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丨西畴通“高速”了 不信你看

在漫长的岁月里,提及西畴,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和贫穷联系在一起。确实,在全县15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区占了99.9%,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山区高达75.4%。这里是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曾被外国地质专家认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在石头缝里扒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贫穷本就是天经地义。但是,面对老天的不公,西畴人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畴人奋起抗争,他们向贫困宣战,与石漠抗争,与天斗,与地拼,他们用锤子在悬崖绝壁中凿出一条条通往外界的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修路奇迹,孕育出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随着一条条道路的修通,曾经闭塞的村庄不再与世隔绝,贫穷也不再是西畴的代名词。

进入新时代,修路的故事依然在西畴大地上演。生生不息的“西畴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不断丰富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西畴人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条投入毕生积蓄修通的希望之路

西畴县法斗乡董有村羊赶马村小组的獐岩是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微型”寨子,虽然只有两户人,但这里却修通了从村小组到家门口的1.2公里水泥路。或许你猜到了,路是村民自己修的。但和想象有些出入的是,路只是其中一户村民穷尽所有修建而成。

眼前的这条就是通往獐岩的水泥路,路旁栽种大片蔬菜格外吸引眼球。沿着路走到尽头,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一下车,一座二层房屋便映入眼帘,房屋右边墙角的一块大石头和墙体融为一体,似墙非墙,很是怪异。

“这是盖房子的时候,老人说让把石头留下来,我们就把墙建在石头上了,这里是我们的厨房。”说话的是房屋的主人伍光发,他边说边带我们进入厨房。厨房虽然不大,但是却非常巧妙。桌角的水泥饭桌,其实是一块大石头,石头顶削平用水泥浇筑后,变成置物架;而外墙角的石头在房屋里面变成了灶台,多余的部分已经被凿平,如今灶台前依然可以看到石头的痕迹。我们不禁好奇,为什么要把房子建在这里?

伍光发笑了笑答道:“连我自己之前也想象不到我居然可以在这里盖新房。”伍光发说,在獐岩,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石头,目光所及全部是石头。这里原本有6家人,大家出行只能依靠家背后陡峭山坡上的羊肠小道。“有两公里路稍微好一点,往后全部是悬崖,还要爬坡,路太难走了,那些路马都拉不过去。”

恶劣的出行条件硬生生将伍光发逼出了村,从十五岁开始便四处打工。几年后,伍光发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打算骑回家,万万没想到,自行车却是扛着回去的。“骑到那边没有路了,就扛着回来,放在家里放了30多年。”

自那时起,修路的种子就在伍光发的心中埋下。婚后,他带着妻儿来到马关县都竜镇租地种菜,日子倒是越过越好了,可伍光发的心里始终有牵挂,牵挂獐岩老家的父母。

伍光发在外闯荡的几年间,村里的六户人搬了只剩下伍光发的父母和他的叔叔家。2017年,伍光发带着妻儿回到了老家,同时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要拿出自家打工攒下的十多万元积蓄,修通回家的路。面对旁人的劝说,伍光发只回了一句:“修通路,是祖祖辈辈的梦想,我希望这个梦想能在我身上实现。”

2018年,在妻儿的支持下,他请来挖机,仅用了十多天,就修通了宽3.5米、长1.2公里的回家路。通路的那天,50多岁的伍光发第一次骑着摩托车回了家。“多少年的梦想,那天终于完成了,太激动了。”

很快,伍光发花光全部积蓄来修路的事就传开了,相关部门了解到消息后,及时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我们得到消息后,及时为他解决了硬化道路用的水泥问题,在技术上给他做了指导。他这种行为是我们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典型代表,给其他的群众树立了一个典型的榜样。”西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张龙虎说

路通了,伍光发一家在老家的旁边盖起了新房,买了三轮车、小货车,开垦了荒废的耕地,做起了自己最擅长的事——种菜。如今,伍光发一家种了近30亩地,有白菜、青菜、花菜……主要销售到县城里,日子越过越红火。说到这里,伍光发满满的自豪感。“你们一进村看到的那些蔬菜,都是我种的,收益还可以,一年还是能卖好几万。”

