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南镜名胜-----鸣峰山

鸣峰叠峻

此景位于仙游县赖店镇鸣峰山,此处山清水秀,树木苍天,素有“鸟语花晗笑,峰鸣谷应声”之美景。山脉接连闽南泉州、晋江永春等地,远处打雷下雨鸣峰山脉就会听到“嗡嗡”响声,鸣峰由此而来。景区有鸣峰寺、仙公洞、醒眼亭等多处景点。唐代御史中丞郑良士(856~930年),题联:孤舟依道岸,万壑应鸣峰。清代《仙游乡土志》,清末“东来老人”编写仙游名胜古迹歌决篇,由“鸣峰岩石蹬凌霄”之称。

万谷孤舟鸣峰岩

明弘治《兴化府志》记载:鸣峰山,山顶有石,高二十余丈。石上有风穴,穴中有蛎壳,天将雨侧鸣,过三日不雨则旱。乡人遇旱,祷之必应。上有鸣峰岩,尝有道人卓姓者,结庵其上。其山层峦叠峰,峭壁悬,清泉白石,甚为胜。文人墨客,多题咏焉。

清康熙年间仙游县志载曰:鸣峰岩,在县南十五里唐中丞郑公良士建久圯,孙宋进士知县勋公捨地,卓真人重建、明僧慧德修、清僧石舟重修。宋志云;道人姓卓、字弥真,旧为锯匠,一日入西州台山遇何仙授以二桃,弥真食一留一,仙问何故?弥真曰:留以奉母。仙额之自是性自灵悟,后遂祝发结庵于此山,白日坐化,今真身犹存,里人祀之祷雨必应。岩制为孤舟倚岸道松作缆、顶樟作楫有欲砍其樟者见道人跌坐其上骇止,八月二十五日诞辰四方庆贺,从而解券者多至千人、山中列市夜半毫光,迸见近今猶然。

唐御史中丞郑良士题鸣峰岩诗:

卓锡栖云老道翁,结茅甃塔万山中。

石炉昼夜香腾雾,琪树春秋翠插空。

菜长给孤园值雨,藤摆罗汉谷生风。

禅闻寂寞无人到,尘世喧嚣总不同。

宋县尉黄岩孙诗:

卓道当年爱此峰,直于顶上驻禅饰。

岩深疑有仙人宅,地僻全无俗客踪。

罅石引泉围古屋,断烟拖露滴寒松。

夜来冷枕蒲团堰,梦破一声残月钟。

明户部尚书郑纪咏鸣峰岩诗:

遗果仙翁去不还,灵踪冷落在人间。

几层楼阁高擎汉,半亩园林斜倚山。

午梦易醒啼鸟近,清香不断落花斑。

老僧一室大如斗,坐对云松日日闲。

妙觉亭

鸣峰岩离仙游县城二十里左右,是仙游南乡名胜之一。据传说,鸣峰岩在古代是海底一海礁,后海沉陆浮始为峰峦。五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不少蚌壳蛎衣。县志中也有记载:“沧海桑田之说,极有理而难理解,每掘得蛎螃壳及船板舵橹等物,于鸣峰山尤甚。”传说过去一碰到夭将下雨的时候,那里的山谷就会发出嗡嗡雷鸣之声,鸣峰岩便由此得名。明代尚书郑纪游鸣峰寺诗中说:“清绝梅峰下,溪南第一山……”可见在明代时,鸣峰岩就已是仙游名胜之区。

鸣峰岩山岩陡峭、林木茂蔚,寺前今存有一座林屏凤。近山之巅,有一条清幽的林荫道,宽约三尺多,长有几百米,路面是碎石砌成的,人们走进林荫道,只觉绿意染衣,凉风扑面,暑气顿消。转过林荫道,迎面是群峰并立,复道回环,鸣峰古刹,就座落在这峰峦合抱之中。

鸣峰石登

鸣峰寺

鸣峰寺始建于唐朝,殿宇恢宏,飞檐掩映,寺门上悬挂一幅楹联:“孤舟依道岸,万谷应鸣峰”。寺的建筑形状好象一条船,前後殿堂是船的首尾舱,中间长方形的天井,铺连著两条长廊,好比是船身,两旁侧舍好比船的左右舷。这种特异的建筑风格,传说是古代鸣峰升浮时,此处留有一古航船遗迹,後人就依著船址建个寺,所以寺舍的形状就象一条船了。寺後有一陡然耸拔的峭岩,叫“老鹰嘴”,中有一石洞,长约三米,高可容人。站在洞口木兰溪两岸的风光一览无遗。 1980年9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Hash:4b2dbffbf11184742be0e6eea342641053653036

声明:此文由 看仙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