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悬崖村”绝壁天梯的前世今生

村民回家需要在悬崖上攀爬12段天梯。杨涛 张磊 摄

还好李白没去过勒尔村。否则,就不会有《蜀道难》传世。从最近的公路前往勒尔村,那条架在绝壁上的路,真真比蜀道难上十倍!

勒尔村位于昭觉县支尔莫乡狮子山的半山腰,海拔在1300米到1500米之间。这个村庄,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

因为地理条件上的封闭,这里一度成为世外桃源,自给自足,远离战争纷扰。但也因为地理的封闭,信息隔绝,交通甚少,被日新月异的外界发展撂到了身后……同样,如果没有历年的扶贫攻坚,这里的现状不可想象。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这条路连通着什么样的村庄?这个村庄住着什么样的一群人?

本报记者实地探访“悬崖村”。接下来我们将连续推出《走进“悬崖上的村庄”》系列报道,为您——揭秘这个神秘村庄。

州委副书记陈忠义带队州县调研组在勒尔村调研。

美姑一路向北,奔腾不息。从昭觉县城出发,顺着美姑河,行驶两个小时,就到了牛觉社,勒尔小学就在这里。从这里往上走,爬山三个半小时后,就可以到达著名的“悬崖上的村庄”——昭觉县支尔莫乡勒尔村勒尔社。

5月26日下午两点,在勒尔小学,看了儿子俄的曲博,俄的黑格准备回家。俄的黑格,家住勒尔社,位于狮子山山脚下,海拔近1500米,距省道307线直线距离大约4公里。

虽然距离仅4公里,但回家的路,却“长”在悬崖上。俄的黑格回家,有3条路可选,不过,和全村人一样,他最喜欢走的,是从小学附近的牛觉社出发的天梯。这是距离回家最近的路,当地称为“天梯之路”,共有梯子12段,218级,是昭觉县境内层级数最多的一条天梯。“天梯之路”到底有多险?天梯又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当天,本报记者跟随俄的黑格,踏上了“天梯之路”。

路有多险?藏在悬崖上 肉眼难见

从勒尔小学背后望上去,除望不到顶的高山,横在眼前,路根本看不见。

路在哪里?俄的黑格指了指高山,说:“路就在悬崖上。”

下午3点半,勒尔小学上课铃声响起,我们沿着坡度约70度的蜿蜒小路,正式向勒尔社出发。“从这里到山顶,直线距离大约1500米。不过,路很陡,第一次走,千万不要逞能猛冲。否则,可能爬不上哦!”俄的黑格提醒说。

果然,出发不到20分钟,随行的几名记者开始气喘吁吁。见有一个平台,赶紧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喝水。

这是一个相对平缓的地方,坐在这里,放眼望去,左边是古里拉达大峡谷峡谷被夹在支尔莫乡勒尔村、哈甘乡瓦屋村的深山里,一重又一重。峡谷下,是古里拉达河,河水湍急。峡谷上,是高耸入云的电线,飞峡而过。

从峡谷走,是勒尔社村民回家的另外一条路。不过,只敢冬季和旱季走。“夏季和雨季,古里拉达河流水涨得很高,人根本不敢贸然进入。”俄的黑格说,即使枯水期,走在河谷里,也有危险。“经常飞石滚下来,这是猴子和岩羊在寻食时,擂下来的。”

到勒尔社的第三条路,是一条要经过另外两个村的山路,尽管不陡峭,不过很绕道。从勒尔小学出发,大概有18公里。“太绕了,我们都不愿意走。”

休息平台的右边,望出去的视线非常远。省道307像一条白绸缎,与浑黄的美姑河相依相伴,弯弯曲曲地缠绕在山脚下。河对岸,是美姑县境内。顺着美姑河往下游,便是雷波县境了。

短暂休息后,继续出发。越往上走,山路越来越陡峭,也越来越难走。特别是几处悬崖峭壁上的路,每迈出一步,须手脚并用,才敢迈出第二步。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让人心惊肉跳。往下一看,感觉头晕目眩。

不过,俄的黑格却不以为然,不一会儿,他就把我们甩得远远的。又过了一段时间,山脚小学下课铃响起,我们来到了一处木梯处。“这是第一段天梯,你们花了45分钟才到这里,我不等你们,可能只要10分钟。”俄的黑格说。

路怎么修?20年来,木梯变铁梯

面前这座天梯,有三层。最下面一层,是腐朽的木棒。最上面一层,梯步是木棒,旁边则吊着一根钢索。往上爬时,可以借力钢索,抓起来很顺手。

就在我们准备攀爬时,勒尔村村文书莫色子古带着几个青壮年从村里赶来了。“听说你们要来,我带他们来接你们。”一边说,一边招呼小伙子们接过了记者肩上的背包。

“天梯之路”是何时修建的,今年43岁的莫色子古也说不清楚。可能是原本没有路,祖辈走得多了,便有了这条“天梯之路”。

20年前,莫色子古担任村支书。那时,天梯全是藤条和木棒做成的。于是,他们习惯性叫天梯为藤梯。

莫色子古说,风吹雨淋日晒后,藤梯朽得快。那个时候,藤梯很不安全,有人不小心踩空后被摔死。见此情形,莫色子古将天梯之路的维护段落,分成四段,分别由牛觉社、特土社、勒尔社和古曲洛社四个社承担。维修时限一年一次,人力由各社义务派遣,所需材料采取村社自筹方式。“这条路维修起来很艰险,少则三四天,多则一周时间。”莫色子古说,不过,大家都没有什么抱怨,毕竟这是大家回家时最近的路。

时间来到2009年,苏巴姑电站修建。施工期间,一个电焊工在走藤梯时,不幸摔下悬崖。电站修建方也发现了天梯的危险性。于是,主动找到莫色子古,通过协商后,电站修建方捐赠钢索、钢筋、钢管等材料,村民出人力给天梯加固。

“这次加固耗时大概持续了一个月时间。”莫色子古说,通过使用钢筋、钢索和钢管,其中几段最陡峭天梯,木梯变成钢筋梯。梯子旁边,还绷着一根很粗的钢索。人往上爬,可以抓着钢索借借力;往下走时,抓着钢索当保护绳。“为了人抓起来顺手,我们特意将钢索绷得不那么紧。”

孩子咋办? 腰系绳索 爸爸当“保镖”“自2009年以后,这条路再也没有发生过摔死人的事了。”莫色子古说,更令人欣慰的是,自天梯形成以来,在村史记载中,天梯上没有发生过一起孩子被摔死的事情。

“把手要抓紧,别往后看。”莫色子古一边传授爬天梯方法,一边说彝族人是很讲究规矩的——从下上爬时,男先女后;从上下爬时,女先男后。孩子由壮年男人带着,10岁以下,腰间捆着绳子,另一头牢牢地系在男人身上。“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我爸爸要带我下山,就会带上一根绳子,一头系在他的腰间,一头系在我的腰上。上山时,我走前面,他走后面。下山时,我走后面,他走前面。”莫色子古说,有了爸爸的保护,孩子们上下天梯,一点都不怕。等到了16岁,孩子们便可以独自上下天梯了。

由于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勒尔小学实行上10天课,放4天归宿假的作息制度。

学生上学放学,勒尔小学有着一条很严的校规。“见不到孩子家长,我们不允许孩子离开学校。如孩子来上学,没看到家长送,我们也要给予严厉批评的。”勒尔小学校长吉克说,特别是勒尔社的16个学生,学校则要求更严格且给予特殊的照顾。

Hash:b9d35ae549ffe1f1922bfcd9849e4b831a4b9e58

声明:此文由 梁山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