路通了,小儿子伍明跃也回来了,干起了养殖业。他养的鸡不仅卖到了周边的村寨,还供应到县城市场。“我很佩服我爸爸,他是我的榜样,就像他说的,凡事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等是不行的,未来我就想继续养鸡,一直养下去,通过自己的努力越做越大,我很有信心。”

走出去,是为了再回来;守护家园,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家园。伍光发一家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西畴精神”。

在西畴,修路的故事不胜枚举:肖家塘4人、6年、5公里“愚公移山”,岩头村村小组组长李华明带领村民12年凿通进村道路“最后1公里”,刘家塘村群众硬生生从坚硬山体中凿通一条隧洞方便村民出行……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一代又一代的西畴人用苦干实干开辟出希望之路,向着新时代更加幸福美好的梦想延伸……

多年来,在“西畴精神”的激励下,西畴县各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炸石造地、开山修路、发展产业、绿化治山,通过苦干实干,逐步把乱石丛生的山旮旯变成石漠绿洲,把不宜人居之地变成生机勃发的沃土。路通了,老百姓能走出大山,产业发展引得进来,村村寨寨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2018年,西畴县率先在文山州脱贫摘帽,实现了户户都有增收业、家家都有安全房、人人都有好保障、村村都有新面貌的历史性转变。

一条引领发展的致富之路

沿着西畴县兴街镇山脚的柏油马路盘山而上,经过一栋栋盖得十分气派的小洋楼,几个转弯之后,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台地,台地里的猕猴桃树郁郁葱葱,一颗颗果实掩映在绿叶之下,这里就是西畴县三光片区。

“树木砍光、水土流失光、老婆跑光”,三光片区因此得名,这里曾经是西畴石漠化的典型代表,如今,嶙峋乱石变身猕猴桃基地,成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级示范区。一条柏油路从台地中穿过,串联起的不仅是整个示范区,更是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路旁,一处卖猕猴桃的摊位很是热闹,摊主正热情的向游客介绍,“这种是绿心的,那种是黄心的,还有一种红心的,这些猕猴桃口感都好,很甜的。”边说边切开不同品种的猕猴桃让大家品尝。卖猕猴桃的女子名叫刘太梅,是附近村寨的村民,能获得卖猕猴桃的岗位,刘太梅很满足。“我们的土地都流转给公司了,我们都在公司里面务工,现在就在这里为公司卖猕猴桃,一天还是能卖三四百斤。”

刘太梅打工的公司是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2013年开始,西畴县对三光片区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陡坡上种上了树,缓坡的大石头被炸碎,垒起了台地。2016年,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入5000多万元,流转5000亩综合整治土地发展生态猕猴桃产业。公司之所以敢投入那么多钱在这里发展猕猴桃产业,除了独特的气候、连片的土地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路通了!

修通了道路,引进了产业,村民们就有了盼头。鲜思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平均每天都有80多个工人在基地里面务工,每一年支付的土地流转租金四百多万元,每年务工支付工资四百多万元,不少群众因此脱贫。”

黄昌权和高兴龙都是基地的务工人员。和记者聊起三光片区的变化时,他们感触良多,从遍地石旮旯到连片猕猴桃基地,他们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以前路没通的时候上街卖东西都是用马驮,路是只有四五十分宽的小路,爬坡上坎的,出行太难了。”黄昌权说。

土地综合整治完成后,黄昌权和高兴龙把自家的一部分土地流转给了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剩余的土地也因为道路的修通,种上了烤烟等经济作物,加上到猕猴桃基地务工,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高兴龙掩饰不住兴奋地说:“以前的包谷不卖,因为人都不够吃。路通了以后生活比以前改善得多了,种的东西也不一样了,种烤烟,种一点经济作物。我17年就来基地打工,一年收入有两三万块钱,比之前好得多。”

如今,猕猴桃基地还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一些头脑活络的村民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村民江应凯就在基地不远处开了一家农家乐。“以前我们这些地方都是些大石头,不会有人来的,现在路修通了吸引了不少人来观光,来到这个地方他们就需要吃饭住宿,我相信以后我们这个日子肯定会好过。”江应凯说。

当年的“三光村”甩掉了“贫困帽”,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小康村。路通了,“三光”片区贫穷落后面貌改变了,村民的致富梦想不再遥远。

