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这些美景,你见过几个?

桃 溪 泛 锦

宣威北境60多公里的可渡河边,有一条长约百米的山泉流入可渡河的水沟。在源头处约高30米的岩缝中,喷出一股清泉,终年不断,垂泻沟中,形成天然瀑布,适于行人乘凉和植物生长。沟两岸的山坡,遍植桃树,每当春暖花开时节,春风把桃花吹落水中,形成了“花在水中飘,水在花中流”的“水泛桃花翻锦浪”的景观。这一景观,又是在可渡关的古渡旁,往还古驿道线上,歇脚待渡或小住的官商雅士,尽山水之乐,尽兴之余,赋诗题刻,至今在沟旁的岩石上,还残留有“之情动静”等刻字。 本世纪五十年代,沟西岸的山坡上仍野桃遍布,当地人称它为“桃花溪”、“清水沟”。现在虽无桃林,但沟中的清泉仍流,岩上的瀑布仍飞,置身其处,凉爽异常,别有情趣。

浦在廷故居

浦在廷先生故居是地方民族工业家浦在廷先生故居,座落在榕城城西下街27号。浦在廷先生曾为宣威地方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为了缅怀浦在廷先生,激励今人,教育后人,市人民政府1993年对其故居进行维修,1994年6月6日竣工开放,维修后的故居,红柱黄窗,色彩鲜艳,窗棂精雕细缕,古朴曲雅,是一楼一底的回廊式庭院。庭院中心立有浦在廷先生铜像,北面房沿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戳力同心”的匾牌。陈列室里,除有浦在廷先生的生平介绍外,还陈列着孙中山先生等人的题辞及-与夫人卓琳(浦在廷的三女儿)在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对研究早期革命斗争及地方民族工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

宛 水 公 园

宛水公园位于宣威城东南角,占地45亩,其中水面25亩。园中小桥如带,池水碧碧,假山嶙峋,翠竹青青,更有红柱绿瓦的“思圆亭”、“观鱼亭”飞檐拱斗,傍水而立。春夏之季,园中百花开放,令人心旷神怡;冬日,园中景物银妆素裹,极有情趣。

宣威大响水

响水位于城西5公里,因两座山峦间有一清泉倒挂而下其响声如雷而得名。水落处有一石潭大约五六米,水经石潭小驻而悄悄溢出,轻轻向下流去,两岸青山,对峙如屏,山上林深草密,山花如火,兼有鸟鸣蝉唱,林涛声声,是人们踏青避暑的好去处。而山下的“大响水山庄”、“启苑山庄”,可歌可舞,为这一自然景观凭添许多情趣。

来宾龙洞

来宾龙洞位于城北三十余公里,洞深760米,洞外青山绿水,洞内泉水叮咚,钟乳石洁白透明,形同蚌仙撑伞,貌似金蟾戏水,莫不维妙维肖,栩栩如生。有一长约十五米的石幔,似一帘飞瀑从天而降,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壮观;而“仙树瑶台”胜似蓬莱仙境,凝神屏息,好像有仙乐声声从远处飘来。漫步洞中,景随步移,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可渡古驿道

可渡河古驿道位于城北69公里云、贵交界的可渡河畔,一条北连贵州,南入云南,开于秦、汉,洪武十五年重修的古驿道至今保存完好。驿道坎坎坷坷、曲曲弯弯,记录着古代商旅活动的频繁和艰辛,游人攀行在这里,似可闻有马蹄之声轻敲耳鼓。

驿道沿线自然景观及古碑、崖刻等人文古迹如明珠璀灿。诸葛亮征南时屯兵的“诸葛营”,明代南征时的“古战场”及“古炮台”、“烽火台”,虽几经沧桑,却可想见当年纷飞的战火、弥漫的硝烟;可渡河北岸约二百米高的峭壁上,灌木葱绿处裸露着一片白色砂岩,远而观之,酷似“翠屏积雪”,可渡河北岸有一“V”形山口,这里有小溪潺潺,小溪两旁的山坡上桃树成林,春暖花开之际,桃花随风飘落溪中,形成“桃花泛锦”之奇观;可渡河南新建的“桃花溪度假山庄”古朴雅静,与“桃花泛锦”隔河相应。

"飞来古树”、“枯竹盘根”令人惊叹;翠屏崖150米之高处,“山高水长、水流云在”八个阴刻大字,每字高三米有余,赫然醒目;翠屏崖脚,一块巨石斜依,上刻“飞虹伫鹤”四字,字为隶书,飘逸中透出苍劲;位于可渡村南的“可渡关”,关门宽约四米,地处古驿道的险隘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公园

