则把他们的剪影摄入了我的镜头,无论是以漫天云烟的蓝天为背景,还是以漫天金丝的落日余晖为背景,那都呈现着别样的美……

你可以错过白哈巴的黄昏,但千万不能错过白哈巴的清晨!

清晨,当天边渐渐显现出玫瑰红色的朝霞时,我们其实已经在之前的黑暗与寒冷中苦守了数个小时了。

此时的山谷间还笼罩在一片淡淡的蓝色之中,慢慢的太阳先将远处的山梁染成金色,又慢慢爬上白哈巴村中那些高耸的松树和桦树的树梢,直至将其染得金黄通透,最终,阳光透过空中的云层洒向地面,使村中的山林、草场、牛马人家都暴露在忽明忽暗、变幻无穷的光影与色彩之中,这样的明暗对比与色块的运用,怕只有在大师的油画中才能欣赏得到……

就在晨光的变幻之间,村中那一幢幢小木屋的上空已然升起了袅袅炊烟,四处飘散,恰似一道薄薄的纱巾包裹住了整座村庄……

早起的主妇们也在家家户户的场院中忙碌起来,或将栅栏门打开,将牛马赶出围栏,或拎着水桶蹲在奶牛的身边挤奶……

栅栏门打开了,一群群牛儿鱼贯而出,踱着不紧不慢的步子走上村中的公路,这些牛儿只是沿着公路朝西边走,没有一头是走向他方的,这些牛儿一群接着一群,一个跟一个,还不时回头张望身后,嘴里不停地叫着,好像在等待它的伙伴或朋友……

此时眼前的白哈巴,就如同一幅大师笔下的田园牧歌……

Hash:3ca949f5fad75cf4309520078711d3ecaa2a95fe

声明:此文由 喀纳斯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