不仅是三光片区,如今,西畴县的路网建设已逐步完善。截止目前,西畴县公路总里程4123公里,其中国道、省道198.3公里,县乡村道969.9公里,村组公路2954.7公里,公路密度273.7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行政村通公路率、硬化率均达100%,村民小组通公路率达100%、路面硬化率达99%。被列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试点县和“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西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张龙虎:“公路建设起来后,我们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农耕文化也发展起来了,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了较大提升。特别是产业发展带动了旅游发展,不仅仅群众增收了,更是让西畴的形象得到了提升。”

一条带动经济腾飞的梦想之路

一直以来,交通都是制约西畴发展的一大瓶颈。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西畴人民对交通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连接州府文山的二级路车多、弯急,已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求。修建高速公路,是西畴人民的殷切期盼。

在西畴县兴街镇文麻高速公路西畴段建设现场,各类机械正在紧张作业,在大山之中形成了一条火热的工程施工长廊,一条宽阔的路基已经显现。

文麻高速项目全长74.591km,路线自北向南途经文山州文山市、西畴县、麻栗坡县,其中,西畴县境内长度36.14km,路线主要经过莲花塘乡、兴街镇两个乡镇。

“目前有1700多人在工地上施工,主要做的是桥梁上部结构施工、隧道施工、路基施工、路面铺筑等工作。”在建设现场,中交二航局文麻高速公路TJ —4标项目党支部书记、副经理李微向记者介绍施工情况。

李微是大理人,2018年9月,他来到西畴县开展工作。刚进入西畴境内,李微的目光就被路边“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标语吸引了。紧接着,他就迫不及待的带领大家到西畴石漠化展馆深入了解什么是“西畴精神”。“西畴人民不怕困难、不计回报,在几乎没有任何技术支持的情况下,用锤子一锤一锤敲出来连接外界的山路。让我大为触动,他们值得我们尊敬。”李微动情地说。

同为修路人,西畴人民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在石头中凿出了守护家园的路;而像李微一样的建设者们远离故土来到西畴,为的却是帮助西畴人民建设一条致富的快车道。

虽然时代在变迁,技术在不断进步,可要在全是石头旮旯的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其难度可想而知。在36.14km长的文麻高速西畴段里,桥隧比占到70%左右,其中隧道11座、桥梁28座。在施工过程中遭遇突水、突泥等情况多不胜数。

“桩基穿过了三层溶洞,这个是在桥梁施工中很少见的。隧道这块,在掘进过程中,基本上一两百米就会遇到一个溶洞,大的可以到几千个立方,基本上遇到一个大溶洞光处理就要一个月的时间。”李微介绍说。

从2018年9月到现在,李微和他的团队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但在“西畴精神”的鼓舞下,这些困难被一一解决。“西畴精神对我的感染,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让我在这么艰苦的地方一直能坚持走下来,我相信也会一直影响我未来的路。”李微说。

文麻高速是云南省地方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滇东南片区经济建设的经济干线。文麻高速的建设让西畴人离梦想更近了一步,不仅能为西畴人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更能有效缓解交通对西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而另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将让西畴人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今年我们已经启动了那兴高速公路的建设,目前正在紧张的征地当中,我们今年把土地征完以后,进入大规模的建设,在2023年底我们就能实现通高速的梦想。高速路修通后,经商交流的人一定会多,我们西畴的农产品能够走出山门,能够把群众留下来,未来,西畴的明天会越来越好!”西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张龙虎满怀憧憬地说。

从人背马驮到四通八达,从通行到通畅,西畴的路,是西畴人艰苦创业的铿锵历史,记录着西畴人民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见证了“西畴精神”的孕育产生。一条条大路,一幅幅流动的画卷,诉说着西畴人民被路延伸的无限幸福。

在漫漫时间长河里,“西畴精神”早已不仅仅是西畴人的专属,它已沿着一条条希望之路走出西畴,传播到广袤的中华大地,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而全国各地的人们又通过一条条希望之路走进西畴,感悟着“西畴精神”的强大力量,自觉弘扬和践行新时代“西畴精神”,用奋斗持续谋发展,用实干续写幸福生活!

文章来源:试听文山

Hash:46e7d6876f07de50360093da8a9bf6a3283628d1

声明:此文由 西畴生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