东山公园位于城东5公里处的东山山腰,景区主要以东山寺、海会塔和革命烈士陵园组成,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旅游风景区

东山寺又名松鹤寺,始建于明初,由祖师殿、灵官殿、大士阁、白斋洞、回廊、海会塔等主要建筑物构成,是佛、道教合一的建筑群落。原寺主要建造在悬崖峭壁上,后因多次大火,经多次修复之后,现原悬崖寺庙已仅残存部分,主要寺体已迁至山腰那块神奇出现的平地上了。寺内古木森森、庭院重重,又有清泉喷涌,于山腰峭壁之上有平地、清泉,实为一大奇观也。

游东山寺,能使你吉祥快乐、万事如意,宣威人农历三月初三游东山已成习俗。

游东山寺,最宜沿小路蜿蜒而上,虽然坎坷,却有无穷妙趣:那赫赫然如刀削似斧劈石壁,裸露着太阳炙烤后的红色,俨然一道天然屏障巍巍然倾斜欲倒却又丝毫不动,令人挥汗惊叹不止;茅草葳蕤处又见石壁千形百态,观之如虎啸有声如龙腾有云,如万人-如千佛合掌而立,如山水人家琼楼玉宇。更喜有老树斜生于岩畔,一股清泉飞泻而下,山风吹来,清泉扶摇而上成倒洒之状,水珠点点似金钱万斛,这就是前人以“峭壁凌空处,飞流看倒悬”的诗句称颂的奇观“倒洒金钱”。

东山寺以树为衣,以水为镜,千年“梅王树”、森森古柏林浓荫蔽日;九龙池水清澈见底,添寺院许多灵气。游人流连于寺院,处处可见画栋雕梁于婆娑影影中翼然而出。祖师殿内,佛像栩栩如生,香烟袅袅,木鱼声声;回廊依山势而建,游人步行其间,才上又下,左回又折,似无穷尽......,海会塔古朴雅典,庄严肃穆,为东山寺一大景观。

可渡河畔,山歌飘荡

为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经乡党委政府、文化站及各村委会多方筹措,积极努力,农历六月十九日,云南省首届杨柳可渡山歌节预选赛在可渡历史文化名村--诸葛大营如期拉开了序幕!

本次预选赛吸引了八方歌手共31对前来参加预选,歌手们本着以歌会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的精神唱出了杨柳人民的勤劳与纯朴,唱出了美丽杨柳的地方特色,整个预选赛过程精彩纷呈,趣味横生,幽默的歌词和充满智慧的语言展示了杨柳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天气虽然酷热,可前来听歌的观众络绎不绝。通过激烈的比赛,评委们认真综合评选,最后,从高到低选拔了10对歌手准备参加七月七云南省首届杨柳可渡山歌大赛。

钱 屯 水 库

宣威的电厂水库就是钱屯水库,也有喊海边的。范围应该包括水库和周围湿地,总面积(含常年积水的滔田)广,应该有上万亩。湿地是地球的肺,对调节气候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宣威人的一个较好休闲去处。

卓 琳 故 里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东北部,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奔腾流淌的北盘江水孕育了一块苍郁而厚重的红色沃土,这就是邓小平夫人卓琳的故乡, 享有“入滇第一关”、“云腿之乡”美誉的滇东北重镇——宣威。

宣威汉代称宛温,明朝沾益州,清朝设宣威州,民国置宣威县。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这块红土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典型的高原岩溶地貌孕育出奇丽的风光。

据有关资料,宣威这块厚重的红土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留下了祖先的足迹——格宜尖角洞文化遗址。秦朝大一统时期,宣威初开“五尺道”,中原有了入滇门户。在宣威6069.88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乌蒙山脉绵延南北,境内一座座突起的山峰,层峦叠翠,显示着高原的风彩,一个个平坦的河谷坝子,土质肥沃,五谷飘香,有着江南的绚丽。 每年3-4月满山数十个品种的杜鹃花如潮开放,满山火红的景观和野生松茸的采集与品尝使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这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明珠璀灿;民族工业家浦在廷先生的故居、风景独秀的东山公园、风光旖旎的宛水公园、横跨天堑的四里座桥上桥、腊龙河吊桥、鬼斧神工的来宾龙洞,令游人心旷神怡;尖角洞的古石器、古陶器,保留完整的古驿道、“诸葛营”、“古战场”、“古炮台”、“烽火台”,红军战斗遗址及革命文物陈列馆,是专家、学者、游客探奇寻古、考察求知的极好景观。

清道光时的举人杨于塘曾把八个景点归纳为一首诗,全诗共八句,一句一景,即:“翠拥烟峦插半空,清流一带绕城东。行云遏住歌樵子,滞雨流残促钓翁。路入桃源穿锦浪,人游桂窟醉香风。羞夸碧嶂留寒雪,石广闻云万古同”。

可 渡 村 落

可渡,在历史上曾是宣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云南人民传承中原文化、推介边疆文化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曾是云南通往京城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素有“入滇锁钥”之称;是宣威火腿的原产地之一,它曾依托地理、交通和区位优势,为宣威火腿销往京城乃至东南亚一带做出积极贡献。在今天,境内还保存着许多遗迹古址: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可渡关驿道”(又称南方丝绸之路),是我省现存最完整的古驿道。在驿道线上,有古碑林古城墙古建筑和诸多摩崖石刻;有可渡炮台、可渡烽火台等古代军事设施;有诸葛亮南征时留下的诸葛大营、孔明桥等遗址;有清朝初期修建的古戏楼;有广东虎门总司令赵越修建的可渡石桥。现存的自然景观有:“翠屏积雪”、“桃溪泛锦”、“飞虹伫鹤”、“诸葛大营”、“云山石路”、“苦竹盘根”、“葆圆洞天”、“乌龙钻箐”、“飞来古树”等。

可渡石桥位于杨柳乡可渡村北的可渡河上,是三孔跨度不等的石桥。中孔距水面 11.7 米跨度 10.5 米,两边孔稍低,距水面 9.8 米,跨度 9 米。桥身用五面青石条拱砌,全长 60 米,宽 5.5, 桥面铺方块石 , 附有砂条石桥栏,两头引桥长十余米,形成半缓坡度。该桥系 1916 年“曲靖人中将二等文虎章广东虎门塞司令赵木越独建”,它是沟通云、贵、川省古驿道的重要桥梁。 1992 年,在老桥下游约 50 米处再建单孔钢混大桥 , 作为 326 国道线改道以后的公路大桥。

青石质,高 1.3 米,宽 0.76 米。圆形碑额上横题“恩同日月”四字,碑文楷书,共 290 余字。内容是云南巡抚、云贵总督、云南布政使司合行的晓谕,通示“派用夫马,自光绪九年 (1883)正月起,一概裁革”。碑刻于清光绪九年,原立于旧城村口。 1986 年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高山流水”、“水流云在”石刻在可渡村前的翠屏上。据 1983 年文物普查实地考查,崖面有一道宽 1 米,长 40 米左右的横向小坎,坎上方是高约 30 米的平滑赤色沙石崖面。“高山流水”“水流云在”摩崖题字就刻在崖面上,左行楷书,两组字平行,中间相隔约 8 米,笔画有 0.3 ~ 0.4 米宽。刻痕虽年久剥蚀 , 但仍可以看出 3 ~ 4 厘米深度。不见落款年月及作者,两组字非同出一人之手。据民国《宣威县志稿》记述分析,认定为明朝世宗年间流放云南的杨升庵和本籍缪文顷分别题写镌刻,时间当在 1546 ~ 1559 年之间。

在杨柳乡可渡村东的可渡河边。墓上部为封土堆,高约 1.6 米,下部周围用石块垒砌。碑带座 ,用沙石雕成,仅以青石雕成的飞檐和立柱作卷拱。据残缺碑文考,该墓建于明万历十八年 (1590), 为明封镇国李将军及夫人卯氏之墓。 1986 年,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桂 洞 凝 香

宣威城西南约15公里的落水乡桂花村旁,有一个玄武岩形成的岩洞。洞在半山腰,宽敞高大,阳光直射进洞内十几米处,洞内灌木丛生,曾有桂花树生于洞中。每到金秋季节,桂花开放,冷风从洞内吹出,送来阵阵馥郁芳香;金秋过后,桂花已落尽,仍有遗香,故誉名“桂洞凝香”。

翠 屏 积 雪

宣威北境60多公里的可渡河边,是屹立在可渡古关旁的一道绵延数百里、高过百米、形如刀劈的岩面。岩面上杂木丛生,苔迹斑斑,放眼观之,恰似关山隘口上的巨大屏障。岩的顶端,寸草不生,显露常年被雨水冲刷的白色沙岩,像常年堆积翠屏上的白雪,显得十分壮观。在悠久的岁月中,博得不少文人雅士的青睐,韵诗题刻不少,据说现存岩壁上的“高山流水”和“水流云在”的石刻,是明代状元杨慎到此题写的。 沧桑巨变,江山难改,这一天工巧凿的佳景,仍以它千古不变的雄姿,屹立在可渡河边,供人们去领略。

Hash:d8bb6ecbf6f5f0c560d3bafcf657a7b345841f8d

声明:此文由 宣威读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